“院士很忙”:各地布局“院士经济”,高端人才成产业升级新赛道
添加时间:2024-01-22 点击次数:280
“院士经济”,正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近日,河南省宣布新增15家院士工作站,研究方向涉及能源环境、机械、生物医药、化工、畜牧、新材料、地质、土木工程等8个领域,计划开展合作项目46项,项目总投资达3.75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不仅福建、浙江、深圳、山东等沿海地区大手笔引入院士等高端人才,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为企业和院士团队进行牵线搭桥,建设中试基地。
有地方人士透露,意识到新一轮人才竞争高潮来临,中部某省会城市正在抓紧研究一整套的人才引进和支持方案,主要是引进包括院士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
在产业园区或者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各地近年与院士进行产学研合作所采取的普遍模式。
湖北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院士经济”背后,地方看重的是院士的优质项目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各地对产业聚集和升级的迫切需要。同时,院士也能利用地方的资源平台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
多地布局“院士经济”
地方过去为了发展产业,在招商引资的比拼上各出奇招。如今在产业升级的竞争维度上,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院士,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
福建已把邀请院士到地方参观和洽谈作为一项常态化的组织活动。据公开报道,2001年以来,应邀赴福建参加活动的院士3200多人次、专家15300多人次,带去项目6110项、签约523项、承接技术难题489项。
数据显示,至2016年底,福建省已认定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74家(其中企业120家、医院11家、高校8家、科研院所18家、其他单位17家),全省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全覆盖,县区覆盖率达81%。
浙江方面认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该省以企业为主体有效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协同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该省计划引进院士专家及团队成员6000人以上。
从引进院士专家所在的领域来看,多是当下热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偏好性较强的产业。例如,先进装备制造、光伏、新材料、电力能源、生物制药等。
秦尊文表示,地方在院士资源选择上的偏好,正反映出院士的价值所在。他们占据着产业上游的高端核心技术,引领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不缺资金和扶持政策的地方政府看来,技术和人才正是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
为此,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武汉2016年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院士专家,承诺在该市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直接领办创办企业、与市属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的院士专家,可申请每月1万元的工作津贴。
另根据《深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与资助办法(试行)》,深圳将对符合条件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50万-100万元开办经费资助。
院士资源转化发展动力
各地上演“院士很忙”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寄希望于利用院士资源实现产业弯道超车。
素有创新之城美誉的深圳,也在产业发展初期借助院士力量。1999年,深圳引进了第一位院士——牛憨笨(2016年7月4日因病去世)。有人评价说,“牛院士带给深大一个光电学科,推动了深圳一个光电产业。”
在如今院士争夺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如何将院士资源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一般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布局未来产业,实现在某一高精尖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
安徽量子信息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借助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技术突破,安徽诞生了国盾量子等一些进行技术转化的公司。同时,量子信息也被安徽列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
事实上,对于一些研究还处于初期的技术和项目、暂时还无法进行产业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扶持,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一些项目渡过“死亡之谷”。
地方的另一种路径是选择强势产业,以进一步巩固该产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例如,航空航天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的成都,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将航空航天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016年,成都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成都科学城建立一座“北航创新研究院”,并将一次性引入6位院士落户。
秦尊文表示,对于本省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丰富的地方,院士及其团队的加入,会进一步放大其价值,形成鲶鱼效应,激活当地产业能级的快速提升。
在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喻新安看来,“院士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做好这个事并不容易。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科技人才基础,对院士所在的相关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引进;同时,院士及其团队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包括地方政府软硬环境的打造、城市的便利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