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这一年:政策体系成型,积蓄发展能量
添加时间:2022-12-27 点击次数:18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11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市开始举行。会议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对中国始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立场、将气候承诺化为实际行动的精神高度赞赏。
实际上,在环境保护、高效节能等领域,近一年内我国密集发布了涵盖多个领域的政策文件,从“双碳”目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现代能源体系到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及促进绿色消费等,为全社会各行业健康、绿色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双碳”目标决策稳健持续
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能源危机,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时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沙姆沙伊赫出席COP27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作主旨发言时说道:“我特别要强调一点,现在一直在讲中国有一个‘3060’的‘双碳’目标,不准确,应该是‘3060前’。有了这一个字,才说明中国的信心。我们会努力争取做得更好,所以这个‘前’是非常重要的。”
解振华认为,尽管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受地缘冲突、能源危机影响,气候行动有所回摆,但中国仍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克服一系列困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了“1+N”政策体系。这充分说明中国作出的“双碳”目标决策是稳健的、务实的、正确的、可持续的,是完全可以预测到它的未来的。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已经制定发布了37项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开展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碳市场、增加碳汇等一系列实际行动,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取得积极进展,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的参与度、影响力和引导力显著增强。
今年1月份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17个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指南,以推动各有关方面科学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而针对“双碳”目标的数据支撑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区域、行业、产品、清单在内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体系,为形成体系完备、方法统一、形式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解振华表示,我国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群策群力,整合力量积极参与和推动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
现代能源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呈现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我国能源革命方兴未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具备加快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3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标志着我国“十四五”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有了具体规划。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保障安全、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智能高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为原则,从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能耗等方面列出了具体目标,并强调了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普遍水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看,世界能源正在全面加快转型,推动能源和工业体系形成新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提速,能源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能源生产逐步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全球能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多极化趋势。我国要加快构建的,就是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方向的“现代能源体系”,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八个字,就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同时也是对能源系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实际上,除了能源体系规划方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从不同细分领域都对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方向制定了目标,为能源的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则指出,在氢能产业萌动之际,《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符合业界期盼,为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彰显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重要载体、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重要抓手、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关键介质,对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擘画美丽中国蓝图,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水资源治理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当前,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就是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法治引领保障作用。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这是我国继长江保护法之后制定的又一部流域性法律。从立法层面看,黄河保护法是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标志性立法,法案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规定,还将“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法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则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财政部分两批次下达2022年度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近300亿元,用于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业污染深度治理、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截至2022年10月,十余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公布2022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方案,下达资金超30亿元。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2022年8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2%,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6.4%,中度污染天数比例为0.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0.1%。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5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持平。
纵观全年节能环保行业面貌,可以说,相关行业虽然部分领域的业绩承压,但仍在积蓄发展能量,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而这一点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