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频出:企业治理迈向高质量
添加时间:2022-01-04 点击次数:221
这些关键词记录了中国2021年经济的变化瞬间。
这里有热点:互联网造车,科技“新风”吹来未来的“气息”。
这里有痛点:平台反垄断,重拳出击亮起资本的“红绿灯”。
这里画上逗点:独董存废的话题,为A股探索“独”“懂”之路引出“上联”。
这里落下锚点:数据安全的登台,为公众寻迹隐私与便利的边界写好“下联”。
这里既是终点:教培落幕、直播整治,资本野蛮逐利的模式走向末途。
这里也是起点:“左磷右锂”,“双王”出世,经济转型的时代大幕正启。
荣耀与艰难交杂,困惑与坚定并存,希望与挑战同行。当我们问出“芯片什么时候能不再缺”时,科技创新、自主强链已在书写答案;当我们感慨“互联网、房地产未来何去何从”时,回归初心,脱虚向实已战鼓催征;当我们仍踌躇于“新能源是否存在确定性机会”时,绿色发展、动能转换已势不可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21年的兴衰、浮沉皆成过往。
借助这些高度浓缩的词语,我们尽力描摹出中国企业在走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反思、调整与迈步、出发,以作为下一段旅途的坐标,积蓄一往无前的力量。
关键词:反垄断
平台反垄断
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2021年是平台反垄断“全面打响”的一年,看似横空出世,实则伏脉千里,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意义极为深远。
回溯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再看2021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再次被着重提及,并首度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挂牌,将前身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直属局升级为副部级国家局,体现了反垄断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顶层设计完善的同时,监管层对互联网行业、平台型企业的反垄断监管措施不断加强,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企业接连受到反垄断处罚。有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发布反垄断处罚案例118起,其中89起涉及互联网企业,占总数的75.42%。
需要看到的是,平台反垄断,中国并非孤例。
展望2022,平台反垄断之势将继续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独董
独董上热搜
探索A股“独”“懂”之路
2021年11月12日,“康美案”一审判决。没料到的是,这个被称为资本市场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案件,却让A股近1.4万名独董意外站上了风口浪尖。
一时间,从独董判罚重不重、独董“冤不冤”,到所谓的独董“离职潮”,到“独董不独”“独董不懂”的花瓶现象讨论,再到A股独董制度的“存废之争”,反思不断,争论不休。
纵观我国资本市场引入独董制度这20年,独立董事制度一直在“修缮”,逐步从着眼于提高独立性,到完善独立董事工作机制,再到向强化问责、激发独立董事治理有效性进发。
独董在2021年末登上热搜,备受市场及监管层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和全面深化改革,A股独董制度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健之道,值得期待。
关键词:整治
整治教培与直播
野蛮逐利时代走向末途
对于教培和直播行业而言,2021年无疑都是一个“热与冷”的分水岭。
一纸“双减”文件,让一个狂飙突进的行业落下了帷幕。
“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给了乡村学校,已经捐献近8万套。”2021年11月4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为这个成立近30年的教培龙头画下了一个重重的顿点。
2021年12月22日,在好未来举办的一场线上内部会议上,公司创始人、CEO张邦鑫不无伤感地说:“感谢每一位认真坚持到秋季课结束的伙伴。”
随着教培机构纷纷宣布停止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网课下线、校区退租、门店关闭,一时成为整个行业动荡的缩影。而这背后,则是对“教育回归本质”的再思考与再出发。
从资本竞逐、高速成长,到业务转型、回归理性,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发展的治理也在直播领域发生着。如雷霆之势的查税风暴,撕开了直播行业野蛮生长的另一面。
显然,整治行动的“余震”还在继续。2021年,野蛮逐利的时代走向末路。与此同时,社会公平的理念得以凸显。
关键词:数据安全
用“数”有“据”
方能用“数”有为
同样的路线打车,新老用户的报价迥异;或者你刚刚观看了一则宠物小视频,宠物用品的广告推送就纷至沓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商业模式的层出不穷,“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正在成为危害隐私乃至数据安全的双刃剑。
谁在调阅乃至“绑架”你的数据?日益引起消费者乃至监管部门的高度警觉。
2021年,以法制为准绳,《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相继施行。对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信息漫灌等危害数据安全的行为“say no”,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而随着法律法规的出台,数据安全赛道的隐形冠军也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在确保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数据的积极探索也被提上日程。
2021年,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已被单列成章。
即将迎来的冬奥会上,已经有奇安信等网安“卫士”保驾护航。用“数”有“据”,方能用“数”有为。
关键词:缺芯
汽车业“芯事”
“谁给我芯片,我请他喝酒!”
“谁给我芯片,我请他喝酒!”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的这句话,可能也是很多车企董事长现在想说的。
回首整个2021年,“芯事”一直烦扰着全球汽车界。从蔚来到特斯拉,从大众到宝马,均称受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产量下滑。
像何小鹏一样,为了芯片打“飞的”去喝酒、蹲点的董事长、副总裁可不在少数。缺“芯”之下,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比如,自2021年1月份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接连召开多次会议,协调我国汽车产业链,解决产业困境。
2022年,芯片能不再缺吗?
预测2022年产业景气度,晶圆厂众口一词:不仅继续涨价,全年的产能都卖光了。
多家芯片设计公司人士表示,2022年全球芯片短缺情况将有所缓解,但设计复杂、难度大的高端芯片,将依然呈现供应紧张态势。
“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对于终端需求,有芯片及消费电子制造公司强调,有创新性、竞争力的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已经在强劲恢复,特别是智能可穿戴、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等领域增长很快。
关键词:磷锂
“左磷右锂”
价格猛涨,“电”“新”向荣
“左磷右锂”,写错字了?
不是!这是A股市场造的新词汇!指的是“磷”“锂”两种新能源材料,涉足的相关公司被冠以“左磷右锂”模式,是锂电新能源的重要一环,也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超预期热销,以及储能等其他市场的快速启动,对锂电池的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上游资源出现短缺,并带来价格的大幅上涨。
相关企业也是大赚特赚。
涨价以及带来的巨额盈利直接推动了投资,“左磷右锂”一时间成为最热赛道。据高工锂电统计,2021年度已披露合计规划磷酸铁锂产能超过350万吨。
“价格就是最好的指标!”有宏观经济学者提出,在“双碳”战略下,产品涨价吸引了更多的资源聚集到新能源赛道,包括土地、资金和人力等,壮大产业的同时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A股王者
A股诞生新王者
“海王”任重,“宁王”道远
2021年,A股诞生两位王者——“海王”中远海控和“宁王”宁德时代。
中远海控因其令人咋舌的盈利数据和日益凸显的稀缺属性,被称为“海王”。数据显示,中远海控2021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净利润为674.21亿元,日均盈利近2.5亿元。同期,近34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低于2.5亿元。
宁德时代因其高度明确的市场机会和首屈一指的产业能力,被称为“宁王”。不管是市值飙涨一度要挑战股王贵州茅台,还是券商分析师将估值看到2060年,亦或是催生代表新核心资产的“宁组合”,都足以表明“宁王”的地位。
看股价,若从2020年2.41元(前复权)的低点算起,“海王”一年内最大涨幅逾10倍;而“宁王”上市3年来股价最大涨幅超20倍。
市场情绪空前高涨的同时,关于“海王”和“宁王”估值是否合理的质疑也接踵而至。但对“海王”和“宁王”而言,除去市场高度关注的业绩和市值外,都各自肩负着更为宏大的使命。
如果说,承载“建渠道、保商贸”使命的“海王”做稳经济“压舱石”是任务重,那么启动经济“新引擎”对“宁王”而言就是道路远。
想象一下,当“宁王”的电池出厂后经由“海王”的端到端物流直接交付全球客户,这场景无疑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最好的注解。
关键词:互联网造车
互联网跨界造车
“车联万物”成为可能
2021年,科技公司“造车”屡屡登上热搜。
一开年,百度与吉利合作造车的新闻就刷屏朋友圈。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2021年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2021年10月18日,三六零公告称,拟29亿元投资入股哪吒汽车,成为哪吒汽车第二大股东。
2021年12月23日,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AITO品牌推出AITO问界M5。声称不造车、只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的华为,一举成为2021年智能汽车领域的“顶流”。
曾经只是出行工具的汽车,因科技公司的跨界入局,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科技属性,而鸿蒙上车,则直接将汽车的科技值“拉满”——它让汽车变成长着四个轮子的超级终端,能够与人轻松交互,可以与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无缝流转,让车联万物成为可能。
种种迹象表明,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以来的最大变革,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和生态链正在重构,这给了国产车弯道超车的机会,也给了造车新势力、软硬件供应商无限可能。
关键词:元宇宙
元宇宙风起
风物长宜放眼量
毫无预兆,元宇宙概念突然“起风”了。
2021年9月,仿佛一夜之间,A股市场无数投资者突然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词语——元宇宙。戴上MR显示设备连接互联网,就能进入虚拟世界进行沉浸式体验,在另一个空间里开启自己的“第二人生”。
上游硬件设备,中游软件开发,下游内容生产平台,涵盖半导体、通信技术、云技术、游戏、传媒等多个领域。一时间,各板块轮番启动,涨声一片。
对于元宇宙,大公司疾风劲吹,雷厉风行;小公司闻风而动,同风而起。
“万物皆可元宇宙”的思路下,众多A股公司迫不及待开始给自己贴标签,“白酒元宇宙”“火腿肠元宇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风靡之下,针对市场上蹭“元宇宙”热点的公司,监管适时“亮剑”,关注函与监管函不断落地。
风向终将引导潮水的流向。元宇宙乍起的狂风让人欢呼的同时,也让许多人开始真正思考元宇宙究竟应该是怎样。目前已经有许多专业人士多次提醒,元宇宙落地至少还需要10年。
“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味的赞美与抵制都毫无意义。如何化这阵资本市场上炒作的热风,为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东风,这或许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