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应该适时稳步推出 | 李毅中(工信部原部长)
添加时间:2021-10-11 点击次数:250
李毅中(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业经济联合会会⻓,⼯信部原部⻓)
CCTC®01
碳达峰、碳中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灾难,是全球的共识和行动。早在2015年12月,习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响应《巴黎协定》倡议,提出了我国力争到2030年前碳达峰自主贡献目标。现在媒体宣传上要准确一点,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是2015年12月就提出了。到现在6年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任务还很繁重。因此,去年9月份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重申碳达峰目标,而且把水平提高了,同时提出了2060年以前力争碳中和。1. 二氧化碳从哪来的?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以及人、动物、植物生命过程两方面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般讲是前面那一方面,就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煤、油、气等化石能源以及部分生物质能源燃烧或者作为原料在化学变化、生物变化中也释放出二氧化碳,这个量占了绝大多数。至于人和动植物生命过程放出的二氧化碳,这个量也不少,现在全国没有精确的统计,据说大约有15亿吨—20亿吨,这个不准确,数量也不小。2. 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生产消费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达到了100亿吨,当然这个数据也不一定很精确。全球是331亿吨,中国占了全球的30%,而且年均增长率大概1.5%左右。为什么举2019年的数据?因为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数字有点不大正常。从这个表里可以看到,美国第二,峰值是57亿吨,它已经在本世纪初达峰了。2019年48亿吨,下降了29%,已经达峰了,向中和迈进。欧盟和英国当时统计的时候是29亿吨,下降5%。欧盟那些国家大多数是在上个世纪末就达峰了,后面几个国家也大概是这个情况,像日本,印度和俄罗斯还在增长。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总能耗大概占了全球总能耗的1/4。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达56.8%,因为我们国家能源结构的特殊性,煤炭占了大多数。就世界平均值来说,煤炭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7.2%,我们占了56.8%,是平均值的两倍。主要结果是,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二是能源结构更加偏重于煤。因此,中国的减碳减排任务艰巨,形势严峻。3. 减碳减排主要在于控制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人类和动植物生命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碳是无法控制的,能够控制的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其中,最主要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69%。70%的能耗是工业产生的,这是发展中大国的一个特点,因此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其他领域,非工业领域,各个行业和生活中,消费能源,耗能的设备、器具、材料也是由工业提供的。归根到底,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CCTC®02
怎么来减碳减排?要在调整这三个结构上下功夫。
1. 能源消费结构。这里有一张表,统计了我国从2012年—2020年8年,一次能源消耗构成。去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49.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标准煤不是指的实物煤,标准煤是折合成每公斤7千大卡)。从这个表可以看到,煤炭最左边这一行,8年平均每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不容易啊,最右边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生物能等,这8年每年增长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里边是包括了核电,但是核电不是可再生能源,所以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间差了个核电。中间两个石油是稳中略升,天然气有明显的提高。这是我们8年走过的路程。
到2030年是什么状况?2030年,我们承诺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要达到25%,也就是最右边的那一栏要达到25%,25%比现在的15.9%增长了9.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增长9.1个百分点,减谁?毫无疑问,煤炭的占比则应该再降10个百分点,从国情出发,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煤炭降不了10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就涨不了9.1百分点,加起来100%。至于天然气,含氢量高,看形势,天然气发电是用燃气轮机发电,所以它的综合能效是80.5%。煤电是燃烧产生蒸汽再来发电,煤电的热效率只有45.5%,所以天然气比煤发电要好的多,而且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电减少55%。天然气虽然也是化石能源,但是它还是要有较快的发展。至于石油,这个比较复杂,估计在2030年来看能不能实现稳中有降。
2. 工业产业结构。全国2020年消耗了多少煤炭呢?41亿吨实物煤。注意我这里讲的是实物煤,不是标准煤,实物煤大概是5000大卡到5500大卡。这里有一个表,其中发电用了52%,钢铁用了17%,建材用了13%,化工用了8%,其他和生活用了10%,这就是我们国家一年烧了41亿吨实物煤分布。所以这些行业肯定是重点行业了。
石化行业还要减油增化,就是少出点成品油,因为电动车要代替燃油车。轻轨和高铁的电动要代替柴油机,趋势就是成品油的用量会逐渐减少,不再生产成品油,乙烯和化工的燃料减油增化。其他行业没有点到的,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根据具体行业来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
3. 产品结构。一是要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增加强度、减少重量,延长寿命,这样它实质上就是减碳了。螺纹钢的强度增加了,原来用8毫米,现在6毫米就可以了。二是提高产品的使用能效,无论是生产制造产品还是生活用能,在它全生命周期,直到它报废回收都要高效率、低能耗、可回收。三是不断创新品种,替代原有的品种。比如说,积极发展电动车,将会逐步替代燃油车。
4. 实现上述结构结构调整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同时要开展绿色智能技术改造。一是要深化节能、降耗、提质、减碳、治污这五个方面,过去我们在搞了,今后要深化。二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包括精准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增材制造、协同制造等,要因业施策。离散型和流程式制造也很不一样,每个行业很不一样,要因业施策,要总结试点的经验向行业推广。工信部正在搞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抓行业的示范。
CCTC®03
1. 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后期,在一段时间内能耗还在增长。我们在发展中,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美国是1955年实现工业化,德国是1965年实现工业化,日本是1972年实现工业化,韩国是1995年实现工业化,我们到2035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化,还处在实现工业化的后期,所以我们的总能耗在一段时间内还在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在增加,但是要尽快降低这个增幅,让增幅趋近于零,绝对量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减少。2030以前的达到碳达峰,碳达峰不是推高峰值,2030年之前还增加就推高,不是推高而是要降低峰值,把峰值降低以后会减少碳中和的压力。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一般有5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刚才讲美国是本世纪初达峰的,西欧一些国家是上个世纪末达峰,他们在2050年碳中和,他们有五六十年的时间,我们2030年达峰,2060年中和,只有30年,所以难度更大。碳达峰以后,仍然要继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并将部分二氧化碳捕集再利用,把它转化固定在其他物质形态中,再加上刚才我讲的人类和动植物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是没法解决的。这两个加起来都能被生态碳汇吸收,以至于近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的含义。碳中和不是不排,而是它排放的量减小再减小,排放的量加上动植物排放的量能够被生态碳汇吸收,所以要把行业搞清楚。2. 在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仍然要注重化石能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我认为碳中和不是化石能源的绝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是共存的,问题是要加快形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刚才讲了,我们现在的非化石能源只占15.9%,什么时候能让非化石能源占主体,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艰苦的过程。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3.5%,2019年72.6%,增加一个百分点。天然气好一点,42%。石油安全事关能源安全、国家安全,要注重国内的油气田、煤矿的集约开发,还要开展新一轮找油、找矿。“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新的约束性指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保持我国能源生产的综合能力大于46亿吨标准煤,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能源能力不能小于46亿吨标准煤,符合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格局。尤其要重视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安全的使用,比如说,洁净煤、煤化工的改进,油品的质量提升,降低煤电单耗等,这些都是减排、减碳的重要方面。3. 各种能源要互相匹配。我国发电电源与用电市场相距遥远,四个直辖市以及中东部七个大省都是外供电接受区。北京57%的电,上海45%的电要靠外供。因此要加快特高压、超高压输电建设,加大“西电东送”,减少弃水、弃风、弃光。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接入电网,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带来挑战,所以要构建智慧电网。去年我国总发电量7.6万亿度,其中非化石能源的发电占了32.1%,1/3了,到2030年要占一半。刚才讲了,非化石能源中核电比较稳定,占比不大,水电相对稳定,但是也有风、水的季节差,而风电和光伏发电因气候起伏间歇,所以要大力推广“储能+新能源”模式,平抑风光的间歇性和水电的季节差,要看到火电仍然起着支撑和“兜底”的作用,所以火电不可能绝灭,它要起着兜底作用。4. 加强基础工作、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要梳理碳源、摸清碳足迹,查清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各个车间,你到底排了多少二氧化碳。老实说,现在不是太清楚,100亿吨也是一个大概数字。首先要理清碳源、摸清碳足迹,包括直接排放的,烧了煤放出和间接用了多少电,这样才能全面落实责任。中央提出防止“运动式”盲目推行,这个提醒很重要。碳交易市场正在推出,入市的企业二氧化碳配额如何确定?他自己说了算吗?那你得找第三方去评估,配额怎么来发,年度如何核定,碳定价机制如何建立都要有明确的规则,而且不断的完善。至于碳税应该适时稳步的推出,但是要兼顾减碳减排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不能太急、不能太高、不能太快,要估计到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至于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就是CCUS,尚在研究和将其产业化。二氧化碳把它原料化,比如说,二氧化碳+氢生产甲醇,这里有张照片,中科院正在研究,左边是他们研究的催化剂,右边小图是他们的实验室,但是没有产业化,要研究。或者是二氧化碳矿化生成碳酸盐,把二氧化碳固定在盐里头,像这些都在研究攻关。又比如说生态碳汇,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树种差异如何,我们看到每生成一立方的森林蓄积量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每一立方已经有的森林蓄积量(因为)树种不一样,一年可以吸收0.3吨—0.6吨二氧化碳,但是地区不同、树种不同、千差万别,这些都需要去研究。至于草原、海洋、土壤、沙漠这些碳汇如何发挥作用?动植物生命过程产生了二氧化碳也应该纳入碳中和,这个数字(即)估计全国14亿人、4亿头猪、2亿头羊、1亿头牛加上其他小动物,一年是15亿吨—20亿吨,这个数字不会变的,但到底多少也说不清楚。因此,碳中和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这样就需要加强部门协作,一个部门不行,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刚才我讲了工业重大,但是光工业也不行,要和其他相关领域,包括金融,以至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多边的、双边的,来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
上一页:城市更新项目的运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