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略智库夏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要防止五个误区

添加时间:2021-06-15 点击次数:335



作者:夏骥(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首刊于第一财经


在长三角地区呈现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下,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动能已成为各省市的共识。将“各自优势”打造成“共同长板”,要注意防范“避实就虚”“喜新厌旧”“喧宾夺主”“内外有别”“求全责备”的合作误区。握指成拳,乘风破浪,长三角地区要如何持“如履薄冰”之心,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更多地由民间和市场的自发行为上升到政府的自觉行动,各地都因地制宜开展了积极探索。从各地的具体实践来看,目前的区域合作可以概括为四种形态:一是两两合作形态,二是组团合作形态,三是廊道合作形态,四是飞地合作形态。


随着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更多的地区将深化区域合作。笔者认为,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合作,都要防止五个误区。


1

要防止“避实就虚”


所谓“避实就虚”,就是重形式、轻实质。有的地区把一体化理解为一样化,不顾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在对接中心城市时,强调要对标中心城市的软件硬件,认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只要达到甚至高于中心城市的标准,就会吸引优质资源,较少考虑企业和人才的“移植”所需要的软环境,而且地方所付出的成本很可能会超出能力范围。


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谋划中,缺乏扎实的调查研究,难免把部分精力花在低频事项中,看起来是实现了一体化,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推进一体化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充分排摸各方最突出的问题、最急迫的需求,才能拿出实招、取得实效。


2

要防止“喜新厌旧”


所谓“喜新厌旧”,就是刻意标新立异,忽视成熟经验。一体化进程的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在方向性的指引下,不少地区已经探索出了操作性的经验做法,特别是作为“试验田”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经形成了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不少都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条件。放眼京津冀、大湾区、成渝等地区,还有更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认为自己的原创性经验才有显示度,或者认为自身条件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刻意强调自身的与众不同,但实际上自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推进一体化要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谋划创新,而不是异想天开、缘木求鱼。


3

要防止“喧宾夺主”


所谓“喧宾夺主”,就是过分倚重外部、忽视自身,过分倚重政府、忽视市场。推进一体化,各地区是主体,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情,拉长自身的长板,塑造自身的功能;同时政府“有形之手”是引导,市场“无形之手”是主导。


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指望着中心城市的资源溢出和产业转移,反而忽视了自身的资源优势。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没有正确区分各个主体的角色,特别是没有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可能在热闹一阵之后归于沉寂。从根本上说,推进一体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禀赋,并努力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


4

要防止“内外有别”


所谓“内外有别”,就是统筹处理好自身与外部的关系。一体化不仅仅是形成若干内部的“小循环”,也不仅仅单指跨区域合作,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过于注重自身和对接对象的“内循环”,而忽视了与更大范围的“外循环”,这就导致“内亲外疏”;如果是省际合作,可能更加注重跨省区域之间的对接,而相对忽视自身与省内兄弟地区的对接,这就导致“外亲内疏”。从根本上说,推进一体化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大局,通过局域一体化实现全域一体化,不能失之偏颇。


5

要防止“求全责备”


所谓“求全责备”,就是脱离实际追求全面化、高大上的合作。一体化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一些基础较好的地区之间,有条件开展全面对接,比如上海嘉定与江苏昆山、太仓之间,就开展了产业、科技、交通、民生、治理、环保等全面一体化;一些基础一般的地区之间,通过重点领域的对接更容易取得突破,比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涉及9地市,起步期以科创和产业一体化为引领,逐步实现更广领域的一体化。


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一开始不是集中力量重点推进,而是一味追求全方位一体化,很可能事倍功半。有的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不管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位势,一味盯着中心城市的优质资源,设想办大学校、办大医院,引大企业、引大团队,搞大科研、搞大平台,但实际操作下来难度也很大。从根本上说,推进一体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领域,以点带面实现突破。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