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55 发布时间:2022-07-20 09:10:06
梳理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一度保持正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0.2%。但4月和5月产量出现下滑,同比分别下降8.4%和13.7%。尽管如此,机器人行业仍有较大的产能释放和市场增长空间。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2万套,同比下降逾11.2%。虽然6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6万套,同比增长2.5%,但是未能扭转下跌趋势。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工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石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产业链产生了短期影响,但由于机器人能有效降低制造业运营成本,缓解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压力,加上出口稳定增长、内需逐步恢复,机器人行业仍有较大的产能释放和市场增长空间。
最近,特斯拉即将发布人形机器人的消息成为了业内热点。除了技术创新引来的关注,海康机器人、华数机器人等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也在上半年积极扩产。
据了解,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了20万套大关。2021年,产量达到36.6万套,同比增长了44.9%。过去一年逆流而上的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关键时期。
石勇表示,2022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行业仍处于需求旺盛、行业景气的状态。同期,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在加大投资、扩充产能布局。海康机器人的智能制造落户桐庐,华数机器人在海南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创新产业园,高仙机器人在四川资阳建立了商用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受到汽车制造、3C电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下游应用产业发展的影响。”石勇对本刊记者说。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进口8.66万亿元,增长4.8%。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加速推进复工复产,使得海外市场需求快速集中到中国制造业,中国货物贸易的出口额不断攀升。今年上半年,即使疫情防控力度加大,这种趋势也未改变。”石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汽车、集成电路、机电设备等复杂产品都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汽车出口增长甚至高达52.4%。这些行业恰恰是对机器人需求大、应用率较高的行业,明显带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同时,石勇告诉本刊记者,疫情下,劳动力供给紧张问题凸显,企业倾向于降低人工依赖,提高自动化水平,因此,最近半年来,市场上头部整机企业和系统集成服务商均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相应地,伺服驱动、控制器、减速机等上游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催化剂。机器人的出现有效降低了制造业运营成本,缓解了疫情期间因劳动力缩减带来的损失,使得B端市场需求激增,加上来自线下C端市场的关注,引得相关企业纷纷加码布局。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基本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显著提高,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
政策和市场的加持,让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加入到了数字化转型的行列中。
“从机器人应用的基础条件看,除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我们也会经常谈精益化和自动化。”石勇认为,目前工业机器人在进入数字化转型应用的过程中,还不具备人类的自主学习、自主感知、自主适应、自主决策、自主执行能力,它的工作场合还必须是结构化的,需要在限定应用场景、限定工艺条件下,配合一些传感器和辅助定位装具、夹具,按照设定好的控制程序工作。因此,让更多机器人进入工业生产一线,必须对传统的制造流程进行精益化改进,对现有制造装备和工艺进行自动化升级,同时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工厂、车间、设备的网络化升级。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应用行业来看,石勇告诉本刊记者,长期以来,汽车和3C电子行业是工业机器人的主阵地,虽然这两个行业进入了加速调整期和平稳期,但行业的自动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仍将是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机械制造行业,特别是通用机械制造行业的自动化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除搬运、焊接、装配三大应用场景之外,上下料、打磨抛光、涂料打胶、分拣、装箱,都是机器人在机械制造行业可以应用的场景。此外,包装食品、医药化工、仪器仪表、物流仓储也是机器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行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细数应用场景时,石勇强调,机器人在制造业获得更广泛应用的基础是机器人企业对制造场景的深入研究以及技术进步。如果机器人企业不仅提供机器人本体,还能结合具体行业的制造场景,利用AI、机器视觉、边缘计算等技术,进行集成化开发和快捷化部署,未来几年,机器人解决方案将在各行业领域有更广泛的空间。
“未来几年,机器人仍然主要是面向企业级的to B市场,机器人企业抓住行业、专业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和场景研究,提供部署快、应用简单、综合成本低、功能和性能满足要求的产品很重要。”石勇说。
在石勇看来,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和延伸的,机器人企业必须面向需求,深入研究应用场景。创新型的机器人要实现商业化,并在一线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坚持走完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以通用机械、精密仪器等行业为例,不是企业不愿意用机器人,而是结合具体工艺的机器人应用研究做得不够,通用的机器人替代效率不高,综合应用和维护成本反而加大了。”石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的制造产业链非常完整,各行业的应用场景极其丰富,这其实是中国机器人企业的优势之一。如果机器人企业能紧贴市场需求,挖掘和适配更多的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以机器人产业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立足点有两个,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紧贴市场需求。”石勇说。
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的典型领域,涉及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其中,传感器、控制系统、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仍在不断发展,给机器人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石勇举例道:“比如,力传感器、听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的进步,使得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边缘计算和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的进步,使得机器人的可控执行能力不断提高,加上数据分析、云计算和AI算法,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在结构化环境下才能工作的机器人,正逐步强化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创新,将极大地扩展机器人的应用空间,也会催生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等创新形态的机器人。”
在石勇看来,我国机器人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从机器人产业来看,产业技术基础仍有短板,产业生态链、价值链还不完整,限制了产业发展。从机器人企业来说,面临的问题更为紧迫和现实,市场需求旺盛的同时,竞争愈加激烈,台套价格不断降低,同时物料和关键零部件的成本有所上涨,导致利润下滑、价格优势被消解。
“在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中国机器人企业要再上高楼,需要在政策激励下,全产业链形成合力,建立相互协作的技术创新生态,个别优质企业的单打独斗固然可以实现进步,但要加速产业升级和突破,仍要依靠生态的力量。”石勇告诉本刊记者,未来几年,主要通过外协、外购核心零部件,进行整机装备、系统集成。凭借低成本、低价格策略的机器人企业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核心零部件自给能力、能提供高附加值创新形态机器人、深度融入细分行业工艺需求的机器人企业会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经过不断淘汰和沉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优势愈发明显,并形成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终结多、小、散、弱的产业格局。此外,随着机器人用量的增加,以运维服务为核心的机器人后市场也将快速启动。
“要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能满足不断增长延伸的市场需求。这不仅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石勇对本刊记者说。
上一页: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框架
下一页: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六大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