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六大重点任务

浏览次数:151 发布时间:2022-07-20 09:04:19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冲击与重构全球经济结构与科技竞争格局,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从治理理论、现代化内涵出发,分析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时代内涵;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演进历程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从6个方面提出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未来的重点任务;从多个维度探讨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近年来,我国在众多领域的原创性技术突破与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宽了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版图,知识流通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科技创新与其他领域纵深联动,科技创新为发展赋能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建设内容,更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动能。
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在全球化竞争、自主创新、资源配置、政策体系、发展机制等层面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理论溯源


      


治理与善治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一是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二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三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国情境下的国家治理是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善治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制度,不断提升利用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为外显特征,以为人民群众谋求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为内在价值。

科技管理走向科技创新治理

西方话语体系下的科技管理以提升企业、地区或国家竞争力为管理目标,主张在充分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新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以此扩大影响力。中国话语体系下的科技管理往往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与政策性,由政府主导,致力于聚集科技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与社会公众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创造,不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创新资源要素充分涌动。中国情境下的科技创新治理包含社会参与,是一种在政府宏观指导下,运用多主体、多层级、多中心、网络式的治理理念和方法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科学事务管理的过程,旨在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从传统科技管理向科技创新治理的过渡是我国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与柔性重构。

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具有过程意义和发展意义的概念,多指在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生存场域内,各资源要素的类目总量、组合方式、配置过程等由初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革,往往能产生高度差异的社会结构或秩序,对社会发展进程具有转折性影响。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包括:现代化不具备固定的线性运动轨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之间具有路径依赖、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现代化不会自动带来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是一种正面的政治符号,凝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创新治理理念、调整治理结构、改进治理方式,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社会历史过程。


时代内涵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在中国话语体系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偏向于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作用是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生命周期的阶段化特征,调节科技创新主体的行为张力,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产出,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自主性,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层次网络化、治理过程动态化等特征。科技创新资源的稀缺性是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的内在动因,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指科技创新治理主体根据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制度性要求,整合、协调、配置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创新主体与外界其他科技创新主体交流、合作的能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是科技创新治理顶层设计与具体实现的两个维度,是科技创新治理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科技创新治理的整体架构,后者更关注科技创新治理内容与功能的实现。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遵循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立足民族国家发展现实、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前景、充分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自主、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型强国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科技创新治理过程中,各治理主体之间保持最大程度的对等地位,在科技创新治理活动中协调资源,构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关系,并在动态的演化中逐渐形成科技创新治理系统,在科技创新治理系统内要求各治理主体遵循系统规范,逐渐将我国“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竞争能力。从治理与善治的角度而言,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是科技创新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规范等层面的系统整合,是对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断裂的弥合,更是将科学技术创新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发展命题。


六大重点任务


      


科技管理向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转变源于国家发展需求,体现在科技发展体制的持续性跃迁历程中。中国科技创新经历了由计划式科技发展模式—科技管理体制恢复与重构—国家主导、市场引导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自主创新型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路径。

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战略科技

面向“十四五”新发展时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我国首先应该在顶层设计层面,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继续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协调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引导社会资源有规划地向战略性、前沿性、突破性技术创新领域倾斜,以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科研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不仅是对资源的统一整合,更是面向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的制度性保障,有利于增强我国战略科技力量。

厘清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内涵,坚持理念自信

实现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就要明确当前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内涵,充分考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认清国内外新发展背景、应对全球化治理挑战,既要清醒认识发展难关,也要正确看待发展成果,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增强科技创新理念自信。

营造宽容鼓励开放兼容环境,培优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宽容鼓励的创新文化,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创新理念、创新成就及创新失败,从思想上鼓励更多社会民众参与科技创新,同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与时俱进。根植中国土壤,传承优秀科技创新文化、解放社会公众思想、推进全民参与科技创新,这是中国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效能

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目标,我国需要更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从科技创新价值链的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重塑,尤其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强国发展目标之间的协调联动,以政策合力畅通科技创新资源流通渠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优化国家科技创新生态,增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柔性,打造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合作,增强国际影响

各国需要充分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应对发展议题,以科技创新为国家治理助力,中国作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增强对外交流;与此同时,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推进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需要有序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牢固创新人才战略发展地位,打造英才高地要建设更加公平、透明、完善、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才发展政策,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从国家发展政策层面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同时也明确科技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服务的政策追求,清朗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关键着力点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是在政府引导下,面向国家、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治理领域的纵深变革,倡导参与主体多元、开放、平等、独立。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实践议题交互网络


加强治理体系顶层设计

一是纵深推进府际合作,需要优化央地政府、同级政府、跨域政府之间科技创新跨部门共治的合作逻辑,明晰政府部门之间合作在部门利益、资源禀赋、行政职责等方面的平衡过程,探索符合中国情景的动态化合作机制,综合推进科技创新治理府际合作;二是完善多元共治体系,围绕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将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纳入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网络中,赋予各治理主体特定行为规范下的科创自由,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多元共治道路;三是参与科创标准制定,要将科创标准的制定纳入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的维度,积极参与科创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简政放权,逐步减少、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技创新政务服务,兼顾“行政减法”与“服务乘法”,提升科技创新政务服务能力。二是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从创新、创业、创造三位一体的视角出发,推进各主体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价值链条、提升科技创新价值链条社会发展效用。三是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弘扬宽容并包的创新创业文化,宣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典型科技人才事例,加大科普教育财政投入,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完善科技创新法治建设

一是紧密围绕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基础科学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科普等领域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二是注重对科技创新资源产权的明晰,为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通过法律程序对科技资源产权加以确定和保障,明晰各行为主体权利、义务及成果利益分配;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和市场运行规律“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三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保障科技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同时优化专利技术认证标准,给予高价值专利更多的政策倾斜与资源激励。

倡导负责任创新

一是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科技伦理监管机制,引导科技创新人员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家国意识,逐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体系。二是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科技创新治理,建设自下而上的信息交互平台,紧密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关系。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在应对全球性公共问题领域贡献中国科技力量,推动全球科技合作良序建设,以科学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创新过程的动态演进。

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作用,平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目的性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内在动机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是探索各机构联动的科技人才协同保障机制,丰富高校学生科创实习及社会实践,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际交流。三是规范人才竞争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建立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动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并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国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国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双通道,扩大高质量科技后备人才资源优势。


结 论


      


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以政策为导向的学习机制可以促进不同治理主体及其成员之间逐步转变为相互信赖、相互合作、协商互动的状态,进而共同应对复杂的科技创新治理议题,明确实践进程中的行为边界,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从科技创新治理的柔性模式入手,深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具体内容与时代价值,并从科技创新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探索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升的切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