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中国+模式”

添加时间:2020-09-18 点击次数:231

来源:机工情报

作者:周青玲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凭借庞大的劳动力和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增强了全球供应链。原材料、加工和成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运输和交付,从而在成本、质量和交付方面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效供应链模式。



1、全球供应链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然而,全球供应链在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后,在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下已面临挑战。中美紧张局势对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使美国国防供应商的供应链产生了松动,而疫情更显示了现代供应链脆弱的一面,动摇了单纯从成本角度考虑构建的集中度较高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各国、各企业对其全球供应链安全、平稳、多元化的审视、重构进程明显加快。安永最新的《资本信心晴雨表》报告显示,根据调查,亚太地区67%的高管受访者正在采取措施改变供应链,而全球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52%。


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限制和民族主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可以断言,未来,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将把全球价值链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供应链被带回国内或近岸国家,链条更短且更接近最终消费者,链条重构将更多商业机会转向战略盟友……这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并为供应链被重新构建的地区创造无数机会。


2、全球供应链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


供应链转移的现象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甚至在中美贸易战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特别是在劳动密集性行业。这是由世界各国成本不同、消费者偏好变化以及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背后是有经济和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


从全球供应链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最早是从欧洲转到北美,然后由北美转到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再后来转到中国,而现在转到东南亚国家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中美贸易战和中国工资上涨加速了一些公司将供应链迁移到亚洲其他地区。穆迪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Covid-19大流行将进一步加速这些供应链转移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较小且更接近国内市场的地区。


贸易分析显示,随着公司迁往其他国家,中国在2019年失去了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加速增长。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低成本生产已经向墨西哥和越南转移。2019年,两国共同在消费品、技术、媒体和电信(TMT)领域的市场增长分别达到12%和9%,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国的市场增长。此外,越南的服装和智能手机出口以及墨西哥的汽车零件和计算机出口也都获得了增长。


不过,供应链本身就是会不停地转移,因此从中国转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恰恰是中国供应链转型升级的表现。


3、全球价值链向区域化转变,有形成东南亚、欧洲和美国3个制造业中心的趋势


全球价值链区域化趋势最开始是在东南亚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向东南亚搬迁和转移,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进行本地化生产。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汽车制造业,越来越多的零配件开始在中国生产,而不需要从欧洲、美国进口,使中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比较完备的制造业中心,并且中国跟东南亚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备和相对独立的全球主要制造业中心。


然而,疫情加快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并且向欧洲、美洲扩散。为了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性,全球贸易体系将变得更加分散、多元化,但同时会降低全球供应链的效率,而以地区为中心的生产、近岸国家之间的合作会有所增加。


在美洲银行全球研究部的一项研究,其涉及3000家公司,覆盖全球12个行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倾向于将其供应链移回其国家/地区边界内,最好是移至其盟国,或更靠近其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市场。



  • 在北美,调查的12个全球性行业中有6个行业正计划将其供应链重新迁回北美地区。


  • 在欧洲,12个全球性行业中有2个行业表示将回归欧洲,有8个行业则计划将其供应链转移到各自的消费中心。


  • 在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除了医疗保健、食品和农作物零售以外,其他所有企业要么已经搬迁,要么正计划将其供应链迁回本国境内或迁回其消费中心。有全球业务的企业约60%倾向于将东南亚作为搬迁目的地,其次是印度(33%)。

 


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在其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鉴于疫情引起的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通过在美洲和欧洲建立相对独立的区域供应链,全球性公司可以大幅减少突发事件对供应网络的冲击。


4、供应链安全倍受关注,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供应链面临的最大风险


在后疫情时代,重构稳健、安全的供应链将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机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范围内,新的贸易壁垒措施,如补贴、关税、配额、许可要求和其他壁垒等是同期采取开放贸易措施的两倍;到2018年,新的贸易壁垒已发展为是开放贸易政策的3倍,自由化步伐明显放缓;2019年,这一比例更是增至4倍,并最终导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了3%,这也是2015年以来全球的首次下降。

 

 

供应链的稳健性是指在危机期间维持运营的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库存和供应商多元化来实现。疫情让各国的保护主义加剧,企业开始寻求使他们的制造和采购网络更能抵御冲击的供应链。


调查显示,制造业的高管们普遍关注供应链的弹性,他们正在采用“多地域”采购和制造方式,并愿意维持更高的“安全库存”,哪怕成本更高,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涉及与中美相关的设备和IT技术领域,制造商普遍有“脱钩”风险的担心,在库存备货、多元化生产上都有提前布局的考虑。



穆迪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信贷官迈克尔•泰勒表示:“通过增强供应链的韧性来确保供应安全将成为政府和公司的首要目标,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目标甚至超越了对成本和效率的考虑。”


5、供应链本地化和多元化


国家安全问题是全球价值链多元化的主要推动力。疫情让很多公司出现了短时的断供,突显了将生产集中在少数地点、过度依赖即时库存的风险。



此外,关税上涨、市场准入限制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等也要求企业主动改变其供应链,构建多元化供应链有助于在发生供应或运输障碍时在不同地区创建备用网络。


同时,很多国家意识到,即使是像口罩、呼吸机等非高科技产业,其对国家安全同样至关重要,也需要自己拥有完备制造业。各国政府在疫情之后纷纷开始强制要求实现本地化生产。德国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呼吁将药品本地化,而美国政府则直接投资于开发疫苗和医疗用品的公司。印度也发布了旨在使该国在关键经济领域更加自给自足的倡议。


6、将形成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根据联合国统计司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28%,比美国高出10个百分点。目前,各国跨国公司在保持中国作为主要供应链的同时,也在替代地点进行试点项目的试验,尤其是北美企业,近一半都在寻求建立非中国生产的试点项目。这是数十年来趋势逆转的最初迹象,这种趋势可能对制造业以及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但鉴于中国拥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势:如,生产规模及产能,充裕的产业劳动力,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在国内和整个亚洲集成的供应商网络……这些优势都使供应链想要完全从中国迁移出去是不太可能的。25年前,离开中国意味着离开了全球低成本制造中心;今天,离开中国意味着要放弃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占发达经济体进口总额的20%至25%。


 

未来,全球供应链可能出现“中国+”模式,即减少当前过度对中国的依赖,构建多元化供应渠道和制造中心。后疫情时代,或将加速了全球供应链向“中国+模式”转变。


7、正确看待供应链安全


新冠疫情只是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可能加速供应链重构。一个国家供应链安全与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国防军工产业供应安全;一般商品贸易不过度依赖单一贸易伙伴;基础设施相对自主;关键共性技术相对自主可控……在构建安全的供应链的过程中,各方对供应链安全的考虑,不可避免地会在短期内给全球贸易秩序带来一定程度的动荡,对各国经济利益、产业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但贸易全球化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各国在强调供应链安全的同时,重新在各自的利益上寻找再平衡。而供应链安全问题是由社会综合因素决定的,要结合各国社会发展、贸易与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本身的问题客观、理性地去解决。


任何拿供应链安全当狗皮膏,想哪疼贴哪儿的,其本质都是为贸易壁垒制造借口。


未来全球制造业的重构目标还是供应链更加高效、稳健、无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