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业用地转型的8条路径
添加时间:2020-08-13 点击次数:281
正文字数:2692,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导读:如果土地必须得动,如何使利益最大化?
前些年,在经济发展目标的驱动下,各地对于工业用地供应几乎是「有求必应」,企业从中拿到了不少土地。
现如今,土地资源紧缺,此前供应的土地又多处于闲置或低效状态,各地政府探索挖掘存量工业用地的潜力,纷纷对低效发展的企业「下手」。面对政府的反复游说和持续施加压力,企业经常难以抉择。
今天,园区在线(ID:YQZXGZH)借鉴各地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经验,总结企业工业用地转型的8条路径,供企业借鉴参考。
正文:
一、政府回购
政府给予企业一定土地补偿金,收回土地,重新整理或变更用地性质后流入市场,再由新投资者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在某些城市,被收储后公开出让的工业用地,原土地权利人还可分享一定比例的土地收储收益。
回购是政府最为「喜闻乐见」的处理方式,但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模式却是下下之选。
一般来说,土地补偿金的计算方法是「以工业用地现价补偿为主,双方谈判为辅」,补偿一般包括土地使用权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和企业搬迁费补偿,但不论怎么算,这个费用也远低于土地本身的价值,更何况现在土地价值水涨船高,拿在手里就是固定资产。
此外,从经营角度看,土地收储意味着企业搬迁,会涉及到供应链重构、员工重新招募、市场环境、销售渠道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经营风险成倍增加。
适用条件:
1、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严重、一时难以解决;
2、地块位置太偏、短期内没有开发价值。
二、异地置换+拆迁补偿
政府补给你一些钱,同时在郊区置换一块新地、或在市区换一小块商业用地,你可以在新地盘上再起炉灶。
相比之下,这种模式比全部回购要温和许多,一般是政府急于收回土地提出的「折中」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条件设置得当,理论上政府和企业可以实现双赢。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若能置换到一块合适的商业用地,既保留了在该区域的「根据地」,又可借此平台实现公司业务转型;而政府也如愿回收土地,还留住了企业和税收,一举两得。
适用条件:有业务转型打算的企业。
三、土地换股权
企业以土地作价,与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成立项目公司,双方按照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开拓了企业的投资业务,让企业在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也有制度上的保障;风险在于企业刚刚转型,缺乏投资经验,难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若项目经营不善、甚至涉及法律风险,企业作为股东之一,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适用条件:对受让企业知根知底,或企业本身具备一定投资经验。
四、工改M0
企业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将工业用地变更为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办公用房。
与传统形态的工业厂房不同,M0在土地确权、物业类型、建筑年限、地价、容积率、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土地的价值更高。
1、单位土地开发强度大,M0容积率最高能做到5.0-6.0,而一般工业用地容积率基本在1.0-2.0间,只有少部分做到3.0;
2、用地形式多样化,M0允许配置一定比例的商业办公、配套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等,大大突破工业用地7%的红线;
3、土地使用灵活,从各地新型产业用地的要求看,产业用房和配套用房基本都是可以分割转让的,只是比例和门槛各有高低。
但分析各地创新用地的执行情况,新增创新用地比较简单,但企业自有工业用地变性很难。
究其原因,一是多地对M0的管理细则尚未出台,缺乏实施依据;二是政府把握不好企业的意图,所以干脆不批;三是土地变性没有财政收入,政府积极性不强,好在随着企业日益增长的转型需求,这个口子也在逐渐松动。
适用条件:自身有一定创新资源,且有一定政府关系可运作此事。
五、老厂房改造
追加一部分投资,把老旧厂房改成文化创意园区、商务园区或艺术街区,通过管理运营实现增值。
这里的老厂房改造有几个优势:
1、改造项目投入低,在原有工业厂房的基础上,对外立面及基础功能加以改造即可,无需新建投资;
2、改造流程简单,企业已经合法取得工业用地,对原有项目加以改造便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3、项目建设周期短,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改造,周期相比于新建一个项目短很多;
4、工业企业转型园区运营商,开拓多元化业务;
上一页:医药企业科创板上市6大被审核热点
下一页:大有可为的生物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