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与应对
添加时间:2020-06-01 点击次数:266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多点暴发、急速蔓延,严重危害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冲击了全球产业链有效运转。我国既面临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挑战,也迎来产业链再造的新机遇,需要主动谋划,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巩固本国产业链内生优势,维护产业链竞争力,团结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性。
疫情暴发前,全球化使产业链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量达9.7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贸易额的52%。为遏制疫情蔓延,全球多数经济体普遍采取史无前例的防控措施,世界范围内的人员、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限制,部分国家生产停滞,加之原油市场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等负面因素叠加影响,使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重创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部分产业链停摆导致大量失业,收入减少引发需求萎缩,产业链危机由供给端扩散至需求端。供需两端同时萎缩进一步加剧对产业链的冲击,全球经济可能陷入长期衰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初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从疫情暴发前的2.9%下调至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0%,成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32%。
二是疫情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霸凌主义倾向。有的国家采取内顾政策,收回产业链甚至设置贸易及技术壁垒,推动全球产业链本地化、分散化趋势,导致部分产业链收缩,全球产业链不稳定性升级。
三是疫情强化了产业链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一季度,我国和东盟贸易额逆势增长,达到9913.4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6.1%。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5394.3亿元,增长2.4%;自东盟进口4519.1亿元,增长10.9%。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我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大幅增长,拉动我国与东盟外贸整体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我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1056.5亿元,增长25.8%,占自东盟进口额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427.5亿元,增长28%,占对东盟出口额的7.9%。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凭借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体系,与世界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根据世界发展指数(WDI),截至2018年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资企业创造了约1/4的全球工业增加值,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作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占全球出口贸易额的19.2%。相关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0%以上。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之中大部分处于“夹心层”位置,海外上下游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国内企业复工复产难。疫情影响下,短期修复产业链、中期避免产业链外移、长期加速产业链升级需求更为紧迫。
短期内,由于存在一定的中间品备货,供应链受冲击程度尚未完全显现,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冲击总体可控。海关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4月份我国外贸出口20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增幅较3月份扩大10.1个百分点,贸易形势明显改善。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十大类贸易品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受全球需求萎缩冲击较大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家具行业、电气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行业。4月,我国纺织品出口在防疫用品的带动下迅速反弹回升,出口额1027.9亿元,增长56.2%,拉动整体出口实现增长。
长期看,如果海外疫情持续得不到改善,海外供应链中断对我国供应链冲击效应将逐渐显现。以我国为中心的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不确定性增大,一些国家及跨国公司急于寻找产业链替代方案,以分散及规避投资风险。
一是保证我国产业链平稳运行。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促进作用,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打通产业链发展“堵点”,补上“断点”。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带活产业链发展,解决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不平衡等问题,恢复产业链复工复产达产循环畅通。扩大国内消费和有效投资,协同推进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循环,创造复工复产的市场需求。形成部门合力,建立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密切工作联动,为供应链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提升我国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格局。聚焦产业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将数字技术贯穿全球产业链发展各环节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国内产业集群建设,强化产业链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化程度,将我国产业优势长期稳定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中,提升产业链的协同力、创新力、附加值和安全性。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优势,支持领先企业开展产业链体系建设,增强对全球产业链的引领力。
三是确保我国产业链自主可控。做好产业链安全防范的顶层设计,在制度、组织、机制层面做好总体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高技术产业链应对外部“断供”的能力,维护产业链的安全性。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自主性,保证产业链所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不受制于人,筑牢我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根基。构建全球产业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好精准防控,聚焦关键行业、重点行业、涉及民生行业的安全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产业链服务体系,健全应急产业链产能弹性机制。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国际合作与治理。加强国际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全球产业链安全治理,建立全球产业链应急协同机制,探索危机治理机制、决策体系、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推动全球产业链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发展。维护包括医疗物资在内的重点产业链的安全,保障重要抗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的生产和出口。积极推动产业国际合作,推动建立疫情防控条件下的产业链协调合作框架,加强产能供需信息沟通。坚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规则,确保物资和服务自由流动,保证全球关键物资跨境流动,重振国际经贸发展信心。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项目复工复产,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引资补链、引资扩链,积极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增长点,推进专业化分工、多元化合作,实现国际资本在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共享。
疫情暴发前,全球化使产业链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量达9.7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贸易额的52%。为遏制疫情蔓延,全球多数经济体普遍采取史无前例的防控措施,世界范围内的人员、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限制,部分国家生产停滞,加之原油市场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等负面因素叠加影响,使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重创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部分产业链停摆导致大量失业,收入减少引发需求萎缩,产业链危机由供给端扩散至需求端。供需两端同时萎缩进一步加剧对产业链的冲击,全球经济可能陷入长期衰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初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从疫情暴发前的2.9%下调至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0%,成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32%。
二是疫情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霸凌主义倾向。有的国家采取内顾政策,收回产业链甚至设置贸易及技术壁垒,推动全球产业链本地化、分散化趋势,导致部分产业链收缩,全球产业链不稳定性升级。
三是疫情强化了产业链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一季度,我国和东盟贸易额逆势增长,达到9913.4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6.1%。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5394.3亿元,增长2.4%;自东盟进口4519.1亿元,增长10.9%。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我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大幅增长,拉动我国与东盟外贸整体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我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1056.5亿元,增长25.8%,占自东盟进口额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427.5亿元,增长28%,占对东盟出口额的7.9%。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凭借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体系,与世界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根据世界发展指数(WDI),截至2018年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资企业创造了约1/4的全球工业增加值,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作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占全球出口贸易额的19.2%。相关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0%以上。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之中大部分处于“夹心层”位置,海外上下游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国内企业复工复产难。疫情影响下,短期修复产业链、中期避免产业链外移、长期加速产业链升级需求更为紧迫。
短期内,由于存在一定的中间品备货,供应链受冲击程度尚未完全显现,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冲击总体可控。海关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4月份我国外贸出口20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增幅较3月份扩大10.1个百分点,贸易形势明显改善。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十大类贸易品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受全球需求萎缩冲击较大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家具行业、电气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行业。4月,我国纺织品出口在防疫用品的带动下迅速反弹回升,出口额1027.9亿元,增长56.2%,拉动整体出口实现增长。
长期看,如果海外疫情持续得不到改善,海外供应链中断对我国供应链冲击效应将逐渐显现。以我国为中心的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不确定性增大,一些国家及跨国公司急于寻找产业链替代方案,以分散及规避投资风险。
一是保证我国产业链平稳运行。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促进作用,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打通产业链发展“堵点”,补上“断点”。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带活产业链发展,解决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不平衡等问题,恢复产业链复工复产达产循环畅通。扩大国内消费和有效投资,协同推进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循环,创造复工复产的市场需求。形成部门合力,建立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密切工作联动,为供应链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提升我国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格局。聚焦产业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将数字技术贯穿全球产业链发展各环节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国内产业集群建设,强化产业链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化程度,将我国产业优势长期稳定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中,提升产业链的协同力、创新力、附加值和安全性。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优势,支持领先企业开展产业链体系建设,增强对全球产业链的引领力。
三是确保我国产业链自主可控。做好产业链安全防范的顶层设计,在制度、组织、机制层面做好总体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高技术产业链应对外部“断供”的能力,维护产业链的安全性。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自主性,保证产业链所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不受制于人,筑牢我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根基。构建全球产业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好精准防控,聚焦关键行业、重点行业、涉及民生行业的安全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产业链服务体系,健全应急产业链产能弹性机制。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国际合作与治理。加强国际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全球产业链安全治理,建立全球产业链应急协同机制,探索危机治理机制、决策体系、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推动全球产业链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发展。维护包括医疗物资在内的重点产业链的安全,保障重要抗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的生产和出口。积极推动产业国际合作,推动建立疫情防控条件下的产业链协调合作框架,加强产能供需信息沟通。坚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规则,确保物资和服务自由流动,保证全球关键物资跨境流动,重振国际经贸发展信心。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项目复工复产,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引资补链、引资扩链,积极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增长点,推进专业化分工、多元化合作,实现国际资本在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