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科技创新策源力”之源
添加时间:2019-08-05 点击次数:626
一“首次”和“源头”是科技创新策源力的两大核心特征
在《创新之源》总论中,希普尔指出,“要想推进和指导创新,就必须对创新源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希普尔主要从企业和产业创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策源理论。希普尔认为,“创新是按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分布于创新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其他对象的过程”,而界定创新策源者,一是取决于“首次”,“第一次研制了一种新产品或改进了某种生产工艺过程,使其变得功能更强大”,二是取决于“源头”,“领先的创新企业会引发创新链连锁反应,进而形成产业创新优势”。希普尔指出,科技创新策源力的这两项特征具有普适性,“虽然本研究是针对产品制造商影响用户创新的能力而展开的,但其结论适用于相当广义的用户、供应商甚至政府。在不同领域其原理是一样的”。
二科技创新策源力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产业竞争优势壁垒
在《创新之源》第四章“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创新功能源”中,希普尔引用熊彼特创新理论,把日本上世纪80年代半导体产业崛起的诀窍归纳为“成功的创新者可以从他们对自己创造出的创新的暂时垄断控制中获得回报。这种能力随后将发挥一种杠杆作用,使创新者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希普尔指出,有时个别创新领导型企业足以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定产品相关的创新功能源可以因单个企业的行动而被改变或转移”,但全产业链创新的体系优势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日本企业在半导体产品和设备的系统水平上的优势难以被击败的部分原因是这一优势基于流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而非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意味着‘知其所以然’(know-how),是难以复制的,而产品创新则可被很快地模仿”。对此,希普尔总结提出了“系统水平上的创新问题”,并指出,对系统性问题需要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新的创新源要求有新的管理工具和新的组织”。
三塑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力优势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
希普尔系统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美日半导体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转移过程,并指出科技创新策源力能够形成良性“连锁反应”,对区域乃至国家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促进作用。“当美国主要的半导体企业成为重要的创新源时,它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地位,但这仅是美国产业所获收益的开端。它同时提高了美国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地位,这些企业由于与创新源在地理上更接近,从而一般可先获得这些创新成为最早的设备制造者。其次,它提高美国非创新用户的竞争地位,它们因和创新源距离近可比国外竞争对手更快地采纳这些创新。最后,它还提高了美国半导体购买者的竞争地位,因为他们可比国外竞争对手更快、更方便地获得因美国工艺创新的应用而出现的更便宜或更好的产品。相反地,当许多领先的创新企业是外国企业时,所有上述提到的连锁反应便会逆转,从而阻碍美国产业的发展”。希普尔进一步指出,塑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力优势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美国的单个企业现在难以用自有资源去弥补已失去的地位,这是因为美国企业目前在先进芯片产品上只占一个小的市场份额”。因此,希普尔呼吁“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当作出改变,通过帮助美国企业创新以使它们再次获得领先地位”。
希普尔指出,对创新过程和创新源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推动创新的研究、实践和政策制订。在激励“首次”创新方面,要提升创新行为的经济性优势,使创新蓬勃地涌现。对此,希普尔站在经济学家的视角,从降低创新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两方面给出了具体政策路径。“降低创新者的创新预期成本,一种方法是政府资助美国创新企业致力于解决技术前沿问题的追赶性研究与开发;另一种方法是鼓励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性的工艺开发以降低研究开发成本;政府还可为其所要鼓励的创新者提供免费的设备或设备帮助。从提升创新者收益的方面说,我们可以考虑如何使创新者对于创新有更高或更确定的利润期望,如通过税收政策、政府订购等使创新投资获得更有利的预期收入”。在促进“源头”创新方面,要加强对创新者的权益保障,帮助创新有效地扩散。希普尔指出,促进创新技术的转移转化对于现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者要想与他们的创新建立一种全新的功能关系是十分困难(昂贵)的。一旦创新者对创新技术的拥有权受到了真正的保护,那么进行有效的转让将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他必须能从创新受益人那里以较少的风险或代价获取利润”。
“用户创新”[3]是希普尔近年来创新研究中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理论。希普尔指出,高技术产业因为其进步迅速的特点,用户培育与产业发展往往是同步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滞后的。“普通用户的实际经验常常在产品开发时或在商业生命有效期内便过时了”。因此,希普尔提出了“领先用户”的概念,并认为“领先用户”是新兴高技术产业创新策源力的重要源头之一。希普尔指出,“领先用户”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对未来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二是对产业链创新的主动参与性。“总的来说,领先用户是这样的用户:他们今日的强烈需求只是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才成为大多数人的需求。由于领先用户对未来发生什么比大多数人的感觉要深刻得多,他们不仅可以提供需求方面的资料,还可以提供对制造商很有用的新产品概念和设计的信息”。希普尔提出,为培育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力,政府应积极支持形成“制造商与掌握创新信息的用户相联系的特定界面(interface)”,并提出了建设面向未来应用场景的“应用实验室”、支持企业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定制产品群”和组建以“领先用户”为引导的“需求侧集群”等三种具体的可能实施模式。
[1]埃里克·冯·希普尔教授,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学院创新与创业部主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用户创新理论创始人[2]《创新之源》(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埃里克·冯·希普尔,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3]参见《民主化创新》(Democratizing Innovation),埃里克·冯·希普尔,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大众创新》(Free Innovation), 埃里克·冯·希普尔,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