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蕴

添加时间:2025-01-22 点击次数:9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与时代意蕴,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内涵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新时代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要系统地设计进一步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创新,着力点在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准确理解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逻辑,需从全面创新和体制机制两个层面把握。


(一)全面创新的理论内涵


全面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践行创新思维的基本遵循。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全面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全面创新是从主体到客体、从领域到企业、从内容到形式、从思路到方法等全方位、各方面的创新。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提出“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五大创新。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四大创新。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总之,任何领域、任何工作的任何创新都应该是全面的。


全面创新的领域是具体的,且具有深刻的逻辑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全面创新包括五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四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把握全面创新既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层面全面创新,也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全面创新。全面创新的逻辑意蕴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第二,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第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第四,要着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二)体制机制的理论内涵


《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总体要求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参加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立足于解决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突出矛盾;立足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立足于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立足于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当前制约我国全面创新的瓶颈问题是战略人才不够用、创新人才不会用、青年人才不敢用的问题。人才使用受教育质量的影响,而科技创新受人才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同样受科技水平和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的影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互为因变量和自变量,需要通过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才能够根本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决定》提出的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充分认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关系能否支持全面创新的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必须凸显一体改革对全面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二是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目标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形成适应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时代意蕴


《决定》提出的“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
一是坚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塑造教育、科技、人才新型生产关系。教育、科技、人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和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存在着诸多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在教育方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待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贯通水平有待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同社会及市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教育评价中的“四唯”现象难以根除。在科技方面,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在人才方面,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变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束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塑造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科技、人才生产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夯实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落脚点,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最终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强国奠定根基。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要求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创新型国家,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科技支撑。人才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各领域现代化的综合集成,特别是需要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才发展现代化作为支撑,为其提供强大的教育驱动力、科技驱动力、人才驱动力。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人才发展体系,成为教育大国、科技大国、人才大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与现代化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活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提升转变,从规模优势向高地优势转变,从追赶型创新模式向引领型创新模式转变。


三是坚持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战略范式,有机贯通、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核心的问题,就是把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统一起来,同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主要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动的自洽型分类改革,尽管在做大做强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自我循环的体制性割裂矛盾。可以说,当前我国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原始性、颠覆性创新不足问题,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不匹配的突出矛盾,都与教育科技人才管理体制高度分治、整体协同性不强,服务国家战略自觉性不够,对国家创新整体效能贡献度不足等有直接关系。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改革路线和方法上,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深化改革的升维设计,以及在更广领域突破传统部门藩篱的路线跃迁,这有利于聚焦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最高战略目标,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聚力”。因而,必须下大力气以深化一体改革完善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之间的适配。要从联系的、综合的、整体的视角出发,进行一体布局、统筹发展、协同推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促进我国从资源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四是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表达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不仅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还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当前,虽然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尖端前沿科技发展缓慢。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炮制“中国科技威胁论”,以纠合世界各国与中国开展“科技战”,共同遏制中国的崛起,“实体清单”“芯片禁令”等一系列科技遏制政策围堵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顶峰,甚至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提出“中国科技窃取论”,污蔑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技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并列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政策”,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位势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保障。面对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