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万屹:低空经济包含“四域”低空产业体系架构
添加时间:2024-12-27 点击次数:13
“当前,低空经济已广泛涵盖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信息通信及各垂直行业等产业主体,从建设主体、管理主体、运营主体等角度划分,低空产业体系架构主要包含航空装备域、新型基础设施域、空域管理域和应用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 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万屹在12月23举办的“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上表示。
低空经济包含“四域”低空产业体系架构
万屹也对“四域”进行了详解介绍。具体而言,航空装备域是低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主要指“一机”,涵盖无人机、eVTOL、直升机以及配套元器件等,汇聚低空航空装备制造的众多企业,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
新型基础设施域是实现低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由“一网”和“一场”构成,“一网”即低空智联网,包括低空通信、感知、导航、算力等信息通信设施,涉及信息通信设备商、运营商等产业主体,是低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数字底座;“一场” 即低空物理起降场,包括通用机场、起降平台等,为各类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实体支撑,涉及起降设施的建设者与运营方,共同编织起低空交通的物理网络。
空域管理域是发展低空产业的先决条件,以“一平台”为核心架构,包括共性能力平台、空域管理平台、低空安全平台和应用赋能平台,涉及低空空域管理、飞行服务、安全保障等规划、监管和服务产业主体,为低空产业的安全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应用域是低空产业发展的牵引,聚焦于“多应用”的广泛拓展,涵盖低空农林植保、行业巡检、物流运输、城市智慧治理、载人飞行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系统,吸引了大量依托低空空间开展创新应用的经营主体,不断拓宽低空产业的边界,激发市场活力与潜力。
低空应用具备三大发展趋势
谈及低空应用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低空产业发展的牵引,具备哪些发展优势时,万屹指出:“低空应用包括了行业融合应用、社会民生应用、新型消费应用等在内的一、二、三产业各类场景,主要具备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低空应用从开放非管制局部空域环境正逐步向开放城市管制广域空域环境拓展。传统低空应用集中在农业等120米以下的开放非管制领域,新型经济发展空间和数字化城市治理诉求驱动低空应用从开放非管制空域向开放城市管制空域拓展,城市治理、物流运输、空中交通成为各地重点探索三大发展方向。
第二,低空应用从少量单机低密度随机飞行向规模化、常态化高密度飞行转变。当前低空典型应用场景主要以单体飞行器随机飞行为主导,表现为飞行密度低、作业覆盖面有限以及效率相对不高等特点。未来城市低空应用将逐步从少量单机飞行向规模化、常态化、协同化飞行发展,融合不同种类、功能、性能的飞行器,兼容百倍的飞行密度和起降频次。
第三,低空应用活动从载物飞行向载人飞行拓展。当前低空应用主要通过无人机搭载摄像机、农药化肥等载荷,为高效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提供独特的低空视角。未来低空应用将从单一的载物飞行扩展至载人飞行领域,并与地面交通形成互补,有望开辟三维立体交通服务新空间,解决“大城市”病问题。
低空通信及感知技术至关重要
此外,万屹强调低空通信网的重要性,称其为低空航空装备与地面用户、操控装置、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传输通道。
据介绍,当前普遍采用小无线(433MHz)、Wi-Fi(无线移动热点)等技术,实现飞行器和控制器之间的单点通信,传输距离大多为1km~5km,且在5km飞行距离下通信速率已不足5Mbps。“未来有望以5G网络为主体,构建多层分级、立体覆盖的低空通信网络。”
在万屹看来,对于300米以下的无人机飞行空域,可直接与现有5G基站通信,部分网络覆盖盲区需要通过软件调整基站天线配置或补建少量对空覆盖基站来改善信号质量;对于300米至1000米等飞行空域,现有5G网络覆盖范围不足,需要另外新建对空覆盖的专用频段5G基站;对于1000米以上的通航飞机飞行空域,则需要通过结合卫星互联网提供通信服务。
而低空感知网实现对低空航空装备的探测、识别和轨迹追踪,构建对低空飞行物的精细化管理的识别基础。当前主要沿用传统民航感知体系,以雷达、ADS-B等技术为主。“未来有望以多源能力融合为手段,形成泛在监管、重点保障的低空感知网络。”
与此同时,万屹指出,低空感知尚处于起步阶段,雷达、光电、5G-A通感一体等多种感知方式并存,表现出差异化的感知能力和适用场景。面向重点设施、区域、航线等的差异化感知需求,探索多源感知能力融合的感知体系,成为满足差异化低空感知需求的布局重点。
上一页:没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