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来产业的“北京标杆”

添加时间:2024-11-05 点击次数:290

北京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将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关键赛道领先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北京标杆”,大力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产业是由创新性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当前正处于孕育萌发阶段和产业化初期。布局未来产业,对于支撑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构筑新型竞争优势、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先导作用,对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北京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将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关键赛道领先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北京标杆”,大力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

培塑引擎,布局高价值未来产业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韧性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在科技引领力、人才培育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北京以政策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丰富应用场景,科学布局高产业价值的国家重点鼓励发展领域,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出台政策支持,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2023年9月,北京就已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并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六大领域,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等20个未来产业,实施原创成果突破行动等八大行动,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在此基础上,2024年9月发布升级版《北京市产业地图》,对产业政策进行充分活化利用,服务和引导经营主体精准布局、加快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为北京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不仅如此,北京已领先全国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产业合理有序发展提供助力。如,印发《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针对企业在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诉求,推出了一整套主动发现、系统培育、精准施策、规范发展的支持举措,为企业发展送上政策“助推器”。

加大资金扶持,铺好产业转型“奠基石”。2024年上半年,北京已有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投早投小,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化培育。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中,北京率先提出“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开展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投资”,并设立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这也是全国首支全部由社保基金出资的专项基金。同时,北京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投资滚动接续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耐心资本供给网络初步形成。

扩大优势匡持,稳定高端制造“压舱石”。突出数字智能优势,多元化构建未来产业结构。北京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在产业结构选择上重点发展具有引领性、显著性的特色产业,专心做好最具增长潜力的“白菜心”。2023年,北京重点培育的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亿元,成为稳定首都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以制造业为例,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在人形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引领。北京前沿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也表现突出。例如,全国9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中,北京占5家,且具有赛道新、成色硬、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这与北京长期以来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密不可分。

贵在持续发力,瞄准技术突破的“聚焦点”。通信与计算技术是北京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环节,《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指出,北京在量子科技、通用AI两个产业位居全国32个万亿GDP城市发展之首,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量子芯片为例,全球首款28nm内嵌RRAM画质调节芯片已在京实现量产,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海外显示技术的垄断。科技突破在为国家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提供保障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元宇宙、智能机器人等代表性企业的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如,北京6G产业链条已基本完整,城市通信传输更加稳定快捷,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日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优化赛道,重点领域需实现快速突破

北京未来产业持续发力,许多前沿科技成果已崭露头角。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北京在未来产业的区域布局、资金筹措、科技人才结构和成果转化使用效率等方面还面临着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

打造亮点,让区域特色更加突出,解决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等矛盾问题。目前,北京在未来产业的研发与生产环节,呈现出“产业大杂居”与“企业小聚居”的集群特点。同一区域承载多种不同类型的未来产业,有待进一步形成连贯的上下游产业链;不同区域间面对同一类型的未来产业,又难以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凸显优势,造成资源重合与浪费,且加剧了内部竞争。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打造更多特色产业亮点。

疏通堵点,让发展渠道更加顺畅,建立起未来产业长效性投入增长机制和风险监管机制。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应是内涵型投入增长机制,既要物质投入,更要加大以科技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投入,实现人力资本以创新的方式提供溢智价值。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高度依赖产融资本,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产学研的高效转化、产品投入产出的盈亏平衡,以及“谁领筹”“怎么投”等难题,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部署推进。由于未来产业发展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建立风险投资信息服务配套,如数商和数据集团等,加强风险监管。

突破难点,让未来产业更加兴旺,培塑引领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满足高新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更多掌握前沿科技的拔尖领军科学家带领攻克“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更多具有探索精神和远见卓识的复合型科技企业人才助力产品落地。目前,北京未来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细分前沿领域缺少人才流动。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北京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供需比仅为0.971,人才缺口较明显。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特点,但相关院校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有待完善,产教融合还未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找准落点,让协同优势更加凸显,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发展未来产业,应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围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共同设立协同创新专项,推动联合研发和技术市场融通,探索形成“有核无边”的协同创新格局,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示范。2024年4月,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启动上线了首份区域创新地图《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一体化布局建设京津冀基础设施。但当前,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结构尚不均衡,天津、河北以接续生产制造为主,科研优势有待突破。京津冀三地的创新要素区域流动还不顺畅,创新链和产业链尚未实现有效衔接,资质认证需要形成统一规范,跨区域成果转化涉及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携手培育科研队伍和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规范发展,增强未来产业竞争实力

当前,未来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生态尚不完善,北京有责任也有优势立足当下产业发展实际,培育新势力、打通新渠道、形成新秩序,提升未来产业竞争实力。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发展规范。未来产业应用领域众多,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域布局、资金筹措与监管、产业实施规范等各类交叉问题。北京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订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范。同时,北京还应发挥首都优势,推动京津冀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统筹全局形成区域、资金、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统一管理的“1+N”式的未来产业规范,协同完善京津冀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产业集群。

构建资金保障体系,注入金融活水。未来产业是长线投资,需要耐心资本。北京应持续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和投资未来产业。京津冀可以共同组建未来产业专项基金,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下游资金政策协商共治,技术、产权等通过股权形式自由流动,引导形成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资金运作模式。吸引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解决战略性投融资难题。设立未来产业风险基金,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实现资产增值。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未来产业的资金投放与监管机制,把好资金使用关、落实资金实施关、守住资金审查关,避免发生资金监管的制度性漏洞。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产业内生动力。成果转化是激发产业内生动力的关键。北京应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的快速迭代机制。探索建立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成果遴选识别、可行性评估、商业化价值分析及产品试制、质量检测等服务,为科技成果搭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梯度培育未来产业企业,持续挖掘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持续拓展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在发布“机会清单”“能力清单”及举办新场景发布会、供需对接会的基础上,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有效衔接和精准应用。

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优化产业人才队伍。优化未来产业人才,既需要“引进来”,也需要“走出去”。短期来看,北京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将人才资本转化为资金资本,加大对高新技术急需人才的薪资、待遇等吸引力度,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加盟北京未来产业的发展。长期来看,建议实施未来产业科学家培育计划,推动建立“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共同体,逐步建立未来产业联盟。设立人才教育基金,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鼓励技术人才走向国际,畅通高等院校与企业人才互通互认的流动渠道,建立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长周期考核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引领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放眼国际国内合作,实现安全有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应主动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未来产业分工协作上来,打通创新应用渠道,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数据安全、有效需求不足、信用环境打压等风险,提升未来产业供应链与生态圈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平等开放与合作的条件下增强未来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