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添加时间:2024-08-13 点击次数:22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请问,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有哪些堵点卡点?该如何打通?
解读 复旦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展和改革相统一的重大时代命题,面对当前大量存在的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依旧存在
迈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明显增强,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从而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为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新质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环境。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着眼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应着重聚焦于破解以下方面问题。
一是聚焦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更能够推动生产力现代化的、“从0到1”首创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成就,在发明专利、科研人员数量及其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但科技创新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如“高精尖”技能人才与创新人才仍相对短缺、基础研究领域与前沿科技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和弱项等。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构筑“小院高墙”、拉起“科技铁幕”,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与遏制持续升级,我国所面临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亟待破解,这不仅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且事关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二是聚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发展预期、释放市场活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循环畅通的积极作用。但市场分割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地区市场封锁、地方保护壁垒、指定交易、行政区经济、属地利益等,不仅不利于劳动、土地、资本、管理、技术、信息、数据等各类经济要素与创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更进一步阻碍了以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因此,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种形式市场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流通体制、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而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
三是聚焦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其中不仅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更需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与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高投入、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已有所改善,并朝着多元化、高端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优化,继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将传统产业排除在外。从我国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庞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传统产业转型问题关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传统产业是形成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引入新科技手段与智能设备等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利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化,缩小二者发展差距。因此,必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且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四是聚焦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型经济形态,正成为全球产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引擎,其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全新动能。数实融合发展涵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等多维内容,利用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多维特征,实体经济部门能够依靠数字经济部门提供的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智产品对自身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提质增效”,从而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体来看,我国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发展无论从规模、质量、效益各方面来看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但在数实融合发展上还有待提高,体现在融合渗透不足、融合发展不均衡、融合面临安全风险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支撑点。
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加快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认识并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首先,统筹好系统集成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复杂程度高、目标任务重、影响范围广、要素投入多、协作难度大的庞大系统工程,同时又要根据一般性技术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不同特点,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不同属性和类型,以及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不同需要进行重点突破。因此,在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过程中要统筹好系统集成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一方面,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明确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堵点卡点后找准重点突破方向,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精准发力突破事关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破除相关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坚持系统思维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同时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如在科技创新上,要统筹好基础研发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整体推进与协同作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要前瞻性全局性地思考、规划并分类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其次,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这对重大关系。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以二元对立论处理二者关系,并宣扬自然产生、自我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事实上,各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实施路径尽管不尽相同,但并未出现“完全市场化”道路,国家与政府始终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复杂程度更高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更好发挥有为“强政府”和有效“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协同作用,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攻关,克服私营研发创新的溢出效应、专属性与滞后性等局限,又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技术、数据、人才等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必需的创新要素资源的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从而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最后,把握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点与面、新与旧、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国家需求与地方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意愿与实际情况等方面的内在关系,加快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统筹全局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