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添加时间:2024-08-05 点击次数:9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怎样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又将啃下哪些“硬骨头”,如何通过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记者: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我们该如何理解、把握这些新要求?阴和俊:中国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改革,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改革涉及面之广、触点之深、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此次全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中央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和坚定信心,必将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建科技强国作了深刻系统的阐述,向全党全社会吹响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集结号、冲锋号。我们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意图,清醒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这次全会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表明了推动科技创新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不少制度性短板和弱项,也显示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还有巨大潜力。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记者: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全会又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部署。那么,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什么突出问题,下一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阴和俊: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加强研发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初创企业扶持等,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学技术部,这是对国家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加强政策、计划、资源等统筹,着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打破方方面面的利益藩篱,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国家科技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决策效率大大提高,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研发经费跃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铁、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深海深地探测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与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们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够高。《决定》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方向。针对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针对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强调要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针对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重复的问题,强调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坚持“四个面向”,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针对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强调要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


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记者:结合此次全会精神,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有哪些落实思路和考虑?将会出台哪些重点举措?阴和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科技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落实“四抓”要求,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六方面统筹,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住支撑产业链、企业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重点环节,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四是深化科技开放合作。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聚焦应对全球挑战开展联合研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科技规则制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科技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要求,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什么问题碰什么问题,有什么堵点疏什么堵点,加快构建高效顺畅、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力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记者:此次全会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在您看来,如何通过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下一步科技部有哪些考虑?阴和俊: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科技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我们要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同时,要支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谁有能力干就让谁干,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二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直是科技改革的重点难点,科技部在这方面持续用力,探索实践了一些有效做法。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研究制定新时期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产权激励进一步调动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做优做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引导金融活水进入创新沃土。健全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持续纵深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记者: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部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部署要求,推动取得更多研发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阴和俊: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科技界一直高度关注。前期,针对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等问题,科技部持续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重点将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2023年以来,按照中央科技委员会部署,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按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原则,建立了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部署启动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资源统筹和布局得到显著加强。后续,我们将以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二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科技部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取得实效。下一步,一方面要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包干制”范围,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提升项目实施绩效。三是完善责任体系。按照改革部署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已从科技部全部划转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技部重点抓好前端布局、中间检查和后端验收。下一步,要坚持目标导向和应用导向,压实主管部门、专业机构、承担单位的管理责任,让主管部门切实负起责来,严格把控项目进度和风险,确保任务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