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2024年储能工作重点路线图
添加时间:2024-03-19 点击次数:411
1
安徽
- 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开展下一代电池技术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广“光伏+”综合应用。实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支持发展汽车新零售、充换电服务等新业态。
- 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一企一策”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零碳产业园。
2
北京
-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
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
福建
-
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新型储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
积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支持漳州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
聚焦能源保障,推进漳州核电1—4号机组、宁德核电5—6号机组、可门电厂三期、福建天然气管网二期和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
-
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
-
支持宁德打造闽台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
4
甘肃
-
支持兰州新区打造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之谷”;
-
加快风光电大基地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
-
争取再开工2-3个抽水蓄能项目;
-
支持酒泉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甘南建设甘肃南部新能源基地;
-
争取陇电入鲁早日投产、陇电入浙开工建设、陇电入川核准推进;
-
争创石化化工、冶金有色、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
支持金昌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供应基地;
-
实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建立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
5
广东
-
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新兴产业;
-
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海洋科技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专项旗舰项目,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和储备;
-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科学合理布局调峰、热电联产和分布式气电项目,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廉江核电一期和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建设,加快汕尾陆河、茂名电白、云浮水源山、梅州二期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动藏粤直流等跨区输电项目,加强与省外电力余缺互济;
-
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推进阳江青洲、汕头勒门、汕尾红海湾等项目建设,新增装机规模200万千瓦,打造广东海上风电基地。
6
广西
-
瞄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
-
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宁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广西新能源超大型数据中心等建设;
-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装机比重。
7
贵州
-
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发展,大力发展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产业,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
-
发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链主”作用,推动产业链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5%;
-
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投产盘江新光2号机组和盘江普定1号机组等燃煤发电项目,加快贵阳、黔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在乡村合理布局建设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项目,电力总装机超过8900万千瓦;
-
抢抓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
-
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一核两区”、“毕水兴”能源产业带等产区重大项目;
-
实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推动煤电联营、煤电和新能源联营;
-
积极探索“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
公共领域新增和更新车辆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90%。
8
海南
-
开工建设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
-
加快推进湘琼、粤琼合作产业园建设,启动海上风电制氢和氢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推动石化新材料产业链融通发展,培育风电装备制造、游艇装备修造、清洁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链;
-
启动新能源汽车租赁体系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以上,加快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建设。
9
河北
-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风电光伏项目和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
-
聚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
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10
河南
-
开工灵宝、汝阳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谋划外电入豫新通道,实施1000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新能源产业基地,力争2025年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
聚焦超硬、关键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新型电池及储能、高性能纤维、高纯石英等关键战略材料,推动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
-
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
推动郑州上汽新能源电池工厂、洛阳中州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等项目尽快投产,争取宇通、比亚迪、上汽、奇瑞等企业生产投放更多畅销车型、中高端车型。
11
黑龙江
-
建设嘉泽中车储能电池制造等10个以上超百亿元产业大项目,推进大庆圣泉硬碳负极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打造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复工新能源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
-
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加力打造汽车等支柱型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电力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引领型产业集群。
12
湖北
-
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绿色城乡等10大体系,扎实推进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枣阳风电产业园、汉川电厂四期等76个重点能源项目;
-
打造城市矿产、秸秆利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
扎实推进武汉奕斯伟半导体、荆州先导科技、孝感楚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
-
加快襄阳中化学新能源产业园、荆门亿纬超级工厂等720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13
湖南
-
重点抓好广汽埃安新能源车、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及电池、衡阳绿色盐碱产业基地、益阳信维多层陶瓷电容器、新能源动力和储能产业基地等十大产业项目建设;
-
放大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抓好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湖南段)、新型电力系统工程、全省多式联运系统能力提升工程“四算”新型基础设施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新能源产业紧扣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储能发展,密切跟踪氢能、固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趋势,促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力争在新赛道上取得新优势;
-
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三区三厅”布局启动,“宁电入湘”开工建设,华容电厂全部并网发电,犬木塘水库电站首台机组顺利投产,益阳电厂和常德石门电厂三期有序推进,3个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开工;
-
加快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三区三厅”示范工程。
14
吉林
-
拓展延伸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设备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元宇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
按照30%-50%渗透率,超前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累计建成充电桩6万个以上、换电站170座;
-
发展增量配电网,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绿能产业园区。鼓励头部企业或联合体作为绿能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主体,以绿色零碳、电价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入园,真正把绿电打造成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的独特竞争利器;
-
开展“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落地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项目和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推动“吉氢入海”。
15
江苏
-
坚持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
-
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
-
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16
江西
-
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和未来技术产业研究院,努力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抢占先机;
-
建成武汉至南昌特高压交流工程、新余电厂二期等项目,开工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二期等项目;
-
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航空、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
支持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
17
辽宁
-
稳步推进徐大堡、庄河核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朝阳、兴城、大雅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
支持沈阳、大连先进储能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强省;
-
全力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壮大氢能产业集群;
-
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氢能储能等方面,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
-
开工建设华电丹东风电装备等项目;
-
支持阜新、朝阳发展陆上风光新能源;
-
推进钢铁、石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工业园区;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抓好高铁网、新型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