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荣院士: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解决从1到0的问题
添加时间:2024-01-29 点击次数:273
文 | 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科研活动大致分为3种类型: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从1到100的应用接力放大研究、从1到0的反向应用基础研究。
第一种是极少数人从兴趣出发的自由探索,弥足珍贵;第二种是在他人发现、发明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并结合各种应用场景需求进行的扩展应用研究,这是大多数人从事科研的主要驱动力;第三种是目标导向很明确、重大需求很急迫,研究人员通过攻关,突破核心指标、实现装备应用后,再回过头来的“细嚼慢咽”,就像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多胃消化过程一样。
第三种是非常有意义却又容易被忽视和轻视的科研活动,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从几十年来的简单追逐模仿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认为,当前大学、科研机构应组织更多力量,集中攻关从系统、整机中梳理出来的从1到0的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一项技术往往要经过3次迭代才可能实现领先。首先是跟跑,虽然会跑得满头大汗,但这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其次是等跟跑得差不多、关键参数都追上后,就要有组织地找出从1到0的问题,而不是一味靠应用场景驱动,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及时把跟跑时漏掉的“西瓜”“芝麻”捡回来,尤其是把埋在地下的“大萝卜”拔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后就可能实现并跑或局部领跑;最后是领跑,要想实现整体领跑,要么必须在技术上有Know-how的秘诀,要么在科学上有新原理、新现象、新工艺的发现和发明。经过这3次升级迭代,一个产品、一项技术就基本能实现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从1到0呢?
首先要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对于定向性的基础研究,没有组织就会是一盘散沙,靠单打独斗很难坚持下去。一个大团队往往是靠应用起家、不断积累壮大的,要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做反向基础攻关,团队带头人的追求和视野起决定性作用。这很难是一个自觉自发的行为,更不是简单号召一下“要理工交叉、多学科交叉”就能解决的。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正从学校层面在10多个大团队中开展从1到0的有组织科研。长期以来,西北工业大学的系统、整机、型号研究能力比较强,也很有特色,这为梳理出从1到0的关键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要鼓励做工程系统的人成为甲方,去当出题人和阅卷人,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要鼓励擅长基础研究的人去做乙方,勇于“揭榜挂帅”,做好答题人。
最后,要尽可能把从1到0与从0到1的人结合起来、把擅长“向下挖到根的”与“向上捅破天的”人结合起来。目的是让自上而下的需求牵引与自下而上的技术推动双向发力、上下对齐,而不是各顾各。否则,工程应用中的痛苦,搞基础研究的漠不关心,基础研究中好不容易取得的进展又对工程技术毫无帮助。只有上下对齐、各向同性,性能才高,效果才能最大化。只有这样,高校和科研机构才能更好地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上一页:十大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介绍
下一页:国际科技评价改革十年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