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未来产业|芮明杰:对未来产业几个关键问题的理解
添加时间:2023-09-25 点击次数:325
·未来产业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面向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新型产业群。今天布局的未来产业应该是未来15-30年之后替代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战略新型产业群。
·由于未来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以及未来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等均很难在今天一一预见判断,加之诸如前沿科学技术与未来产业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等的创新协同以及未来产业的主体成长等问题尚待研究透彻,因此,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思考并布局未来产业务必审慎严谨,以免资源配置失误。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而布局未来产业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预计,未来产业将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新型产业群。今日布局未来产业实际是为在未来若干年之后能够替代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战略新型产业群,将是未来那个时代引领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的领军产业群,在那时的全球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为当时的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已颁布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仅规划了2021—2025年五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对2025年之后的未来十年发展做了前瞻性展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纲要特别指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根据此规划纲要,时下各省市纷纷开始布局各地的未来产业,然而什么才是未来产业?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布局前沿科技研究是否就是布局与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的主体是谁?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与策略上做认真的研究。
一、未来产业内涵与本质
学者们对未来产业的早期研究探索并不是从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角度进行的,而是从产业发展的要素依赖或是从产业融合前景来推测未来产业的状况,认为未来产业是基于知识运用、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交叉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陈俊英,2005),是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知识经济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且符合新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Drucker, 1994),因其深度融入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等因素而无法简单归类的某一特定产业(丛知,2005)。这些研究虽然初步探讨了未来产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但并未对其内涵做出科学的阐释。
今天对未来产业的认知多是源自世界各国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实践。近十年来,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太空科技、纳米材料及新型材料、云计算和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疗、基因工程、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促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与一些高科技企业意识到这些前沿科学技术未来可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认为未来产业更多是指处于探索萌芽期的、由前沿技术推动的、以满足经济社会长远升级需求为目标,有可能在未来孵化成熟并实现产业转化,能够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的潜在产业。因此,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是以维持或竞取其在全球高科技产业未来领先地位的关键。在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也纷纷考虑与布局本地区的未来产业,如沈阳市政府将未来产业定义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为驱动,显著带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涉及生产、交通、健康、消费、民生等多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杭州市政府将未来产业定位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是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认为未来产业是“对推动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前沿产业”。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提炼,提出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是影响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沿科技产业化后形成的未来主导产业,是决定未来区域竞争力的重点支柱产业(余东华2020)。
未来产业的概念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未来,二是产业。就未来而言,未来是个时间的概念——相对今天而言,明天也是未来,100年后的那天也是未来,所以未来可以划分为近期的未来、中长期的未来和遥远的未来。坦白地说,人类虽然可以畅想遥远的未来,但多半是空想而已。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要准确判断近期的未来已非易事,更不要说五十年之后。所以,今天定义的未来产业不能是十分遥远的未来,尽管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还是基本上可以预见的未来,例如距离今天15~30年后的未来。从可以预见的角度看,最可能预见未来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的就是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因此,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来把握未来是比较可靠的选择。再谈产业,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产业本质上是为人们与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而存在的,是社会生产的供给方,也是居民消费需求的供给方,所以未来产业就是未来需求的供给方。未来的供给势必要与未来的人类需求相适应,因此从根本上讲,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未来,推动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类追求的基本需求是健康、低碳、便利、和谐与安全,因此未来产业总是要符合人类的这些基本需求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类需求,这就是未来产业的本质。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定义的未来产业是指未来相当长时间(未来15-30年)中形成的新型高技术产业。具体地说,未来产业就是面向那时人类社会美好需求的、由未来突破性关键技术驱动的、未来可能会发展成战略性及前沿性的高科技新型产业。今天来看,这样的未来产业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目前则尚处于科学技术探索萌芽期的、未来有可能孵化成熟并实现产业转化的,能够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潜在产业。显然,这样的未来产业应该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阵列之后的、面向未来的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新型产业群。布局这样的未来产业,就是布局未来15-30年之后能够替代今天正在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使之在那个时代引领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发展,为当时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在那时的全球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成为全球化的领先产业。
二、未来前沿性技术并不同于未来产业
虽然能够根据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判断未来产业可能是什么和可能有哪些是最为重要的路径,但今天正在发展进步的那些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就一定会导致同样的未来产业吗?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历史已经证明过,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都可以形成新产业,不能简单只从科学技术研究趋势来判断未来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可能。因为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持,但其本身不是产业。因为创新成功的技术成果只有转化为商业成功,即转化为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产品或服务时,产业才真正形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产业创新(芮明杰,2019)。产业创新是由企业最终来完成的,只有把科学技术成果创新为新产品,然后进行工艺创新与管理创新,使之可以真正生产出来适用于消费者,并能够创新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商业化成功才算完成。产业创新是所有新型产业形成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于技术创新。未来前沿技术转变为未来产业一定也要经过这个过程。如“量子技术”是前沿技术,它本身不是产业,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产业的关键技术,也可以支持量子计算机产业的关键技术。
前沿科学技术不等于未来产业,但未来产业一定是现在看来十分前沿的科学技术支持和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产物。前沿性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通用技术、专有技术、生产工艺技术。通用技术是指基础性的、可以支持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与应用发展的技术,例如早期蒸汽动力、电力等,今天的算法、数据获取与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基因技术、量子科技等。例如,算法就是一个通用技术,今后凡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方面,都跟基本算法技术有关系。而数据、大数据的数据获取分析技术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要有应用这样的技术,所以它也是一个通用性的技术。未来的通用技术是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但它本身不是一个产业,也并不直接导致一个产业的形成(Bronwyn H.hall, Nathan Rosenberg,2010)。
专有技术是指在通用技术基础上,结合不同应用领域进一步深化研究发展形成的新技术。专有技术跟通用技术并不相同,专有技术是在某一个领域里面特有的技术,如新能源技术、减碳技术、航天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等。专有技术的特点就是专有,它只能适应于某个特有的领域,比如说航天技术就只能适合航天领域,而不适用其他领域。通用技术跟专有技术的区分就在于,一个是普适性的,一个是专有性的,两者可以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上来讲,上述技术创新的成果即便是伟大的突破性创新,但如果没有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也转化不了产品或服务,或者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却没有办法保证产品稳定的产量与品质,无法大批量生产制造。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在形成产业方面的重要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关键生产设备创新,即专用机器设备的创新与制造。没有专用的生产设备甚至无法将创新的产品生产出来。例如,没有阿斯麦的光刻机就无法生产先进的核心半导体芯片。(2)关键生产模具的创新,模具与产品制造的精致程度相关。因为有了模具才能有标准化的产品生产,许多产业的产品品质粗糙,首先是因为这个模具的精度不高。(3)流水生产线的创新形成。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是时下产业的生产方式,而未来产业的生产方式也许为大规模大批量定制化生产。然而,无论哪一种生产方式均依赖流水生产线,前者依赖半自动或自动化生产线,后者依赖智能化的定制生产流水线,目前的工业4.0正朝着这方面创新努力。
可见,要成就一个新型产业,仅仅有其中一个方面的技术成果是不行的,需要这三类技术的协同创新互相衔接才行,需要这三类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努力才行。正因如此,不能以为目前的一些前沿科学技术未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产业。现在投入研发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尽管可能取得的创新成果意义十分重大,但也仅仅是成就未来产业的一个可能而已。从科学技术进步趋势角度判断未来产业具体是什么,只是一条预见路径而已,某个前沿科学技术及其成果不等同于某个未来产业。
三、未来产业形成的协同创新难点
从产业形成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产业形成发展路径基本遵循“A-U”模型(William,James :1978)即从原始产品创新开始,经过工艺创新以及后继大量企业跟进创新形成商业化市场,新型产业最终形成。这样的一个过程性创新,可以称之为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新型产业最终形成需要企业完成从产品创新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与市场创新这个完整过程,且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购买认可,才算创新成功。产业创新成功与否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密切相关(芮明杰,2019)。
(一)“硬软”两个方面的协同。产业创新展开与完成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成果(即前沿技术、未来产业与产业主体产业研究和市场研究成果),还十分依赖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支持。
未来产业其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原创产品在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支撑下,通过产业创新商业化成功,形成未来新型产业;二是现有产业及其产品在新技术支持下转型升级,尤其是产品迭代创新发展同时也商业化成功,也能够成为未来产业中的一部分。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创建未来产业的一个方面,一些行业如果不能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被淘汰。未来产业的这两个部分的组成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发展研究相互协同,各自成果取得的相互协同密切相关,与原创产品、迭代创新产品的最终商业化成功密不可分。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硬技术即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工艺生产技术的支持,也需要产业创新的成功,而产业创新的成功与软技术(即产业研究与企业家管理技能)分不开。因此,原创产品或迭代创新产品商业化成功,成就未来产业,需要产业创新“硬技术”与“软技术”两个方面的协同配合方能完成。如果只有硬核技术的突破性成果,而没有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配合,缺失企业家经营管理才能的适应性结合,未来产业是难以成功的。
未来产业形成路线。
(二)三项技术的关联协同。新型产业形成的源头是原始创新的产品,原创产品创新依赖支持该产品的相关通用技术和专有技术,但该产品能够走向商业化成功则与该产品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的创新成功密不可分,因为没有相关工艺制造技术的创新成功,原创产品就不可能实现高品质的大规模生产。未来产业的形成需要通用技术、专有技术与工艺制造技术这三类技术分别投入、协同创新,如果缺少任一方面,原创产品就成不了未来产业,即便其获得了发明专利,也成就不了商业化成功。因此,三项技术的一致性突破和关联协同,就成为形成布局未来产业成功的关键。由于通用技术的创新发展依赖科学发现,专有技术的创新依赖技术发明,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创新依赖企业制造工艺技术的创新,而它们又分别对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投入与成果,而这三类研究创新的主体不是同一主体,这样就产生了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问题。
未来产业的形成需要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再加上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的协同创新,而这三类技术的背后分别对应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因此三项技术的创新协同还需要上述三类研究的协同才行。这三类研究的主体特性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研究成果的价值判断标准也不同。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其成果为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强调第一性,第一个发现、第一个发表成果的、拥有第一署名权;而应用研究者的成果为技术发明,成果可以申请技术专利,获得保护。申请专利也强调第一性,不然就是别人的发明专利了,但专利的价值在于有人购买以及广泛使用的状况。开发研究的主体通常是企业,企业的工作通常是把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且保质保量提供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或服务,其价值是由市场销量来判断。由于三者研究成果特点不同以及利益诉求不同,三者之间的协同就成为一个问题,这就是所谓产学研合作协同问题。三者的关联协同中除了利益机制设计之外,其实还有时间的问题。科学研究是个长期的工作,而企业的开发研究强调短平快,于是就有了时间上协同合作的矛盾。例如,在特殊激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上的薄弱,就导致难以生产出高端精密半导体芯片光刻机,于是就生产不出5纳米、7纳米的芯片。研发完成能够批量生产的高精度光刻机需要时间,并不是大量资本投入就马上可以见到成果的。
(三)基础研究要超前布局。基础研究十分重要,它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少、研究时间不够和成果不突出,就会约束在前沿通用技术方面的创新发展;如此也约束了相关专有技术方面的创新进展,因为专有技术是在通用技术上深化应用并延伸出来的技术。比如,量子通信技术跟量子技术密切相关,是量子技术在量子通信这个行业里面具体形成的专业技术,如果在量子科学的基础研究不够,在量子通信技术方面便难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基础研究要超前布局。基础研究成果的获得有许多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的价值不可以单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的,但它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又是十分巨大的。例如,在科学史上电磁理论的发现,导致了发电技术的产生与应用,而电的广泛应用真正改变了世界。科学发现成果基本上不采用技术专利的保护,它是一种公开的知识,是普惠于人类整个社会的知识,但它支持了之后的相关通用技术和专有技术等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产业形成离不开科学发现成果,但科学发现的成果未必一定成为产业形成直接必然助力,也正是如此,不能用现在与未来商业价值来判断伟大的科学发现。
未来产业布局的前提应该是基础研究先行,应用研究跟上,企业有创新能力才行。观察2022年美国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内容,可以看到法案表面上是关注芯片等产业,其核心则是关注基础研究、能源创新、新材料科学发展等的议题。美国谋求再次伟大,谋求全球继续领先,它最主要的措施一方面是抓住主要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则在现行技术优势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使得现有的国际前沿性技术不让我国获得,那就拖延了我国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时间,而它的优势则可以不断地巩固和发展。美国在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方面的举措主要为利用市场来引导企业创新,他们认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具有市场导向特性,所以交给市场,由市场上的企业与相应研究机构自行选择;进而形成基础研究由政府支持,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主要依赖企业在市场导向下自行开展的合作体系。时下,可以把通用技术到专业技术,再到工艺制造技术,最后导向新型未来产业,叫作未来产业形成的技术创新链,而如此新产业形成的技术创新链也可以看作是未来产业形成的路径,这样的路径还需要有相应制度机制的创新,以确保这个路径行之有效。
四、谁是未来产业的主体
布局未来产业其实就是布局未来产业的主体,即未来的企业。布局未来产业,不光是选择一个未来产业的名号,而是布局培养这些未来产业领域中的一大批能够在未来时空中善于变革创新,而最终还能领先于他人的新型前沿技术密集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有两类:第一类是现时的一些优秀企业经过不断变革、创新、领先并延伸至未来的时空,成为未来产业的一部分主体;第二类是未来时空中涌现的、新型有活力的、掌握当时前沿技术的各类企业,成为未来产业的另一部分主体。问题是这样的企业出现在哪里?有合适他们成长、可持续发展至未来的生态体系和商业环境吗?
(一)现实企业中是否有可能成长出从现在延伸至未来社会和未来产业的主体?不能说不可能,但数量一定不多。大量研究已证明,现实企业的平均寿命已大幅度下降,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二十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乐观估计平均不超过十年。企业平均寿命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外部环境不可预计的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产业是未来15-30年后的新型产业,时下究竟有多少优秀的企业可以不断把握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需求的趋势,进而成功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其实很难估计。因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会导致未来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未来生产组织的不同,也会导致未来企业的形态和产出模式的不同。这是一个大的变革,这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现在的企业,如果过了15年、30年还在发展,就可能成为某个未来产业的主体。这样的企业从现在开始就必须不断地技术进步,不断地变革创新,必须不断地转型发展、挑战自我。目前首先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成功,如果其数字化改造都难以成功,何论未来。
(二)我国现实的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大小来分类,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类;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分类,大致上也可以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两大类:其中,国有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上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而民营企业虽然也有一些规模大的企业,但更多的是中小企业。现实中的国有大企业目前虽然运营状况、利润状况都不错,但大都是靠了市场垄断或自然垄断或特许垄断,这些企业能不能够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恐怕有一部分会成功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那么今天大量中小企业中是否有相当一部分能够成为未来的产业主体?特别是那些正在培育的“专新特精”和“小巨人”企业,是否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呢?其实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研究与思考的。因为目前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培育主要是从时下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链完善与协同角度考虑,并没有从未来产业主体的布局角度考虑。今天对这些中小企业扶植培育都是对的,因为我们现行的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链和供应链完善中还缺少相当数量的“专新特精”优秀中小企业主体。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专新特精和小巨人企业,是不是可以发展延伸至未来,都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呢?恐怕未必。因此,在思考布局未来产业的时候,不考虑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这样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构建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如果不去有意培育未来产业的主体企业,怕是一种疏漏。
(三)未来时空中,一定会涌现出新型有活力的、掌握当时前沿技术的各类企业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未来的企业与现在的企业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今天已经可以推测工业“4.0”将会导致全新智能工厂的构造与形态,而阿里巴巴集团尝试建设的犀牛工厂,只能说是未来工厂的雏形。至于未来的企业形态与构造究竟如何,也有人进行推测(芮明杰,2020),但只是一种推测。推测的基本依据是发现未来的技术会导致未来的生产方式不同。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化的成就是形成发展了大规模、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但是在未来智能化技术条件下,未来的生产方式有可能就是互联网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的定制生产方式,未来的生产方式与今天的比较可能完全不一样。从现实的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到大规模的分销,再转变为未来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恐怕那时大规模的分销方式就不存在了,市场竞争的方式与现在可能完全不同了。既然未来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方式不同于现在,那么未来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可能就不一样了(芮明杰,2021)。那么,可以估计作为未来产业和生产单位的未来企业,它的形态和产出模式可能也就不一样了,它所需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可能也完全不同于现在,或可以将之称为未来的管理。
从现在到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世界未来将经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无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还是消费需求、生态环境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对时下的企业家来说,若要成就未来则应该树立持续创新发展的信心,做好应对巨大变革的准备,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将自己企业从现在的领先者发展成为未来产业中的领先者。
下一页:第四次工业革命:算力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