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给人类更广袤的延伸空间

添加时间:2023-07-18 点击次数:240

7月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卫星互联网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航天产业既包含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测控、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传统领域,也有新兴的太空采矿、太空旅游、商业返回等方向。火箭和卫星是实现航天梦想的载体,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完成了各个质量大小卫星和不同吨量运载火箭的技术和产品积累。未来,商业卫星和商业火箭将向高集成度、低成本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新技术将会被大量采用。

当前全球范围内所使用的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等。新兴的卫星互联网,则是可以提供宽带接入业务的卫星通信系统。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卫星互联网发展目前主要为三个阶段。与地面通信网络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以摩托罗拉公司“铱星”星座为代表的多个卫星星座计划提出。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物联网等服务为主。对地面通信网络补充阶段(2000年-2014年),以新铱星、全球星和轨道通信公司为代表,主要是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以一网公司(OneWeb)、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主导新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卫星工作频段进一步提高,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发展,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使得面向个人用户的卫星互联网时代有了实现的可能。

据世界银行及IWS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仍有超三成人口不具备联网能力。建设卫星互联网是解决地球“无互联网”人口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网络信息地域连续覆盖普惠共享的有效补充。

卫星互联网使用的卫星,其轨道高度有大约在36000公里的高轨道,8000-20000公里的中圆轨道、350-1400公里的低轨道等。卫星互联网以低轨为主,是卫星通信发展高级阶段,具有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而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需要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域。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测算,近地轨道卫星总容量约为6万颗,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各国提交的低轨轨道卫星发射申请超过6万份,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将趋白热化。由于ITU规定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遵循“先到先得”原则,低轨卫星所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另外,由于卫星互联网可能带来颠覆性应用,使得这一领域已成为国际上角逐的重要方向之一。

前不久,欧洲议会通过了名为"安全连接计划"的提案,旨在到2027年部署一个欧盟拥有的通信卫星群;日本提出建设一个用于自卫的“卫星集群”系统;俄罗斯一项名为“球体”的多功能卫星系统项目也包含一个由288颗卫星构成的低轨通信星座;韩国政府发布了未来10年建设100颗微小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计划;今年3月,印度使用GSLV MK3火箭成功发射OneWeb第一代互联网星座的最后36颗卫星,使该星座在轨卫星达到618颗,工作轨道1200公里。

不得不提的还有,自2020年起,SpaceX的“星链”计划进入了密集建设阶段。截止至今年6月已经发射了4698颗卫星,用户数量迅速超过150万人。到2027年,SpaceX公司计划向近空总共发射4.2万颗卫星,分别布局在3层轨道上,这些卫星将覆盖全球范围内的任何角落,以支持人们在偏远地区、海洋和空中等地方享受到高质量的互联网连接。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正快速推进 


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卫星互联网发展,近年来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及商业化服务。

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明确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2020年4月,我国首度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要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政策重点支持方向;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支持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2023年2月,工信部放开卫星互联网设备进网许可管理,天地一体化立体通信网络部署建设得以进一步推进。

在各省市层面,多项扶持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的规划政策陆续发布,为促进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例如,今年3月,重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也正式揭牌。未来,计划引进培育上百家专精特新企业,能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完备支撑。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刘暾表示:“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在向规模化、商业化方向转变。近年来国内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等领域的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到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当中。”

数据显示,2020-2021年,我国卫星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规模迅速扩张,新增量分别同比大幅增加105.7%、61.1%,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3万家。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已新增卫星相关企业9200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50亿元。

正是基于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卫星互联网才能够与能源、工业等领域合作,解决地面基站无法触及的问题。而赋能工业,实现偏远地区电力巡检、与自动驾驶领域结合,增强车辆感知能力、推动移动终端直连卫星、物联接入,这一系列卫星互联网应用需求的不断拓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建设。

卫星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在交通领域,卫星互联网可以为汽车提供实时导航、高清地图、车联网等服务,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在农业领域,卫星互联网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湿度等信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管理。在医疗领域,卫星互联网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医生远程诊断、远程手术等,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还将推动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卫星互联网可以为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互联网接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行业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卫星互联网还可以为应急通信提供支持,帮助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

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的市场空间或达千亿

从技术来看,低轨卫星星座相关技术、“一箭多星”和“可回收发射”的火箭发射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相关应用加快落地。

2021年底,“G60星链”发布,规划产能300颗/年,单星成本下降35%,预计2023年底投入使用。“G60星链”产业基地的意义在于勇闯“无人区”,以卫星装备制造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迭代为基本目标,探索建设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今年4月,我国首次在偏远地区实现低轨卫星互联网在电力通信领域的测试应用。在云南丽江玉龙县的大山深处,正在巡检的电网设备信息、现场视频和电力控制指令等等,在没有通信基站的情况下,实时、稳定地传回了远在500公里外的监控中心,这依托的就是一套仅有笔记本大小的装置,它可以接收到来自我国首个低轨试验星座的卫星信号。这意味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在商业落地上再进一步。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等环节。在卫星制造环节,国有企业牵头,民营企业专注于零部件制造;在卫星发射环节,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射成本的降低是发展的关键;在地面设备环节,面向个人客户的市场广阔,民营企业参与较多;在卫星运营环节,中国星网是牵头负责协调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的组织。2021年4月,中国星网集团组建成立,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根据目前我国已经发布的卫星星座规划来看,卫星互联网卫星规划总数量超过1.6万颗,其中中国星网的星网工程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

根据我国现有的星座规划,卫星制造和发射市场空间可达到8313亿元,同时带动了6.06万亿元的地面设备市场和4.99万亿元的卫星服务市场。可以说,低轨道卫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技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正在渐渐打开并在未来十年迎来增长期。

总体来说,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将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并将加速实现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目标。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力度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