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到底在哪里?

添加时间:2023-06-21 点击次数:2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云智能刺绣机,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DIY图像绣工;数字人可以隔空互动;手术机器人可以精准完成剥生鹌鹑蛋;绘画机器人通过AI算法控制机械臂绘画;观众可以在9个最佳位置体验裸眼3D显示屏的3D效果……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展示着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技术。


在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上诞生的中关村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与之前各届论坛相同的是,创新与发展依然是论坛的主线;不同的是,在展会中我们看到的新技术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原创性,科技企业推出的新产品越来越多,企业国际化的脚步也正在稳步推进。北京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论坛期间,签约项目共计129项,签约金额超过810亿元。发布招商引资项目152个,预计投资总额1430多亿元。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我国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中关村被寄予厚望。从闻名全国的“电子一条街”蜕变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今的中关村,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品牌和象征。


转型大幕拉开


当太平洋电脑城、海龙电子城、e世界卖场落下帷幕,没有了喧嚣的叫卖和嘈杂的客流,传统的中关村在迫切地转型寻求新的出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用“硅谷唯一的竞争对手”来评价北京。而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的中关村字数创新示范区,无疑是中国“硅谷”最核心的地标。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习近平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开始,中关村承担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经验的重大历史使命。2000年前后,中关村“黄金三角”渐次登场,鼎好电子商城、海龙电子城、中关村e世界三足鼎立,撑起了中关村“电子大卖场”时期的半壁江山。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7月,“电子一条街”所在的中关村西区公布其“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的新定位,不再鼓励电子卖场的发展。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大幕拉开。


改革与创新成就了中关村


记者曾在2019年双创周见到的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这次依旧出现在了中关村论坛的展厅里。问及近几年最大的变化时,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慧慧总结为“应用更广、技术更精”。她告诉本刊记者,这款单孔手术机器人开拓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可以在泌尿外科、儿科、普外、妇科等多个科室应用,不仅提供了更微创的手术方案,还能显著提升手术的精准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像术锐这种原始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展示,在中关村论坛的展厅里随处可见,创新元素比比皆是。


在中关村西区,矗立着一座金光闪闪的现代雕塑。这座名为《生命》的双螺旋雕塑,象征着中关村人生生不息、探索未知的开拓精神。和美国硅谷相似,创新创业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通过改革与创新,中关村正在摸索一条新兴产业发展的独特之路。


创新集群效应凸显,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站在如今的时点观察中关村,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北京西北角的那块方形土地,基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了一种科技产业发展模式。从产业来说,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重点产业亮点纷呈,如先进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汇聚京东方、北汽福田等近2000家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达近万亿元。福田康明斯、三一重工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成为世界级行业标杆,树根互联、梅卡曼德等7家企业入选“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50强”。从区域来说,2012年,中关村空间规模扩展为488平方公里,形成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16个园区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一区十六园”只是中关村辐射出的一道光,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绿色环保示范基地、以及长春、上海、江苏、武汉、成都、南宁等地区都看到了“中关村”的影子。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公司累计4.12万家,与全国26个省区市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合肥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长三角区域首个开发项目,智汇园是构建“中关村—合肥”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目前已成为智能网联产业地标。截至2023年6月,该园区入驻企业达80家。产业链覆盖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云平台、车联网-V2X、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图及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


来自北京海淀的创新之火,已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中关村管委会相关数据显示,产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8.7万亿元,中关村示范区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3%,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示范区地均收入51.3亿元/平方公里,地均税费3.0亿元/平方公里,2021年分别增长至172.9亿元/平方公里、6.5亿元/平方公里,增长率分别达到237.0%、116.7%,进一步实现集聚集约发展。


创业式创新不断涌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在前沿技术领域,产生了百度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平台Apollo、寒武纪国际领先的深度学习智能芯片、旷视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天智航全球唯一可开展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利亚德全球唯一量产的0.7mm高清LED小间距显示制造技术、京东方国际领先柔性AMOLED生产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产生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发布了国内首款通用CPU、国内首个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首个FPD-EDA全流程解决方案、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一批创新成果。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曾说:“要创新,要创业,要实现梦想。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的追求。”


与成立之初相比,将创业作为出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关村不再是唯一的答案。但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逐步落地的过程中,以创新为目标的中关村,依然在加速前进。


政策紧扣痛点难点,全球创新创业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先后支持中关村开展了“1+6”“新四条”“新新四条”等80多项改革措施,出台了促进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等一系列政策,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持续开展了投贷联动、设立民营银行、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企业外债便利化、建设生物医药国检试验区、创新医疗器械应用推广、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等改革试点,已有30多项政策复制推广到全国。2021年1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同意在中关村实施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一批改革举措落地生效,为推动中关村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各国创新创业者的理想栖息地和实现梦想的热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的致辞中表示,希望与会嘉宾借助中关村论坛这个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深入探讨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凝聚创新合作共识,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如何形成“中国模式”


不等待、不懈怠、不停滞,中关村正在加速奔跑,北京正在加速奔跑。2022年,北京每天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达293家。这意味着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诞生,这一数字是2012年的3.8倍。科技创新,正重新定义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动能。


日前,科技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7%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60人左右……围绕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建设,该方案给出了具体目标。


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强调,中国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造世界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助力北京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一方面将强化平台支撑,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形成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创新网络;另一方面要强化高端产业创新,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科技共同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演讲中的关键词。他认为,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才能共同发展。破局科技创新,离不开民间交流以及高水平顶尖人才之间的交流。


除了推动科技创新有效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是科技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当中的关键环节,缺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和金融就连不起来。第二,它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离开了成果转化,科技和经济很难连在一起。第三,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特别重大。


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孙小林看来,部分科研机构现在很多科技成果水分太大,实用性太差,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用性是科技战线上的一个痛点;第二个问题是从科研成果到转化落地路径到底应该怎么走;第三大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也有了,转化落地后能够形成多少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不仅是中关村,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高新园区一直在探寻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中国模式”。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35566.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3.3%,其中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达到50%以上的为8家,30%以上的为31家,20%以上的为58家。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区域而言,是各地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重塑区域发展新动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说,创新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现代产业集群为支撑,夯实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带动作用大的优质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信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组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以及长江中上游等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基础雄厚。环渤海地区依托大院大所集聚等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展较快,涌现出若干影响力较大的产业集聚区,是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数字创意等产业蓬勃发展,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兴起。此外,长江中上游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集聚区、以长株潭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以及以成都、重庆为双核的成渝板块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极,并有力支撑了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目前,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全国都在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地区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与思考。对地区发展来说,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轮子”,更好地用改革和发展的方式迸发创新活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