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慈|产业融合为什么很重要
添加时间:2023-06-15 点击次数:219
最近,一位博士生来信和我探讨产业融合,因为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媒体上的热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服务型制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中的一二三产融合,以及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养老……一些省市正在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跨界融合。
什么是产业融合?它为什么越来越重要?我开始浮想联翩。
1995年我在加拿大访问期间阅读了不少创新网络的文献,记得有本书翻开来的第一句话就是“Another book on network?” 那时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跨界,地方网络组织兴盛。1996年我指导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是以区域创新网络为主题的。1997年2月我应邀考察日本筑波科学城时,第一个参观点是产业融合研究所,它是个虚拟机构,有研究任务时才把不同专业的人叫来,给我很深的印象。
我过去在研究和教学中经常提到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2001年在《创新的空间》中写了产业融合;两年前在《探索产业区位》这本科普读物中,设计了“数字驱动的产业跨界和区位”一章,并举了不少案例;在2022年12月第21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上以“产业集群是跨产业的概念”为题做了主旨发言。2023年2月在“人教开讲啦”课堂上以产业跨界的思维对产业区位进行了讲解。虽然我对此认识还不足、调研不够,仍想把对产业融合问题的思考梳理一下,以抛砖引玉。
二
过去不相关的技术和不相关的行业部门之间构建新的联系,进行产业融合,会激发创新,甚至激发重大的颠覆性创新。很多高新技术由原有技术重新塑成,很多技术创新都发生在行业边界。新兴产业在原有产业跨界融合中产生。
产业融合并非新现象,但因数字化驱动而大大加速,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正在产业跨界创新的敏捷性、灵活性等方面发力。行业边界逐渐模糊并变得不再重要,竞争可以从任何地方来袭,例如智能手机的苹果将诺基亚从市场领先地位上推下;任天堂用新型传感器技术——加速器和红外成像,将体感动作引入视频游戏,索尼和微软被迫跟随。
汽车与信息通信技术的交叉,萌生了智能联网电动汽车产业。特斯拉等电动车企进入,丰田、ABB等传统巨头转型,苹果、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企业入场,带动了传统整车和零部件产品更迭,使车载操作系统、车载通信设备等应用层面的新兴行业成长。信息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已经融合,内置了信息通信技术的汽车成为“车轮上的智能手机”。
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融合。电脑合成影像和图像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特效制作效率,使连续的影视工业流程转变为并行的流程,视觉特效制作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一系列专业化企业或艺术家可以同时处理同一项目不同部分,例如好莱坞的一个大型项目会有不下10个团队和工作室同时参加。复杂的数字内容产业需要不同年龄、性别和行业领域的人一起工作,多个企业协作实现创新。
随着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增加,行业部门受到颠覆的可能性也将增加。融合速度有多快?效果如何?据2020年出版的《未来比你想象的更快》(The Future Is Faster Than You Think)作者迪亚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和科特勒( Steven Kotler)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纳米技术、3D打印、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呈指数型快速增长,未来10年这些技术的融合将在交通、零售、广告、教育、健康、娱乐、食品和金融等方方面面改变社会生活,将人类带入未知领域。
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多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来源于不同技术的交叉融合。欲理解产业融合的趋势,需要了解技术交叉的趋势。例如合成生物技术是生物学与工程学、信息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最近达摩院将技术交叉融合总结为2023十大科技趋势的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数百项成果中近半数是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各种行业、学科和业务不再是孤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必然。日本筑波大学开创了“学群制”,融合相关学科,建成了“社会工程学”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促使筑波科学城的产业多元化,竞争力增强。中国的一些大学也创立了跨学科机构,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中国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培养既懂产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建有实训基地。
四
通过产业融合,企业可以创造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改善客户体验、提高效率等。制造商正在生产更多定制产品,进行大规模组装,并使用数控机床精确制作独特的组件。我注意到,尚品宅配这家2004年创立的企业基于数字技术,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家具进入到装修行业领域,通过消费互联网汇集用户数据,以数据驱动产品研发,实现新零售和新制造的融合,确保更高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新率。
人工智能与很多行业融合可以使流程更加灵活并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智慧城市的设计和运营需要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设计师、制造商、承包商、分包商和业主之间协作,将数据和工作流程进行融合。数字孪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管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使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满足未来的需求。
五
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是什么关系?这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研究与内生区域发展理论谈起。创新研究认识到,当代的技术创新并非单个企业内从发明家萌发新想法到产品创新的线性过程。越来越复杂的高技术产品需要产业融合和交叉繁殖,创新活力来源于地方创新文化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有利于相关企业竞争和合作的制度和社会网络。
信息技术潮流席卷世界,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基于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基于诚信公德的产业集群受到了学界、商界和政界的重视。这类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发生器”“增效器”。本世纪初,为集群的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的经验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制定了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理论上,在这类集群中,地理邻近而持有共同价值观的创新性行为主体互动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不过,当集群中某些约定俗成的贸易关系和非贸易关系未能满足技术创新需求时,需要制度创新,以培育新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交流,才能真正促进学科交叉、产业融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出现。只有这类集群才可称为创新集群,创业行为是创新集群的灵魂。
当下,发达国家创新集群的创新过程可以导致激进或颠覆性创新,而不只是持续或渐进的创新。理解这类最高端的创新集群,关键是了解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创新集群的企业和机构之间是如何互动并有效地协同工作的。它们都对寻求创新机会有微妙的默契,靠着非正式接触(社会学称之为“弱联系”)和经验学习,而不是只靠精细的正式合同和明确的文件。
新冠疫情大流行后国外的最新研究表明,虽然地理邻近性仍然至关重要,但远距离共享关系和资源的非正式网络与创新集群绑在了一起。虚拟社区的亲密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所谓“超级集群”,美国硅谷和以色列创新集群的密切合作是超级集群的明显案例。
六
在中国诸多行业部门都出现了随处可见的产业融合现象。不过笼统地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似乎在逻辑上不是很严谨,因为前者的一些企业(例如第三方软件服务、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虚拟现实技术、“新物流”的企业)本身就属于生产服务业与消费服务业。另外,尽管产业融合需要由用户驱动,也就是需要应用场景,但是还需要用户的支持。据了解,当前中国的医生尚未很好地协助人工智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标注数据,制约了智慧医疗的发展。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例如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发展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8大未来产业。在中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产业融合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相关的制度创新(例如成立了各类联合体和服务平台组织)也不少,我希望那些经验可以得到总结和提升。另外,产业园区或新城并非仅仅是装载商业主体的地理容器,而且是使企业和相关机构发生协同效应、使某些产业发生融合的场所,所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可以适当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