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原创理论方法创新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添加时间:2023-03-14 点击次数:204

摘要:我国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科技创新要推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种业自主权,农业数字化转型,绿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然而,我国科技原创能力尚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大学与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科技评价等五个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亟需重点抓好提升科技原创能力的五大路径:实施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提高原创供给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在国际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升主导和引领能力,持续塑造有利于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良好科技评价体系,夯实人才安全基础。

关键词:原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竞争;高质量发展;科技评价;人才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国要坚定原创科学思想和源头设计这一科技强国必由之路,突出原创思想、理论与方法创新,尽早解决“卡脖子”问题,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1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技自立自强需求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其中最急迫的科技需求主要可归纳为四大方面:

首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一方面工业产品质量品质提升,为全社会提供安全、放心可靠的各类用品,另一方面是制造高层级产品,如大飞机、先进仪器设备、成套化工业装备等。绿色化,原料及生产过程低碳环保,工艺先进,品质优良,消耗等量原料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产品,改进产品性能,延长报废周期,减少低劣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及资源浪费。智能化,提升制造业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释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减少的局面。

其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实现种业自主权,农业数字化转型,绿美乡村产业、服务和品质大幅提升。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8月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改善提升现代种业基础设施条件,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数字技术为农业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各类农业相关系统和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或是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信息获取的途径,这就要求我国着力释放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现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能。绿美乡村建设要求科技支撑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森林湖泊水系土壤的修复及污染治理、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发等。

第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我国需系统研究并设计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类创新园区、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体系的布局,既要考虑功能定位的差异和特色,也要强调互补和战略备份价值;既要体现竞争,更要考虑协同。当前亟需审慎研究三大问题,其一是我国需要多少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多少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多少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二是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的体制机制问题,新型机构需要与之相适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能充分释放研发活力和潜能,同时更要要处理好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关系。其三,区域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问题,各区域需按重点领域、学科特色合理布局和集聚创新要素,避免过度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同时,国内要建立健康合理有序的区域间人才交流格局,着力出台相关举措避免人才恶性争夺。

第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强化发挥产业链上游引领和创新源头供给作用。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开放范围、规模和领域范围大,更重要的是作为关键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相关国际市场与贸易活动、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就不能仅作为一般参与者、跟随者、辅助者的边缘角色,需要更多地起到主导作用,具有话语权。需要掌握半导体等关键产业的主导权,涌现一批提出原创理论、构建全新全套解决方案、掌握产业链上游源头技术的科研机构和团队,引领全球相关领域研发和产业开发方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培育若干具有生产主导力的龙头企业,以全球产业链上游原创技术供给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2 我国科技原创能力尚存在五大不足


   
   

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需要科技、教育、人才事业的全面发展,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然而,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的发展需求相比,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原创能力上还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首先,基础研究实力依然不强,原创性理论与重大方法突破少。以诺贝尔奖为例,我国在诺贝尔科学奖(化学、物理、生理学或医学)方面劣势依旧十分明显,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这五大科技强国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不仅诺奖,我国主要科技领域国际大奖均比较稀缺,如,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化学领域的普利斯特里奖,生命与健康领域的拉斯克医学奖,生态环境领域的泰勒环境奖,信息领域的图灵奖,综合领域的沃尔夫奖,等。

其次,金字塔尖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与美日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最近几年的热词“卡脖子”技术往往就是这种塔尖的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光刻机、精密加工、操作系统、高端软件等等。除了这些当前备受关注的技术外,我国总体关键核心技术与美日等科技强国相比的竞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三方专利来观察。虽然近几年我国PCT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高居全球第一,但是三方专利申请量与日本、美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据OECD统计的数据,2020年日本、美国、中国的三方专利数量分别是1.7万、1.3万和0.6万。所谓三方专利是指来自于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保护同一发明的一组专利,通常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值得专利权人承担昂贵的费用去维持对专利权的保护。

第三,世界级大学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较为稀缺。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仅有6所大学入围TOP100榜单,北京大学排名最高,位居全球第12位。在2022年2月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日本企业上榜35家,美国18家,德国和中国台湾各9家,法国8家,中国大陆和韩国仅各有5家机构上榜。中国大陆上榜企业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京东方、华为、TCL。在具体行业,以制药企业为例,据Companies Market Cap网站统计,全球市值百强企业中,来自中国的仅有8家,且排名20名以后。排名前20的有12家来自美国,英国和瑞士各有2家,德国、丹麦,法国、澳大利亚各1家。

第四,尚未形成全球人才心向往之的就业与成就梦想地,集聚全球人才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2022年12月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才排名报告》显示,在该报告统计的全世界63个经济体系之中,我国的人才竞争力仅排在40位,其中“吸引及留人才”指标排名更低,仅排在52位。这种情况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比已极为不适,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2,GII)显示,我国排名全球第11位。

第五,科研机构的评价理念仍普遍陈旧,方法依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甚至有些机构的评价方式在“破四维”的大潮下出现了背离甚至倒退。然而,破易立难,如何开展评价这一难题摆在了众多科研机构面前。在此过程中,部分较高水平机构对人才评价出现一种“皆唯”的倾向,从过去只看“几个指标”变为看“多项全能”的“皆唯”要求,导致科技人才压力大幅度增加,还会让科技人才更加偏离“十年磨一剑”的初心。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摆在科技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亟需破解。


3 坚定原创思想、理论和源头设计这一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


   
   

我国要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战略机遇,加快原创能力发展,塑造稳固基础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具体而言,我国需重点抓好提升科技原创能力的五大路径。

一是实施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基础研究,多次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2021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2年2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介绍,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已制定。成为基础研究强国是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前提,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有机会取得科技创新“从无到有”的原创性重大突破。着力加强基础研究,需要稳步推进完善政策体系,重视学科体系建设等工作。美国参议院在2021年5月通过《无尽前沿法案》(The Endless Frontier Act,EFA),提出将美国的基础研究与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关联起来。欧洲在“地平线2020”计划和“地平线欧洲”中均将基础研究作为战略优先或重点领域之一。我国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的实施需坚持六大原则:①前瞻性:面向未来十年科技创新发展对基础研究发展的需求;②引导性:顶层设计基础研究未来十年要推动的具体举措;③操作性:聚焦基地、人才、项目、平台、任务、生态等统筹设计具备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④专门性:注重与科技创新规划和基础研究规划等定位的差异;⑤主线性:提出一个从管理者到科研工作者都认同的共同抓手;⑥可行性:符合我国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发展实际。

二是提高原创供给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提升原创供给力的关键一环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研究真问题,开展最前沿的、能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原创的或源头技术研究。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在研究领域布局上围绕领域前沿,自主科学设定并超前布核心科学研究问题、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方向,强化科学目标引领、问题主导、需求牵引、而非简单基于外来惯例的经验性部署。其次,勇于开创全新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敢于打造自主研发平台,着力一步步掌握更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领导权。第三,要强调科研要素的集成度,推进公共实验设施的共享、互补、联动,夯实支撑取得原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稳固基础设施。

三是在国际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升主导和引领能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在高水平国际科研活动中发挥主导或引领作用。我国作为世界科技大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运作的整体能力和经验不足,真正形成众多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赶超,不能仅靠拨经费、立项目的简单形式,还需要释放制度性系统性活力,推动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活动大舞台的“聚光灯”下,自信地“起舞”。例如,我国要以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抓手,提升解决世界一流科学问题的合作水平和领导能力。可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碳减排、资源环境等科技大国感兴趣、国际合作潜力大、且我国有优势能发力的关键领域,有效统筹科技政策与管理、科研资源与配置、科技领域与科研力量等诸多系统性工作,建立灵活高校的机构组织框架与合作研究体系——建设适应国际科研新形势的合作环境,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科研保障条件——探索示范更具主导性、引领性的国际科研合作活动。

四是持续塑造有利于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良好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队伍能力,最终促进科技发展。因此,科技评价工作需要的是回归科学研究本身来寻求理性的评价方案,真正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案去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催生真正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培育真正前沿的科研项目,建设真正领先的科研机构。评价的导向应当是引导相应被评价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发挥其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作用,而不是去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进行大排名。今后一段时期仍是“破四唯”与“立新标”的过渡时期,各类机制举措方面的探索仍是科技评价发挥“指挥棒”功能的工作重心,要充分抓住破旧立新的政策创新关键窗口,把科技评价工作作为新时期科技人才发展工作的基础巩固扎实。

五是夯实人才安全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特别是科技强国均高度关注人才安全问题,都将稳固人才队伍和吸引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对我国而言,做好人才安全工作,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前提。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科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指导精神和部署,下大气力抓好人才安全工作。首先,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安全的制度根基。针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特点构建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大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其次,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办法,激活人才安全的迭代更新。聚焦领域发展前沿方向,通过一人一策、一团队一策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流人才,稳步优化更新人才队伍结构。第三,实施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筑牢人才安全的保障条件。以不断解放和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为目标,坚持公平公正,实施以贡献为导向的分类分级绩效考核办法,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科学研究创造学术自由、宽松和谐、静心致研的良好科研环境和人才评价机制。筑牢各类人才愿意安定下来、可发挥个人最大潜能的良好条件。第四,营造协同奋进的人才发展氛围,做好人才安全的文化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强化人才思想引领,发挥基层的党组织作用,通过组织党建沙龙、党建讲坛、青年理论小组、青年学术论坛等活动,引导科研人员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第五,打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基地,创造人才安全的健康环境。通过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外事访问与参会、联合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持续营造活跃的国际合作氛围,巩固国际学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