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环渤海: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医药产业错位发展

添加时间:2023-01-17 点击次数:240

新的一年,我们收到来自几个区域的 5 张新兴产业“名片”

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时代浪潮中迸发澎湃的发展动力,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为立体展现各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俯瞰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作出的优秀答卷,本期专题与您共同深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粤港澳、环渤海等几个区域,了解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疗产业的发展动向。


健康环渤海: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医药产业错位发展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受新冠疫情影响,争议与追捧并存的连花清瘟,带着背后的以岭药业,备受人们的关注。而连花清瘟的“爆火”,也让石家庄这座曾经因药而兴的城市,在多年沉寂之后,又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但石家庄不只有连花清瘟,在石家庄“十四五”时期的一系列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与新一代电子信息并列,成为石家庄力求“率先突破”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而如此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城市不止石家庄。近年来,在医药政策改革、海外人才回流、金融资本助力等多方加持下,我国生物医药迎来窗口期,研发创新实力持续增强,生物医药产业正成为很多地区落实国家战略、构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多个医药产业城市群也在发展、竞争中顺势而生。石家庄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就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01多地产业集群百花齐放


环渤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等社会资源,远超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数量,资源聚集优势显著。

基于这种区域优势,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坚实的企业基础和强大的创新产出能力,侧重于发展医疗卫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科研技术服务、医疗器械的加工制造、智慧健康服务等重点产业,近年来多个产业集群百花齐放,影响力不断提高。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生物健康领域创新资源与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中关村以海淀、昌平为核心,打造北部研发创新中心,重点加强对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转化服务和专业孵化器建设,以亦庄、大兴为核心的南部高端产业基地则重点加强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空间的优先保障,承接北部及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落地。以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例,目前入区企业4000余家,已上市药品有282款,器械340款,其中一类新药2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9款,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已成为国家发展高端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承载区。据悉,基地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推进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研究型医院和创新中心建设,做好科研成果向园区输出与园区企业产品临床研究、医院应用的双向对接。同时借助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的发展契机,基地通过积极配合园区企业开展基于5G应用的生产及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区域内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场景建设。同样以多个核心区为引领的还有济南。近年来,济南集聚发展态势初显,东部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和西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形成“双核”,章丘生物医药产业园、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商河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园等“多点支撑”,拥有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两大国家级平台,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2021年,济南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527.01亿元,同比增长20.4%;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近30亿元,研发占比达到8%。天津把生物医药产业看作是打造“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的两“翼”之一。目前,天津的生物医药产业已建成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创新孵化、产业化、流通等价值链主要环节完成了布局,发展质量效益较高,增速稳定。天津市集聚了150余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涌现,形成体系完整、设备先进、人才丰富、覆盖全面的产业创新体系,近年来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康希诺与军事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克威莎”作为一款单剂次新冠疫苗,其在产能相似时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接种需求,且能在2℃-8℃环境中稳定储运,大幅降低了疫苗的储运成本,减轻了医疗资源紧缺或欠发达地区的负担;赛诺医疗研发的冠脉支架填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空白;协和干细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


02各环节跨区域协同


对一个区域来说,生物医药布局需要把握产业均衡化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关系。与珠三角、长三角不同,考虑地区资源条件,环渤海经济区更像是一个由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复合而成的经济区,这种特性同样体现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的当中,看似“各自为战”,但整体上又实现了各区域错位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跨区域协同的格局初步形成。

北京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此基础上北京积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如昌平区生命科学园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市药品检验所、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丹麦诺和诺德等国际著名生物技术企业的研发中心。数据显示,北京重点区域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企业总收入等指标2014-2021年均成倍增长。《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显示,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将实现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的全面提升,引进多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万人,培育2-3家数字医疗标杆企业,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上市申请90个,建设1-2家研究型医院,基本实现国际化高水平集群式发展。2022年7月13日,北京发布了《关于引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明确满足相关条件的创新性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诊疗项目可通过申报获得除外支付,单独据实支付,也体现了对企业研发新技术、新药械的支持与鼓励。天津则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转化基地和制造基地。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够发挥较大基础优势,产业规模上,截至“十三五”末,天津市就已有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100余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5家,上市公司25家。目前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同时《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期,天津市将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国内领先,成为技术水平国际先进的生物医药领标(标志性领军)企业聚集培育中心,集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集群化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应用场景创新示范中心,智能科技与生物医药产业高度融合、相互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发展中心,建成涵盖研发、检验、临床、生产等全产业链,涉及仪器设备共享、技术转移转化、申报审评、检测监测等各个环节,多层次、多功能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圈。凭借石药集团、华北制药、以岭药业、石家庄四药以及神威药业等龙头企业,河北省在医药产业发展上,聚焦生产环节,包括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原材料的供应、中药与特色药的生产等。与此同时,河北省还致力于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及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立足京津冀健康医疗协同发展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体系完善。2022年8月26日,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增设石家庄航空口岸为药品进口口岸的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增设石家庄航空口岸为药品进口口岸。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的成功获批,可以充分发挥石家庄市交通枢纽的作用,致力于打造医药产业高水平、高效率药品集散地,促进医药企业迅速提高研发、生产、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对外地市医药企业的吸引力。作为传统医药大省,山东拥有“原料大省”和“制剂大省”称号,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有832家,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10.5%,其中不乏齐鲁制药、罗欣药业、鲁抗医药、黄海制药、鲁南制药、绿叶制药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医药工业长期处于全国前列。《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把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新动能培育的重点,积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近年来,辽宁省深入推进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着手建设中医药强省。2021年8月,《健康辽宁行动(2021-2030年)》印发,增加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等四项专项行动,确定了中医药在辽宁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2022年9月,《辽宁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印发,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提出了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目标是到2025年,60%县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建成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三级县中心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能力,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产业联系更为紧密,而辽宁的医药健康产业侧重于从生产制造、中药材等领域切入;山东基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优势,除了重点发展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外,还积极探索发展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智能制造-商贸流通”各环节跨区域协同的格局。而伴随着政策突破及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深,相信未来这种错位发展会更加完善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