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谈郑州,一篇长文,讲透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
添加时间:2019-10-31 点击次数:467
正文:
区域中心城市郑州的战略定位与发展重点
——黄奇帆
郑州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
▼
2018年,郑州在三个重要的城市指标上有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一是常住人口突破了1000万;
二是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00平方公里左右,使得郑州市域的建成区突破1000平方公里;
三是GDP突破1万亿元。
郑州在2018这一年实现了三个指标一起突破,具有历史性意义,标志着郑州进人了一个新时代、郑州的城市发展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郑州下一步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需要从全局出发来谋划,要周全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超过1亿人口或者7000万到1亿人口的大省有七八个,这些省的省会城市一般跟本省的经济比例有一个约定成俗的逻辑,这个逻辑大体可以用“一二三四”四个指标来衡量。
一是省会城市的占地面积大体上是省土地面积的5%~10%。
河南省有16万多平方公里面积,郑州市域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5%左右的比例,显然有些偏低了。
二是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占全省人口的20%左右。
河南省有1亿人,郑州事实上应该达到2000万人,但目前只占全省的10%,只有1000万人。
三是省会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应当达到全省GDP的30%左右。
河南省GDP接近5万亿,郑州是全省的20%,偏低了。如果整个河南省增长5%~6%,那么郑州应比其他兄弟地市要快半步,别的地方平均增长6%的话,郑州就应该增长8%或者8.5%。
四是有关服务业。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包括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市场主体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应当占全省同类行业比重的40%左右。
如果整个河南省的服务业有1万亿的话,,郑州市应该占40%,就是4000亿。
用这个“一二三四”去框的话,可以把郑州15年以后该达到的目标值、功能定位想清楚了。
这不是主观的,也不是想做大就能做大的目标值,而是从全省的角度,从中原地区的角度看,郑州应该有这么一个责任。
然后按照长远的顶层设计,脚踏实地的一年一年规划、五年五年规划,并互相衔接,这就会为郑州的发展产生不懈的动力。
另外,到了超级大城市做规划要想三件事、三个圈。
一是城市本身的2000、3000平方公里核心圈的规划;
二是城市圈大都市圈的规划;
三是超级大城市同200~300公里半径内关联的其他大城市、特大城市形成的城市群规划。
像开封、许昌、新乡、焦作4个地市都在郑州100公里的范围内,是郑州大都市圈的四兄弟。在300公里以远的地方,还有洛阳、南阳、信阳等其他一些城市,都与郑州有联系,都以郑州为核心,这就是城市群的逻辑了。
理清上述概念可以给郑州几个定语:
第一,郑州是我们国家的超级大城市;
第二,郑州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将是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交通枢纽航运中心;
第三,郑州是中原地区城市群的领头羊,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为枢纽的一个城市群。
总体说,郑州在2018年三个里程碑意义的指标突破以后,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有“一二三四”的目标。
作为超级大城市搞规划就要有三个圈的概念,核心圈、大都市圈、城市群的概念,有了这些概念以后,如果经过若干年实现了,逐渐在功能上就体现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了。
郑州不是国家综合性的金融中心,但至少是中部区域的产业链金融中心,因为有服务业的产业链,金融肯定会相应的发展。有些定位如交通枢纽、物流中心等等这些中心城市的功能也会自然展开。
郑州要抓好交通枢纽建设
▼
▼开放的高地有五个标志。一是口岸高地内陆地区的枢纽口岸可以有航空、铁路和公路三种,这三种口岸都建起来,郑州的集输运系统、跨境电子商务的各种集输运系统都会变得更加一体化。二是通向世界各地的交通枢纽包括航空、铁路、公路、航运等等,应该是一个同国际大交通枢纽能够直接连接的交通枢纽。三是开放平台、境内关外保税平台保税区的功能不仅仅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还可以做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是一个地区得以大进大出的功能性口岸平台。作为境内关外特殊监管区,郑州已经有了,但是目前仅有5平方公里,还需要再进一步扩展。四是自由贸易区全国一共12个自由贸易区,河南省级的自贸区有三个,郑州、洛阳、开封各有一个。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要对标自贸协定(FTA)中的零壁垒,自贸区也是个开放平台,而且是最高端的服务贸易的开放平台,是最高端的游戏规则制度的开放平台。在开放高地建设过程中,如果能把自贸区的探索试验做好了,开放就有了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郑州自然而然就成为中原大地最为开放的高地了。五是开放高地要形成一批开放的产业开放的企业,这些企业、产业在这里可以大进大出。要有人才的开放、企业产业的开放、平台的开放,平台的开放又包括保税区,自贸区的开放,还有枢纽口岸等等,构成整套的开放体系。发展中城市的财政与投融资管理
▼如上所述,郑州市未来10多年要占河南省20%的人口、30%的GDP,40%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总的目标是要实现贸易中心、交通枢纽、经济中心。这将涉及巨大的投资,包括五六千公里的城市道路需投资5000亿元,七八百公里的地铁轨道交通需投资4000多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需投资2000多亿元等等,大约共需2万多亿元的投资。这些投资有的可以市场化由企业来承担,有的可以公私合作(PPP)方式承担,有的可能是国家级投资单位承担。毋庸危言,这中间相当多的是公共服务项目,至少有1万多亿元必须由地方政府的财力来承担。如何解决好巨额的投资资金来源,又避免过度负债风险,关键是要抓好财政管理、搞好土地储备,推进PPP投融资改革。1、要按照“六要六不"的工作原则,抓好财政管理第一,理财理念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水养鱼、涵养税源,不能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收过头税。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更要发挥财政逆周期的调节作用,着力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通过涵养税源,扩大税基,最终形成一个低税费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物业成本,低资金融通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第二,一般预算财力支出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不能搞透支,更不能搞赤字财政。在每年的财力调度运行过程中,政府要坚持量人为出,特别注意收支平衡,不搞财政赤字的关键在于努力做到收支的“三个平衡”。一是静态平衡,就是预算收支要平衡,“以收抵支”;二是动态平衡,指的是现金流平衡,要善于做到“十个锅子八个盖”;三是债务结构平衡,对于历史形成的既有债务,在结构上要做到短期和长期债务的调节平衡,严格控制短期债务的增长。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善于运用财政资本杠杆、社会资本,撬动全社会的投人产出效益,但不能以财政资本过分地杠杆债务融资而扩大债务风险。对地方政府而言,怎样做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呢?就是在财政资本使用上,要注重投放到那些具有“四两拔千斤”效用的领域,发挥财政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四,政府搞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的投资是可以透支的,但由此形成的债务率和负债率不能超过警戒线,债务成本不能太高,债务率(债务余额与财政收入之比)不要超过70%,负债率(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不要超过30%。同时,还要控制债务成本,即使债务率不超过70%,但都是高利贷也不行,政府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良好信用,尽量使用各种利息比较低、周期比较长的资金。第五,地方政府要善于发挥土地财政功能,不能唯利是图、推高地价房价,破坏投资环境。由于土地出让形成的所谓“土地财政”,就成为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应当把它充分利用好。在土地财政管理方面,有一个特别要注意防范的问题,就是土地出让收益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往往希望地价越高越好,但决不能把土地价格搞得过高。高地价必定导致高房价,而高房价不但老百姓不满意,还会削弱实体经济的发展,终究得不偿失。 第六,政府要善于建设强大的、有信用的投融资平台,但不能层层叠加、搞得太多太滥。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是一个城市在工业化、城镇化起步阶段甚至进人快速发展期时,地方政府整合各类资源、增强融资信用、破解发展资金难题的有效载体,是先于经济发展周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推手,是在市场信号薄弱、政府财力不足又不能发债的条件约束下,为工业化、城镇化获取长周期、低利息融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必要而合理的路径选择。从实际操作看,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引起注意:一是平台公司数量和规模要严格控制;二是高利息借贷坚决不能搞; 三是财务监管要加强,四是要像保护生命一样维护投融资平台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