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专精特新”?
添加时间:2021-12-13 点击次数:223
作 者:赵向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正和岛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来 源:正和岛 (ID:zhenghedao)
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原则
11月26日,我所撰写的《解读工信部“专精特新”<实事清单>背后的机遇和问题》(该文在正和岛上发表时,改为《中国的“专精特新”如何成为全球“单项冠军”?》)发表之后,许多朋友感到非常惊讶。
有人问我,“你这么一个平时根本不读政策文件,不看CCTV,甚至连学校的职称晋升、业绩考核规定都不读的人,怎么会去研究这么干巴巴的政策文件呢?”
事实上,从7月份开始,我集中精力只研究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管理学与共同富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已经在“管理50人论坛”青岛科技大学会议上报告,并发表在“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公众号),另外一个就是“专精特新”。本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资料,全部自公开的新闻报道、数据和政策文件,没有任何内幕消息,也没有任何研究经费的资助。
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关于“专精特新”的思考和研究,会成为我的研究工作的重点。我打算每隔一段时间写一篇文章,分别从企业层面、产业链层面、行业层面、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国际比较层面等,全方位地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特别是,所有的研究最后会落实到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中去。这些研究可能包括长期跟踪的案例研究、专精特新的指数编制和发布、定量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等等。
我发现,越到宏观层面,越可以胡说八道。因为没有多少人有那种全局视野和理论高度。在大家都掌握不了那么多的信息的时候,你说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很难被证伪。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经常可以出现在聚光灯下,抛头露面、指点江山,而管理学者很少有话语权的原因。
因为越是讲宏观的东西,越容易糊弄。而越到具体的企业和行业层面,你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情境化的信息。
这种情境化的信息丰富多样,甚至难以获取,非常内隐和分散,而你给出的建议必须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才能让当事人觉得,“嗯,很有道理”(make sense)。
“单项冠军”到底和“专精特新”之间
有什么关系?
在我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建构了一个中国企业分层金字塔中。我把“单项冠军”放在“小巨人”的上面。因为它们不管是从体量上来说,还是从知名度上来说,都比绝大多数“小巨人”大很多,享有更高的知名度。
我曾经仔细阅读过工信部政法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工经联”)联合评选出来的600个左右“单项冠军”(分为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我发现,至少其中的40%的企业名字,我是听说过的。当我看到这些公司名字的时候,我能在脑海里想起这些企业的一些关键信息。
但是,当我阅读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48家)时,我只能说我最多只听说过其中的5%的企业名字。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某个细分行业中的企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来划分,它们一般的都是行业代码为四位数的企业。
整合各方面信息,我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 “单项冠军”比专精特新“小巨人”一般来说规模大很多(有的甚至销售额高达700亿左右),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
个别企业甚至从事全产业链生产,而小巨人企业更多是专注于某一个环节,做配套企业,补链补短板,填补空白,是在一个细分市场行业中生存和发展的。“单项冠军”在中国的企业生态系统中,属于比较顶级的猎食者。
2. 单项冠军评选中包括两类:“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前者尤其代表了产业链的龙头,而后者中的一些企业事实上可以归类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中。
只有把它们分开对待,政府才能设计相关政策,精准帮扶和培育。我建议,把已经入选的“单项冠军产品”的绝大多数企业直接平移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里,享受目前的政策红利,而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则需要单独设计政策,让他们在建设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单项冠军的评选已经有6年时间了,也曾经进行过3次复审(每两年复审一次)。它的评选早于“专精特新”(2018年11月开始),它的评选单位是工信部的政法司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工经联应该是工信部以前主管的专业协会,协会领导一般也是工信部退下来的领导担任。
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评审是由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局主持开展的,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目前搞得轰轰烈烈,比“单项冠军”的评选更加大张旗鼓,有声有色。所以,单项冠军的评选大有“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的感觉。
4. 我仔细看了单项冠军的评选标准。相比“小巨人”的评选标准和流程,单项冠军的评选比较随意,没有非常精确的指标,申请表格也不够精细化。甚至都不要求企业提供审核材料,而只是要求各省市下属的工信厅或者中工经联的地方协会,或者央企自行申报,并且由地方单位负责资料审核。
更有意思的是,每年中工经联给出每个省市可以推荐的名额上限。所以,相比“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评选,单项冠军的遴选过程不够严谨。
5. 如果说,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为了解决短板和空白的问题,那么,单项冠军就应该是为了锻造长板,尤其是其中的示范企业。
如果说“小巨人”是初中生,还没有成人,需要政府扶持,那么,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就应该是大学生。毕业了你得靠自己去闯荡社会,闯荡世界了。国家不应该再对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否则,违反市场竞争的中性原则。
6. 如果说,一般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主要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等,主要是解决有无、国产替代的问题,那么,单项冠军的任务应该是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在产业链中的整合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或者迎难而上,抓住新的科技革命中的关键性技术进行布局和突破。
此外,单项冠军的另外一个任务应该战略性地“走出去”,在全球进行布局,变成中国企业的桥头堡、尖兵连和领头雁。所以,单项冠军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很不同于一般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7.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培育或者招商引资一个单项冠军,可能就培育和带动了一个产业集群,会催生出很多与之配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以,对于单项冠军企业来说,它们的职责是当好产业链的链主。
政府可以考察它在当地的配套率、对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融通创新、以及国际化程度等。从而提供与这些考核指标相关的税收减免、优惠贷款、投融资服务、高端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等政策红利。
在单项冠军的评选中,有关于国际化的指标(小巨人企业中基本上没有),但是,没有关于如何带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进行融通创新的考核指标。建议后续的评选可以补上这一点。总之,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灵魂是创新,而单项冠军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全球化”。
8. 当我谈到国际化时,我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不是简单的直接出口或者间接出口,也不是出口额占销售额的比例。
而是在海外关键市场(欧美日等)建立子公司的数量、直接设厂进行生产和营销,针对不同市场的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建立卓越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y)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人才,以及国际化团队和全球化运营的能力等。
如果我们把华为的国际化程度当做100分,那么,工信部筛选的600多家单项冠军的国际化程度到底如何呢?我觉得平均分大约是30分。如果不信,请给我足够的数据,我可以给你做个模型和指标测量一下。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两个群体(600家单项冠军和5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以及它们距离德日美的“隐形冠军”到底有多远?
在近期的一次视频会议中,我请“隐形冠军”之父西蒙教授提供他们所使用的问卷,开放他们已有的数据库,然后我们收集中国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原则上,他已经表示同意,但是,目前该研究还没有启动,既没有研究经费,也没有数据,所以,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可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