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后发地区如何依托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添加时间:2021-11-12 点击次数:200

编者按:10日上午,作者远程参加了“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论证会”,与来自科技部高发中心、江苏产研院、山东产研院、上海产研院及之江实验室、深圳清华院、广东科学院等专家参与论证。试图通过八个问题的回答,分享了《沿边后发地区如何借助新型研发机构走上科创发展之路》。


1


内蒙古的区域特点、发展阶段和战略需求是什么?

内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是国内发展最不均衡的沿边后发地区。当前整体上依然处于依托“羊煤土气”的工业化初级发育阶段。这其中,主要人口、产业、科技、财富等集中在呼包鄂;呼和浩特有一定科教智力资源和服务业基础,包头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鄂尔多斯有一定的资源能源基础,还有一些因矿、因企设市的地区,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育发展较为初级。正是由于基础产业发展薄弱,科技创新、创新能力自然难以充分发育。以往的“羊煤土气”更多的是依赖于资源禀赋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如今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内蒙古强化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应该说,一个地方的科技创新至少有三个层级,最基础的是企业级的产品工艺创新,再就是面向全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再就是全社会协同的前沿科技创新——基于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就内蒙发展阶段而言,核心是围绕“六个面向”,加快 “三个创新”,进而实现“三跑并发”“六个面向”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面向未来发展、面向产业突围、面向区域协同、面向重点突破、面向国际引领,将志高存远和脚踏实际相结合,不要因为后发而限制了想象力。“三个创新”就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在局部领域抢位,兼顾带动产品工艺创新。目前的一些领域大都是基于“羊煤土气”改造提升,尤其在前沿科技创新上需要前瞻布局。“三跑并发”就是以在产品工艺创新上,通过拿来主义实现并跑;在产业技术创新上,通过开放创新实现跟跑;在前沿科技创新需要前瞻布局,在局部细分领域实现领跑。


2


中国整体上是从富国到强国的科创,内蒙怎么办?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以往自上而下尤其是国家级的行业性研发机构全面推向了市场,取得了重要探索,但很多机构难以面向整个行业,而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以及开放式创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及自主创新能力才逐步得以加强。但整体上而言,我们很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开放得来的,也就是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跨国技术转移大背景下,在“市场换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生成的。在此期间,中国在上一个科技中长期内,整体上从一个穷国走向了相对的富国;在下一个科技中长期内,正提升需要从一个大而不强的富国到自立自强的强国。伴随“贸易摩擦”和“科技脱钩”,我国需要在进一步开放的同时,更多的是靠真刀真枪的硬核,如今则需要建立多层次、全链条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这其中,以往很多科技创新投入以中央政府为主,如今地方政府、大企业成为重要投入主体;以往是强调后端转化,现在是前端基础研究、中端共性技术研究与中试、后端产业应用及转化相互贯通;以往是正向的链式创新,如今是反向资源配置的逆向创新。以上是全国整体上的,但内蒙怎么办?内蒙没有当年东南沿海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跨国技术转移以及跨国技术并购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未来需要是以高端链接带动高端扩散,也就是在借势发展、开放创新过程中,把国内外高端的东西引进来,深度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掌控资源实现中高端附加值,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投资优势、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3


为什么上一轮发展中很多产业技术研究院会失败?

我们这个研究院叫科学技术研究院。前些年很多地方搞产业技术研究院,很多都失败了;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搞新型研发机构,都在探索中,都是时代的产物。为什么很多引进了、布局了不少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甚至是国家级、国家队的,但几年下来都没有真正地发挥出预期的或者约定的作用,而整个创新平台体系、创新环境也没有发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源头上的,就是否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是否有强大的产业底盘根基。只有立足本地产业基础,才能逐步形成更加垂直、更加鲜明的产业生态,才能够让平台载体扎根、进而发酵。没有真正的产业导向,都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需要从当地目前产业中来,到当地未来产业中去,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发挥好产业生成的作用。二是灵魂上的,也就是人的因素得以最大发挥,是否有战略科学家视野与企业家精神的产业组织者。如今进入大科学时代,具有超然洞见力、号召力、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是需要的,能够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的企业家精神是需要的,关键在于产业组织能力。能够站在产业发展高度,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及趋势,能够充分调动、配置各方面政策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服务资源的,用做事业的方式做产业的领袖。三是制度上的,即人这一核心背后的制度安排,是否有强大的人才池子。核心是对这个产业组织者及其团队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等方面相应的制度安排。没有好的制度,拥有再好的产业组织者及创新团队,也都不会长久。四是环境上的,也就是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是否有强大的顶层设计。核心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长期主义,需要做好平衡;哪些该支持,哪些不该支持;不同发展阶段该不该支持、该如何支持、支持多少等等。这其中,纯公共产品属性的加大支持强度,准公共产品属性的优先支持,类公共产品属性的或市场化的引导足以。前期多支持,中期逐步减少,未来要形成自生的造血机制。


4


内研院究竟在新时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我们这个文本,初步提出的是“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现代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属性而言,大陆没有财团法人的制度,如果是事业单位,大家都愿意去当研究员、当所长、当院士、拿诺贝尔奖,有了成果就有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问题,很多监管进来了;如果是企业,大家都愿意成为产业技术领军人物、科技首富;如果是民办非企业,反正一开始就四不像最终也难。刚才有位专家说事业一类不太合适的观点非常重要,至少需要自收自支,要么变通地实现“一家三制”(见下述)。就定位而言,核心是以构筑创新生态赋能发展新格局为主线,突出科技创新组织与产业化实施能力为核心。从产业生态到创新生态中来,从创新生态到产业生态中去,基石是研发生态、创业生态、产业生态、数字生态、金融生态、服务生态“六大生态”的适配,最终将科研院所的“池子”、创新园区的“篮子”、科技服务业的“台子”、科技创业的“种子”、企业的“果子”、产业的“柱子”有机结合。就定位而言,一般性的人才聚培、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服务集成等都是需要的,可依托高校院所和高技术大公司打造“科教智力储存器”;依托创业服务机构、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机构、大企业等创办“科技创业孵化器”;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平台企业等建设“新兴产业路由器”;依托数字平台、数字园区、数字创业等建设“数智科技连接器”;依托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建设“科技金融加速器”;依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打造“科技服务处理器”。就作用而言,核心是五大源头一是处理好科学家、软硬件工程师、工匠、创业者、产业组织者的关系的“人才源头”;二是处理好“根技术、干技术、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源头”;三是创业式创新的“创业源头”;四是当前的产业存量提升、无意中出现的产业培育、未来十年培育的产业源头;五是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业创新活力、组织动员能力的“改革源头”。


5


内蒙古重点需要在哪些领域、哪些环节取得突破?

目前我们不仅提出了先进技术与能源、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冶金技术、产业技术研究五个研究所,还提出了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推广应用。目前,数智科技没有覆盖,局部细分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没有涉及。内蒙科技创新需要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营造创业创新生态为主线,以国家战略物资综合开发利用及能源安全为重要突破口,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以中俄蒙合作为特色,以呼包鄂创新共同体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支撑,探索国家战略物资富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沿边地区新时代高质量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一方面,在领域选择上,不仅要着眼工业化突出产业强基,面向稀土产业、合金材料、装备制造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还要着眼能源资源加快产业转化,面向绿色经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提高科技含量;亦要面向未来缩小数字世界局里,大力发展数智科技、科技服务等;还要保障生命科技农业科技。在这里,核心要布局数智科技。另一方面,要实现前中后端的贯通。譬如,和我们差不多的广西提出了“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换”,我们仅提出了应用基础研究,而不是基础应用研究,可以学习广西的经验。


6


内研院究竟需要怎么样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无论是产学研融通,还是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创业孵化等等,如何破除痛点难点,核心是探索并形成创新的组织方式与组织的创新方式。最早的创新是串联的,也就是从一个环节、一个链条、一个节点上的创新到下一个环节、链条、节点上的创新;后来是并联的,在不同环节、不同链条、不同节点上并发创新;但如今产业跨界、技术突变、业态创新等,需要在鼓励个体活力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性群体试错、持续化迭代创新、大规模集成创新、市场化自然选择等实现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有组织或自组织地实现系统创新、矩阵创新。那么,这个系统创新、矩阵创新,需要怎么实现?应该是基于不同创新条件平台、基础设施,形成的“政产学研金介用”模式,最终激活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单元体、服务综合体、有机生命体、协同联合体的生命力。一方面,就是促进科技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基建,譬如以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突出创新源头、以大型科学装置提高原创能力、以大学科技园区搭建创新桥梁、以科技创业载体衍生高端创业、以产业中试基地突围创新瓶颈、以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化产业组织、以政府引导基金助推做大做强等。另一方面,如何加强院所衍生高科技企业、企业借高校院所鸡生蛋、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攻关、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赋能、政府财政科技引导与投行培育等等,形成不同的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


7


内研院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现代科研院所运行机制?

如果什么领域是“做什么”,组织方式是“怎么做”,运行机制就是“怎么才能做好”,也就是刚才很多专家所说顶层设计最重要。文本中,更多地将项目经理人模式、合同科研模式、团队控股模式、股权激励模式、拨投结合模式等等,作为体制机制,整体上还是不充足的。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发展机制、决策机制、领导机制、投入机制、运作机制、人员机制、转化机制、盈利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在投入机制上,需要处理好不同时序、不同发展阶段的投入结构,开始政府投入多一点,后来产业要跟上来,最后政府主要支持基础研究部分的投入等。台湾工研院前期政府投入在75%以上,后期以产业界投入为主,但至今政府投入仍保持一定的比例。我们报告中,目前的经费投入和短期内50家所是不匹配的,除非加盟的所非常多。在运作机制上,我们现在是“一院两制”,去年去杭州参会的时候提出了“一家三制”,也就是事业化、国有民营和企业化运作。一是在实验室层面,实现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建管分离,主要是实验室资产经营公司与实验室管理运营公司分离。二是在下设研究所或实验室层面,偏基础研究、没人愿意做的可以国有公营;对于中间投入大的、但具有产业前景的国有民营,还有一种完全是民有民营。三是在项目层面,在立项环节就处理好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的分离。在人员机制上,在人员结构上最终是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产业组织者、工程师各三分之一;在人员流转上集中做研究的、集中培养的、流向产业界的各三分之一;在人员评价上,以产业为导向、创业创新为导向,并包括对管理层、项目层在管理、科研经费、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激励。在转化机制上,讲成果转移转化、专利技术交易、技术服务、专利技术作价入股、科研人员独立创业等有机结合;最大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是人的流进流出和“技术跟着人走”。在盈利机制上,核心问题到底是靠财政资助、横向课题收支、成果转化、社会资本等方式,还是其他的形式、有何主次。从目前成功的案例来看,这些虽然都是需要的形式或方式,但在发展时序、发展阶段上各有侧重。在合作机制上,目前自建、共建、加盟已经想的比较成熟了。此外,理事会秘书长与院长的关系不清晰,到底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还是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需要明确。



8


内研院当前及未来最需要彰显体现什么样的属性?

本来这段要分析内研院最需要打破的基因和顽疾,但最后改为了内研院当前及未来最需要彰显体现什么样的属性,也作为一个总结。总而言之,内研院要突出平台性、源头性、集成性、生态性、数字性、国际性的“六大属性”。一是平台性,不仅通过创新引导、资源链接等对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予以创新赋能平台,还通过产业组织、科创组织等对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予以产业促进平台,还是通过科技服务、服务集成对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予以支撑的科技服务平台,亦是具有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前后衔接的协同推进平台。二是源头性,也就是如前所述的包括提供人才培养、人才成长、人才流动的人才源头,包括提供技术研发、技术供给、技术转移的技术源头,包括创业孵化、创业试错、创业服务的创业源头,包括产业组织、产业促进、产业生成的产业源头,以及覆盖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政策先行先试的改革源头。三是集成性,作为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集成创新组织者,支持更多地方的企业通过嵌入、融入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服务链、供应链,进而获得商业成功。四是生态性,核心是通过营造更加开放、多元、活力、共赢创新生态,促进研发生态、创业生态、产业生态、数字生态、金融生态、服务生态适配,和科教资源、智力资源、产业资源、创新资源、财政资源、政策资源适配。五是数字性,需要借助数字化缩小与数字世界的距离,展现数字化时代创业创新脉搏,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与数字化治理的协同发展。六是国际性,增加中俄蒙国际合作等元素,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