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G遇上金融科技:探索、颠覆与革新

添加时间:2019-10-09 点击次数:459

当下,金融科技已迈入3.0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IT新技术重塑金融生态,颠覆产业发展模式。科技赋能加持之下,金融行业已焕发新的活力。今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拉开了5G商用时代的大幕。当5G遭遇金融科技,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万物互联催生多样金融场景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以前的蜂窝网络,其最大的优势即传输速率快,最高可达10 Gbit/s,比4G LTE蜂窝网络快100倍。5G能够实现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因而得以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在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兴起,催生了移动支付等新应用场景。4G从信息采集、业务运营、风控等方面改变传统金融行业,5G则将在现有金融服务模式上予以优化和创新,并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带来新的变革。5G对于金融行业的最大革新在于提供了新的获客渠道或者说流量入口。4G出现之时,金融服务的入口由终端服务机构、网络平台向移动平台转换。而5G时代开启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不只是手机,手表、眼镜、电视等各类设备都可以成为流量入口,人们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或虚拟现实等各种方式实现金融需求。据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估计,2020年将出现超过250亿个联网设备。思科执行官John Chambers推测5年内全球物联网的商机将有19兆美元规模。到2019年底,预计全球将有2.25亿台可穿戴设备和联网设备上市,较2018年增长26%。与之相对应,现有的支付体系将会再次迎来升级。一方面,支付终端设备可以从手机扩展到更多的智能产品,如通过可穿戴设备与云端建立实时链接利用NFC支付功能完成交易等;而支付手段也可以从现有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延伸到人体识别、声纹等,实现人与物品的无缝衔接。针对当下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盗刷、诈骗等问题,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5G模式下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也将有所遏制。在业务运营模式上,尤其是对于传统金融行业而言,5G赋予其新的可能性。就银行来说,当前银行提供服务主要通过网点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网点提供面对面服务,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则提供一些外延性服务,但多数业务仍受到网点限制。而5G的应用可以打破这一局限。基于5G,银行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服务或智能交互功能,如客户可以通过视频银行办理开户、签约、缴费、汇款等常用业务,重要的视频通话也可被记忆并储存,解决金融服务需求。据悉,渣打中国早在2017年1月就推出了视频银行服务,通过远程客户顾问视频交流满足客户所需的银行服务。与此同时,银行也可以利用AR、VR等沉浸式技术提供新型场景化服务体验,创新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模式。以5G为依托打造的智能化嵌入式风控则可以让银行将风险管理嵌入企业经营生产流程,突破原有的信用体系模式,通过已被接入到网络中的人、物等客观信息实时掌握客户的风险动态,从而为风险管理和风险经营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支撑。借助这一方式,融资业务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将不复存在,将有效缓解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顾虑,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基于5G的智能化风控在金融行业的普遍应用,将有助于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此外,金融科技细分领域里的智能投顾、智能投研也将因为5G时代的到来爆发更大的潜力。智能投顾是基于对投资者的精准画像,通过将现代金融理论融入人工智能算法,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基于多元化资产的个性化、智能化、自动化和高速化的投资服务。当下,智能投顾已成为券商趋之若鹜的对象,并被视为券商的下一个蓝海。从更广泛的金融应用场景来看,5G借助万物互联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便利可得。在5G环境下,咖啡馆、商店等可通过全息投影的5G网点提供银行服务,同时连接消费端;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与用户三方互联,医生可通过可穿戴设备知晓用户的身体状态,而金融机构则结合医疗数据、用户数据等提供支付、保险、贷款等服务;金融租赁行业依靠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将更好地管理、检测出借物的状态等。值得一提的是,伴随5G商用而来的还有关信息安全的忧思和众多挑战。万物互联无疑使得信息更多地被曝光,尤其是金融数据涉及了较大的经济利益并包含大量的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而在技术层面,5G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仍然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存在风险,底层基础设施遭遇攻击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运行带来的系统性冲击等问题。

“5G+金融科技”正在进行时

尽管5G变革之路道阻且长,有关5G的布局、试点已在金融行业如火如荼。银行业无疑是先行军,2018年以来,国有大行以5G网络为依托,打造“5G+智能”银行、智能网点、5G联合创新应用实验室。中国建设银行早于2018年4月即在上海推出首个无人银行。“无人银行”实现了简单业务的无人办理,但复杂业务依然需要远程对接柜员,功能仍处于概念性阶段。今年3月,建行与中国移动签署了5G技术联合创新合作备忘录,希望探索5G创新下的场景融合;7月,建行首批3家“5G﹢智能银行”落户北京。建行的智能银行以5G技术为基础,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全息投影、VR/AR、大数据等新科技,应用于迎宾识别、互动体验、展示销售、业务办理等客户全旅程服务;并建立远程支持平台,进行业务办理远程指导及远程审核等远程服务,实现网点“无人化”、客户“自助化”。中国银行的5G智能+生活馆也于今年5月31日在北京正式开业。该网点引入无人全自助智能服务,运用生物识别、影像识别、人工智能、语义分析、VR、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办理金融业务的无人化和智能化,无需工作人员协助,客户可以借助面部识别技术无卡、无证办理业务。除了可以提供金融服务,这一网点还融入了AR试穿购物、VR看车购车等生活元素,改变传统物理网点办理金融业务的单一功能。在此之前,中国银行刚刚与中国联通签订协议共建“5G联合创新应用实验室”,以此为契机,在智慧网点、数字金融、物联网、数据智能等诸多方面拓展合作空间。下一步双方将在公司金融、供应链金融、冬奥专题、个人金融以及科技创新等相关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今年8月,中国银行还与中国电信达成协议共建“5G联合创新应用实验室”。除此之外,5月,浦发银行在上海张江推出5G+智慧银行网点;6月,工商银行在苏州推出基于5G应用的首家新型智慧网点;招商银行也已推出西南地区首次5G智慧金融体验;江苏银行联合服务商成立5G创新实验室,利用5G技术打造“云投顾”服务等。5G俨然已成为了银行业的一场盛宴。5G+金融科技的这场盛宴中,同样不能少了BAT的身影。腾讯在今年5月15日公布的一季报中,正式将金融科技业务独立出来,与云业务及其他企业服务共同组成了“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原因正在于“受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成熟、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等众多利好因素带动,金融科技2019年迎来发展的又一战略机遇期”。一季报显示,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约218亿元,同比增44%,约占总收入的25%。该收入主要来自于商业支付及云服务等业务营收。阿里巴巴则是选择入股蚂蚁金服,将金融科技业务收归集团,同时蚂蚁金服战略投资了大数据公司微众税银(拥有企业征信牌照)。百度金融完成拆分并引进19亿美元战略融资,同时更名为度小满金融,之后百度钱包亦更名为度小满支付。今年,度小满4.5亿元增资哈尔滨银行旗下消费金融公司,持股比例达30%,成为哈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无论是传统金融业的奋起,还是BAT等后来者的搅局,随着5G时代的来临,金融科技无疑将迸发出勃勃生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