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全面科技化大潮涌动

添加时间:2019-09-27 点击次数:468

2016年以来,以区块链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概念在国内快速崛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快速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视野。2017年是中国以智能化为特征的金融科技应用元年,2017年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金融科技发展得到官方背书。而进入2018、2019年,随着银行新零售业务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风控开始与金融科技相融合,大数据风控与完全线上服务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一些银行将金融科技应用上升为企业级战略,一些银行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或金融科技公司。银行的科技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01 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全面融合

随着以智能化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概念的崛起,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所催生的科技化的新金融主体的出现,银行开始与金融科技全面对接。金融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催生了全新的业务模式,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转型升级。一是在金融科技助推下,支付业务不断拓展场景、融入生态、赋能社会,成为银行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和基础;二是在金融科技推动下,银行零售业务正从以渠道为核心、以产品为驱动的传统零售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的新零售转型;三是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业务向以大数据产品供给、线上供应链金融为核心内容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四是金融科技助推公司业务向以综合化、嵌入化、定制化以及智能化为特征的线上交易银行业务转型。相对于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的融合,金融科技应用与银行经营和运营的融合要相对滞后,但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做积极的探索。一是金融科技助力构建整体协调、前后台一体化、高度智能化的运营体系;二是金融科技助力构建强大的具有高度反应速率、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高度的精细化程度的智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三是金融科技助力构建能够快速准确地决策、高效处理海量数据、智能化的IT运维体系。目前,金融科技应用与银行职能管理和内部服务的融合尚没有大规模推进,但其趋势已经日趋明显。一是金融科技助力银行建立具有更快的反应速率、对更多经营场景的嵌入、具有深度解析和预警能力的辅助决策系统;二是金融科技助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三是金融科技助力银行对员工的内部公共服务智能化、自助化、共享化发展。

02 新金融逻辑成为银行竞争焦点

银行业务发展、经营管理与科技的全面对接,改变了科技在银行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长期以来,科技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扮演的是支持者的角色,科技部门是银行的后台。但在当前的互联网与金融科技时代,科技的职能逐步由支持转向引领,科技部门开始走向前台,科技成为银行争夺客户、获取场景、构建生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利器。一套新金融的竞争逻辑逐步凸显。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颠覆理论”描述了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传统行业具有优势地位公司的影响。在他看来,在传统市场领域占有优势的公司,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服务于最优质的客户,聚焦于利润最丰厚的产品,并推动持续的创新。但这一战略恰恰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它们打开了大门。当颠覆性公司以更便捷、更便宜的产品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全新消费群体之时,传统优势公司往往进一步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固守大众市场。然而,颠覆性创新的不断发展,将最终蚕食传统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取代其行业地位。新金融主体在战略上恰恰体现了上述特点:一是积极拥抱新技术,并推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二是与传统银行巨头实现差别化客户和市场定位;三是不以短期利润为目标,战略导向的竞争行为。跑马圈地是新金融主体竞争行为的重要特点,它不仅是互联网世界赢者通吃逻辑以及融资发展模式的产物,更隐藏着新金融行为的特点,那就是战略导向以及对行业格局的颠覆性。传统上,银行通过打造自身的平台来构筑金融服务生态,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手机银行,二是银行跨界电商所建立起的电商平台。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手机银行作为渠道战略驱动下的平台,流量缺陷日益明显,手机银行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获客活客的战略需要。而银行跨界电商,基本上是用银行思维来驱动互联网平台发展,其天然的基因缺陷,也让银行电商成为获客活客上的“战略鸡肋”。以上实践,让银行认识到自身在打造C端(零售端)客户上的弱势,为此,一些银行将平台战略的重点转向B端(企业端)和G端(政府端)。通过对B端和G端的科技赋能与平台输出,将自身的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与机构天然的公共服务属性相结合,不仅直接占领机构金融服务市场,还通过B端和G端获取了流量和数据,打通了决战C端的战略路径。当前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就反映了银行这一战略趋势。 由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是传统银行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在互联网与金融科技时代,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由机制、科技、系统所综合决定的产品和服务的迭代速度;二是由科技以及数据决定的银行对客户及其风险的洞察,从而实现的差异化定价。

03 系统和机制是银行全面科技化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惯性思维的体系,银行在科技应用领域仍然秉持的是拿来主义和嫁接策略,这让系统和机制成为银行全面科技化的主要障碍和瓶颈。从体制上看,中国银行业最大的特色就是行政化体制。非完全竞争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膨胀的职能部门,封闭的体系,层级高耸、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以权力驱动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是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但是这样的体制赋予银行各流程环节的创造空间过于狭窄,扼杀了银行的活力和创造性。从系统上看,IT系统是科技的固化,其反过来又将促进或阻碍金融科技的应用。传统的IT系统是与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相耦合的。传统的系统反映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部门、条线管理为核心的流程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与金融科技应用下的以客户为中心、场景嵌入、智能化管理等特征相冲突。另外,金融科技应用,数据是基础和原料,但传统科技系统所产生的数据,其维度、规模、颗粒度都难以满足金融科技应用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重建面向未来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中国银行业的基础工程。作者简介热销书《未来银行之路》(中信出版社)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MBA,现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从事银行战略和宏观经济研究10年以上。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文章为人大复印资料和国研网全文转载。《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以及《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等书金融科技章节的撰写者,参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济学创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