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杰: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和写好调研报告?
添加时间:2021-08-16 点击次数:268
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研究员刘应杰就“关于调查研究和文稿起草问题”作专题报告会。主要观点如下。
01
调查研究是智库工作的基本功从事智库工作,虽然经常进行调查研究,但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并不容易,可能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个人主观条件来说,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知识储备和个人经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要有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经历多了,看人看事就会更全面、更不同。从事调查研究,还要有对实际情况的熟悉和了解。比如研究农村问题,要有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最近看王蒙写的自传《蹉跎半生》,讲他在新疆农村时,接触了大量底层民众,使他对社会实际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悟,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积累。
二是较高的政策水平。在行政机关开展调查研究,涉及各方面的政策、文件规定等,需要熟悉和了解政策的来龙去脉、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懂得政策的利弊得失。当前从事行政工作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同志,都应该成为一个专家型的干部,成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政策研究的专家。
三是知识面比较宽。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带来新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没有广泛的学习能力就会落后于形势。特别是从事政策研究的同志,更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必须懂经济、懂法律,还要有政治、哲学、科技、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更要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比如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3D打印等,了解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最新的发展。
四是有思想,特别是分析判断的能力。从事政策研究的人,需要思想比较开阔,善于思考问题,能够出谋划策。“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当然,更高的要求是要有较好的思想理论素养,有对重大问宏观把握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你要把情况和问题搞明白,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明白人,看问题比较准,把握问题比较全面,实际上这是与领导能力密切相关的。
五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强。有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文字水平比较高,尤其是遣词造句,懂语法、文法,没有基本的病句错字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王梦奎同志专门编了一本书《怎样写文章》,再版了几次,很受读者的欢迎。这本书收录了一些文章,大家谈如何写文章、修改文章,也包括党政部门基本的公文格式和要求。国务院研究室的同志人手一册,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
02
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刘应杰总结自己的调研工作,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吃透“两头”,即吃透“上头”和“下头”。我们的调查研究,一般是围绕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某一方面问题所做的调研,可以叫做政策性问题调研,它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提出政策性建议。搞好调研工作,吃透“两头”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吃透“上头”。有的调研是领导确定的,那就要了解领导的意图,这个问题在全局工作中的定位,调研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的调研是自己选择的,那就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能够抓住敏感性问题。对于政策性调查研究来说,掌握和吃透政策很重要,调查前要先了解这方面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过程。比如,调查研究养老保障问题,就要了解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职工的工龄、缴费年限与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和管理办法,职工退休和提前退休的有关政策规定等。
第二,要在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调研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专题性调研,一种是综合性调研。专题性调研更多地要求在深度上下功夫,综合性调研更多地要求在广度上下功夫。这只是相对划分的,对于任何一项调查研究来说,能够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最好的,当然对不同的调查研究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在专题性调研方面,就是要深入进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有新思想、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比如,关于“营改增”的调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一次重大税制改革,从此营业税成为历史,所有行业特别是服务业都统一征收增值税。改革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税负有所增加,主要是进项抵扣少,企业财务对新的税收办法还不熟悉和适应。二是地方税收下降,因为营业税原来属于地方税,而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营改增”以后,自然就出现了地方税收减少的问题。针对这两个突出问题,国务院釆取了有效的政策措施,实际上是实行了“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确保所有地方的税收只增不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营改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把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税制改革,变成了各方受益、皆大欢喜的顺利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特别要注重调查的信度和效度。一般在调查中,被调查者总是想让你看好的、对他有利的情况。特别是我们的不少调查,事前基本上都是工作人员安排好的,包括开什么样的座谈会,请哪些人参加,看什么地方,如何汇报发言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了解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的确需要有一点方法。一是善于召开座谈会并善于提出问题。开座谈会是一种最常用的调研方式,但要主持好座谈会需要一定的水平和技巧,需要有驾驭场面的能力,掌握座谈会的主动权。要在发言的人愿意讲的东西之外,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引导,了解到我们想要了解的情况。二是善于进行一些随机调查。在调查中不能什么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要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调查点和调查项目,这可以摸到不少真实情况。李克强总理喜欢进行一些随机调查,比如2016年底他到云南考察,在与一位农民的交谈中,了解到外出打工工资被拖欠,当即要求有关部门帮助他讨薪,回来后在春节前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并把这些要求写进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03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一是平实。调研报告不像写文学作品,不需要凭想象去构思创造,也不需要华丽的语言。重在贵在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讲实在的东西,不讲虚的东西,切忌讲空话、大话、套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这就要求我们写调研报告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既要指出现象,更要弄清本质;阐述对策要具体、实在,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研报告应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不能生造词汇,说些别人不懂的话。少用形容词、副词,表达要有分寸感、恰如其分。不要有夸张之词,不要渲染语言。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哗众取宠,不说过头话。要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大众的语言,而不是学者的语言。
二是简短精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要从一大堆材料中归纳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最重要的观点、概括性的表述、核心要义,也就是说有一些让人记得住的好话和好的概括性表述。比如,把党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检验改革开放、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把我们党所要坚持的最重要原则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等等。总的来说,一篇好的调硏报告,要留下能够让人记得住的鲜明的东西。
三是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一篇调硏报告思路清不清,表现在其内在逻辑性,能够说清楚几层意思,既做到周延而没有漏洞,又内在一致而没有矛盾。有的调研报告也下了很大功夫,但容易让人挑出逻辑性的毛病,不能自圆其说,那就是一个败笔了。要尽量简化层次,层次越少越好,一般有“两层楼”即可,最多“三层楼”。所要表述的意思最好有个一二三,一般人们口头发言或简短的讲话,也爱讲个一二三,这是有道理的,简明而又清楚地表达思想是很重要的。
四是有材料,有观点。撰写调研报告是在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用调研结论和观点把材料组织起来,做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统一。一篇好的调研报告,应该是有理有据,思路明确,材料丰富,观点要能够统领材料,材料要能够说出观点。占有材料是基础,我们平时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并且能够从纷繁的材料中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最有用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从大量材料中提炼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反过来用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材料来支撑提出的观点,组织运用好材料,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五是有思想性,有高度,有新意。这是一篇好的调研报告的最高要求。报告要体现出新思想,有新观点和新看法,有新的政策建议和新的举措。总体上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提出别人所没有提出的见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把别人已有的东西弄清吃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现在有许多人在研究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在研究区域发展、城镇化、污染治理、房地产市场等问题,如果要在某一方面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不仅要下很多别人所没有下过的功夫,而且要有高人一筹的独到之处,这些都最终体现在调研成果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