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理:人类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添加时间:2021-08-06 点击次数:322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日前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成立暨数字治理座谈会在北京举办。当今社会,数字治理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群体性技术变革,在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对全球治理和各个国家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地位。现将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魏礼群,民政部原副部长顾朝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倪光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第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数字治理分会会长李韬在会议中的发言内容予以推送。
数字治理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一、深入认识和把握数字治理的科学内涵及其要求
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治理。涉及社会治理理念变革、治理方式转变、运行机制重构、政务流程优化、体制调整和资源整合,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治理的理念、结构和体系也会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治理,需要对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社会建设理论进行创新发展,突出体现整体性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并使这些理论相融合,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共建共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这种社会治理制度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把促进民生和法治作为根本方式、把实现活力和秩序相统一作为根本目标。特别要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全面领导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原则,尊重人民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信息惠民,提供更多普惠便捷、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让人们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要有效协调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正义和有序运行。在研究和实施数字治理中,必须有利于更好体现这些重要制度的基本要求,有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三、主动研究和服务数字治理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要牢牢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方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应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和数字世界发展趋势,研究谋划数字治理的布局和体系。特别是对全局性的数字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和大系统、大数据和大平台构建方面,要从组织框架和制度规范上加以研究谋划,以使数字化治理工具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确保数字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四、善于运用系统视角和观念研究数字治理
数字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单一的运行逻辑、监管逻辑、技术逻辑、市场逻辑都无法解决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复杂问题和挑战,必须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数字治理问题。也就是要将数字化进程中发展问题、治理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去观察、去研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数字化发展产生的新情况存在的问题、内在逻辑、平台治理、社会运行等进行深入研究,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观点、见解或政策举措建议。五、注重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数字治理是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理论与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政府组织、社会结构调整和变革的赋能者,数字共享平台构建成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支撑,整体性协同运行成为数字治理功能发挥的重要动力保障,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治理角色、治理方式必须随之相应转变。要把社会治理变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起来,大力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利用好数字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六、着力提升数字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
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将国家社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需要深入研究,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这需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这还需要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划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包括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动构建网络安全空间命运共同体。总体来看,现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数字治理建设都处于初创阶段,数字治理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都有待于深入探索和积极开拓,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数字治理智库平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广泛吸纳人才,汇聚各方力量,积极推进数字治理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不断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研究成果,努力办出高水平、办出新特色、办出影响力,打造数字治理学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高地,为推动我国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以敬畏善良之心推进数字化社会转型
一、数字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符号
语言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条渡船,是人类群居、合作、学习的基础。而文字的创造发明则是将“画家”手中图画表意的艺术简化为一般人好学好用的工具,从而开辟了公众互动的第二通道。文字是人类表达情感、认知的神来之笔,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二条渡船。大自然是造物主的作品,是造物主留给人类的一本无字书。所有的哲理、所有的规律、所有可以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早已蕴藏其中。当人把语言和文字这两条文明渡船结合在一起成为双体客轮后,便有了更强的能力,向着新的文明扬帆远航。75年前,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的诞生开启了人类“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不仅可做数学运算,还可做逻辑运算,这就意味着人类的逻辑思维也可用计算机来辅助。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引发了当代的信息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进而将工业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信息化使现代农业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使工业化进入了4.0时代。工业革命以机器、电力延伸了人的“体力”,信息革命则延伸了人的“脑力”。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正在渗入到国民经济的血液里,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器官”,甚至每一个“细胞”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网购、网银的踪迹,时时都有微信、微博的推送。科技的进步正在为信息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智能手机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电话,而是集通讯、媒体、金融、交通、摄影、阅读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超前发展的各种物联网专用器件,不仅越来越小型化,而且低成本化、标准化、规范化,正逐渐走向“预置化”。实际上,不仅是产品,人也在被计算机化。植入式芯片已经走向社会大众。从不携带电源到携带电源、从被动接收信号到主动探测、发送信号,价格越来越低。通信工具(人造空间)、社交平台(虚拟空间)、新媒体(现实社会)等网络正在演化为新生代的重要“器官”,一个可离开人类躯体的“器官”。计算机,包括智能设备,已经成了人类体外的超级大脑,它的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都远胜过人脑。当我们把万事万物进行数字化描述之后,就可以方便地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人类进行各种信息的检索、加工、处理等。人类的生存能力、认知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又将产生一次飞跃。这个人造新器官既可用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亦可用来表达情感、交流认知。
二、数字化是把双刃剑
当前,人与信息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将对传统产品与服务的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等施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信息化不仅是工具,而且是社会运行的“血液”。信息化搞不好,社会运行就会“贫血”,甚至得“白血病”。与能源和物质不同,数据资源可再生、可自生、可共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据会不断再生,数据资源不像汽车,你开我就不能开,同一个数据资源你我可同时开发;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会在已有数据之上产生新的数据;分析利用越透,数据的可自生性就表现得越好。数字化社会转型将对世界进行格式化重塑。信息化从早期的局域、点状到全方位网罗,前后才半个多世纪,却经历了N轮迭代升级。当前的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还只能算是信息文明的初级阶段,还只是通过蓝牙、WIFI、4G等技术进行简单状态连接和操作。5G、人工智能等对数学、统计学及相关基础科学提出了新要求。通信技术的极限不是技术工艺方面的限制,而是建立在严谨数学基础上的推论。回首过往,信息文明的所有发展拐点几乎都带有偶然性。如果模块化仿生技术、3D打印器官与身体内置芯片等技术全都融入人的身体,“人机合一”之时,或许也是信息文明被生物文明等新文明替代之日。
三、以敬畏善良之心推进数字化社会转型
数字化既是一把科学的利剑,也是一个文明的符号。人类正在接受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洗礼。如何充分利用全球现有的信息终端及其海量数据,构造功能极强的超大数据平台,是新环境下的一个大问题、大方向、大挑战。信息化的前提是数字化。“数据资源”是发展数据产业的前提。发展数据产业,必须解决好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产权、数据定价、数据开放这些基本问题。数字基础设施是平台化、生态化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在于从连接到赋能。我们现在的机场、铁路、港口、电网等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是各自独立,数字化技术群落在不断融合、叠加和迭代升级,但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吻合。计算、网络和数据利用依赖于软件的支撑。软件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软件不过硬,与计算、网络、数据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都不可能强大。软件的灵魂是算法。算法是人创造出来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设计主体的价值立场或意识倾向。算法能够引导个体行为,会把“应该看”变为“最想看”。必须警惕的是,“全景监狱”式算法对个人行为、特性、兴趣的全程跟踪,而与个人相伴终身的生物信息被授权者使用,将会带来多方面、长期的风险。人的灵魂好似一把竖琴,那些长长短短的弦就是人的不同的情感。人与动物已隔开了一条鸿沟,这就是人性。在人性的体系中,善良是核心,它架构了人的高贵并支撑着人的尊严。文明就是让我们远离人性中的弱点,向着崇高的“超人”方向躬行。人类创造的所有的文明都应当得到尊重,但应当承认文明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发展就是要比以前的更好、更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靠我们不忘初心,去开疆拓土,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去引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树起文明新的航标灯!未来已来,我们须以敬畏为脊柱,以善良为胸怀,数字化社会转型才能神形兼备,才会是我们所期盼的模样。世界是我们的,但本质上它的产权是大自然的。人是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而人类的文明又回馈给这世界一身锦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过客,是文明的翅膀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模样,享受到了幸福的时光。我们见证文明、享受文明,我们正在以数字化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文明!
以技术赋能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
数字社会的形态及其发展趋势
一、数字社会的形态及其特征
提升数字社会治理能力,首先要对未来数字社会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等有清晰的认识。数字社会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社会。这种深度融合集中表现为五高:即高度被感知的社会、高度互联互通的社会、高度被精准计算的生活、高度透明的社会和高度智能化的社会。支撑数字社会有三大技术基础,即数字化基础上实现万物感知,网络化基础上实现万物互联,智能化基础上使社会更加智慧。感知、融合、共享、协同、智能是数字社会的基本属性。数字社会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到诸多领域。集中起来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数字民生,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社保、就业等民生服务。二是数字生活,包括人的工作、生活、出行、社交、安全、尊严等,人工智能有可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构建数字生活。三是数字生态,优美的环境和可持续的良好生态。四是数字服务,基于市场的数字化服务和基于政府的数字公共服务。五是数字治理。包括各类组织自身治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其中数字政府处在核心地位。数字社会的主要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智能化。各类机构组织要通过三化融合,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三化融合在功能和结构上将普遍实现智能化,比如说智能医院、智能学校、智能政府、智能家居,这是一个属于机构和组织形态的智能化,是社会的细胞。二是社会运行智能化。这个社会运行智能化是在“三化融合”的框架下,整个框架运行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如智慧交通,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智慧医院、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商务、智慧生活,整个社会运行的智能化。三是社会成员自身智能化。比如说在智慧社会当中的个人,首先要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融合。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信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本身就说明了一个社会成员个人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参与运行中的人本身被智能化。比如说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区块链技术,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每个人被智能化了。摄像头、活动定位、行动轨迹、行为数据被广泛收集,大数据分析无处不在,每一个社会参与者都被智能了。
二、数字社会到来给国家治理带来挑战
这个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智慧社会到来有可能对人类活动带来巨大冲击。第一,大量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对社会就业形成冲击。比如说无人驾驶,可能导致驾驶员失业;智能制造使一大批作业人员下岗,被机械所替代;智能商务使许多从事简单单位,酒店管理员,服务员很多人没有工作了,无人商店不需要服务员了。第二,社会普遍互联和高度被感知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冲击和巨大风险。比如说人与人互联、物与物互联、人与物互联。一方面带来方便,另外增加了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中的风险。智慧社会里每个人的信息基本都可以对外,社会高度被感知以后极大增加了社会公开性和透明度,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方便,但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以至于国家社会安全风险有可能大幅度上升。第三,智慧社会快速到来给国家治理本身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特别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后,老百姓不仅仅关注物质文化,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争议、安全、环境关注越来越高,这给国家治理无形中带来一系列新挑战。
三、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数字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一:社会数字化率将在未来五年进一步上升。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普及率刚刚超过70%,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大量使用,中国人生活的数字化率也会进一步上升。趋势二:老百姓关注的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就业等民生保障数字化水平将有大幅提高。以人民为中心、以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为政策的着眼点更加明显。数字化在上述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趋势三:智慧城市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有600多座城市,大概有将近500座城市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全世界智慧城市的应用,中国占了将近一半。当然在快速发展中,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未来数字社会建设过程中,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将受到极大的关注,并成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路径,也会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趋势四: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新方向,并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是数字社会建设一项重大而长远的目标,涉及面非常宽,容量很大,前景很广阔,十四五期间直至2035年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趋势五:数字消费对数字化转型将产生更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提升,网民数量增加,个人数字素质的提高,信息服务逐步全覆盖,数字社区、数字家庭逐渐成为趋势,这将进一步驱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探寻数字时代的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