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加强版”打造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添加时间:2021-05-31 点击次数:263
近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提高战略站位,深入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领会落实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要求,领会落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重要要求,领会落实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要求,领会落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要求,领会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领会落实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要求。如何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好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重庆日报约请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撰写了一批理论文章,近期将陆续刊发,与读者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要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准确把握“三个第一”重要要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把这“三个第一”贯通起来学习领会、一体化贯彻落实,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引领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提高战略站位,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具革命性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和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兴衰和命运。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蓄势发力。当前,我市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前沿加快突破,新型材料、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融合性技术持续涌现,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等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显现,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健康经济加速成长,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我们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定位、特殊区位、产业基础、良好生态、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从工作布局、领导力量、发展路径、财力保障上,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
坚持“四个面向”,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在产业引领上着力,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方向,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和引导性,围绕信息、材料、能源、人口健康、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需求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从重大产业、重大工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的技术体系,瞄准优势产业、成长型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提升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卡点”技术,形成“头雁”产品,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争取实施重大科技任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争取布局更多的国家资源,瞄准国家有需要、重庆有能力的领域,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推进战略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在国家科技进步中贡献重庆力量。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民生保障科技专项行动。聚焦社会民生强化科技添彩,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聚焦生态环保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三峡库区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治理、绿色低碳等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把民生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着力点,用科技力量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聚焦关键重点,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市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影响力大的科创平台、带动性强的科创企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欠缺。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要素集聚上着力,聚焦关键重点,注重精准施策,加快引进创新资源,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高起点创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高质量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各类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加速汇聚创新资源。二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产出能力。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个主平台,大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及重庆基地,加快建设超瞬态、种质创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组、提升、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重庆实验室”,形成更多的科技“国家队”、创新“王牌军”。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生成能力。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集中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四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成果应用能力。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组建科技创新投资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突出以人为本,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创新生态上着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补齐领军型的科创人才欠缺这个短板。一是在集聚人才上下功夫。实施更加开放的多层次、个性化引才政策,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渝发展。深入推进“重庆英才计划”,制定实施国家级科研平台人才队伍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未来能够领军挂帅的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二是在激励人才上出实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讲好创新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各类人才“名利双收”。三是在服务人才上求实效。实施更加方便、快捷、贴心的人才服务,细化落实“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举措,做优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服务,让创新人才凝神创新、聚力发展,让重庆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