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地方规划产业集群发展 更加突出利用当地特色
添加时间:2021-02-23 点击次数:314
编者按:各地两会是观察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每年各地两会,关键词都在不断变迁。在这背后,是时代在不断发展,是中国各地日新月异,是各地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地两会对地方发展作出的新布局,外界瞩目。我们从数字经济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新基建布局、消费潜力释放等各地“十四五”新兴产业发展关键词着手,探讨各地未来一年甚至“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和机遇,以饱满的热情开启新征程。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如今,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今年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在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都在谋划当地“十四五”起步方略,因此备受各界关注。今年,产业集群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不同于之前对产业集群泛泛而谈,今年的报告中,很多地方更加突出利用当地的特色发展产业集群,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于集群的定位更加清晰,有助于实现地区差异化发展。
那么“十四五”时期各地应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呢?
形成若干带动能力突出的新兴产业新增长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保持韧性和潜力的强大根基。充分激活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经济新增长点,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能够有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新增长极,成为地方两会的焦点之一。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明确了第一批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具体包括重点建设项目将择优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检验检测和智能园区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知识产权服务、重点技术研发、专项债券融资、人才奖励计划实施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意味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由零星散布迈向集群式崛起阶段。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牵引带动作用,各地纷纷加快培育建设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各地通过推动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了若干带动能力突出的新兴产业新增长极,这也成为诸多地方“十四五”规划在产业集群上布局的重要原因。
以广东为例,2020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6.1%、31.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正成为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2020年,广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高起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智能机器人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谈及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认为,目前,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比较快,产值增速远高规上工业,产业集群的上下游联动可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主体,可以拉动汽车制造、电子通信、造船、快消日化等应用行业发展。
对于广东省“十四五”的发展,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
像广东这样在地方“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产业集群的范围和发展目标的省份不在少数。比如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4次提到“产业集群”,包括在2020年工作回顾及“十三五”主要成就方面提及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在2035年远景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方面,提出“形成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培育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据了解,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区域,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望加速崛起。
经济带动作用突出
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因为实体经济的企业是制造产品、创造财富、供给就业的,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关键在于创新。而集群式的发展可以将企业创新示范引领发挥到极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眼下,新一轮产业链重构、全球产业变局的窗口期正在到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在长三角领域,先进制造业成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之一。
江苏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大省的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全国领先,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在50%左右。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快培养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迄今,集群规模总量达4.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今年江苏省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有9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国1/5,制造业基础更加坚实、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但也有相关人士表示,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还不高,领军企业还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也不够强,“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比较明显。
江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江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电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固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和具有行业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十四五”时期,江苏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产业的综合实力强,产业规模效应显著,产品市场竞争力凸出,就其所在区域来说,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与增长极作用较为突出。同时,区域内各成员的经济效益较好,拥有一定较高的产品竞争力,核心企业的产业品牌、质量以及行业地位突出。
集群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和分工深化的一种高级形式。
2019年,工信部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引入竞赛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工程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44家集群作为培育对象,并通过支持第三方社会组织——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来加快集群的培育建设。据《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显示,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呈现“一带三核两支撑”的区域布局特点,其中“一带”指的是沿海经济带,“三核”是指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核心区,“两支撑”包括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重点城市圈。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侯彦全公开表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未来集群发展的着力点
不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今,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各地来说,产业集群也成为“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词之一。
翻看各地“十四五”规划,山西省将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安徽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增长引擎。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程楠表示,目前,国家多个部门都在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很多地方也出台了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在培育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利用较为成熟的园区作为集群培育的基础和核心载体,避免另起炉灶。另外,应避免把产业链招商的概念泛化,否则容易出现小而全的集群现象。地方要明确主攻方向,聚焦自身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强链、补链。
在产业集群里,拥有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群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未来,程楠认为,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除了引培企业,还要关注专业性的科研团队和服务机构。其次是推动集群成员从“物理相邻”向“化学相融”转变。主动为集群成员互动合作创造条件,比如支持集群龙头企业承接重大项目和工程、开拓新兴市场,带动集群内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最后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集群生态,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协同运用、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孙志强则强调了企业的重要性。他认为,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对不同产业集群采取不同政策措施。政府引导要体现“收”和“放”两个特点。“收”是通过政策指引发挥头部企业带头作用,集中力量发展;“放”是顺应产业发展规律走市场化道路,激发产业循环,以各产业集群最先进企业为排头兵,聚焦产业共性短板逐个突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