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当下:黄奇帆透析新国际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与美国影响

添加时间:2019-09-06 点击次数:459


演讲人:黄奇帆来源:橙先生(ID:SirCheng007)


华小略说

8月24日,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发表题为“新时代,中国开放新格局、新特征和中美贸易摩擦”。整个演讲字字珠玑,针对美国“污蔑”的反驳铿锵有力,十分精彩。以下是现场记录整理。


01

新特征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开放格局和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经济要素成本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过去的开放路子已不相适应,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步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引领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五个新的特征:


一是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鼓励对外投资并举。


二是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


三是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


四是从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FTA框架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五是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在这五点的具体阐述中,有这么几句话我认为比较经典:


1. 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要的是这个制度是开放的,跟地理位置无关。


2. 以前是工业体系开放为主,服务业点缀式开放,现在是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开放。


3. 出口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因为出口的可能大量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料初加工产品。而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进口大国将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4. 货币强国是通过进口将造币税发向全球。


5. 从商品要素的流量型开放,进一步转化为制度规则型开放。

02

新格局篇


第一,这三十多年来,世界贸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是货物贸易中的中间品比重上升到70%以上。第二个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总贸易量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从百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三十。因为这二十几年全球服务贸易始终表现为15%到20%的增长率。


世界贸易格局变了,表现为货物贸易中的零部件、原材料、中间品以及服务贸易的比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整个生产力体系这方面的变化,正在影响和产生新的世界贸易规则。


第二点,由于产品交换,贸易格局的变化,生产产品的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在世界的制造业不像几十年前看单个企业规模,而是看产业链的集群、供应链的纽带、价值链的枢纽。谁控制着这个集群,谁就是这个纽带的核心、价值链的枢纽、龙头老大。


第三点,“三零”原则的提出。由于世界贸易格局特征和跨国公司管理世界级的产品的管理模式的变化, 也就是“三链”这种特征性的发展,引出了世界贸易新格局中的一个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度的变化。


零关税:WTO是为了降低关税,推动自由贸易发展,中国为了加入WTO,关税比例逐步下降。


零壁垒:取消关税的贸易壁垒(军火、黄、毒等行业负面清单;国内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同等国民待遇;劳动保护;生态保护;市场开放度等),实现营商环境的八个方面国际化、法制化、公开化。


零补贴:不能对国有的、本土的企业给予各种保护、补贴。


以三零原则为格局,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推动了WTO的改革,也推动了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

03

贸易摩擦篇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挑起贸易战完全违背三零原则,逆全球化,逆三链发展的要求。


会上有个小插曲,黄市长在谈到特朗普的时候,这样感慨:“他每天发推特,我怀疑他背后的智囊有没有准备好,很多不符合经济原理。但我想着他是一个房产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说得也很诚信,不像骗人的话。”


台下哈哈大笑。


由于这部分是当下所有人最关心的话题,所以我也格外上心。


会上,黄市长驳斥了莱特希泽的五个谬论,分别是:


1. 中国入世,美国吃亏论;

2. 中国没有兑现入世承诺;

3. 中国强制美国企业转让技术;

4. 中国的巨额外汇顺差造成了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

5. 中国买了大量美国国债,操纵了汇率


1. 关于“中国入世,美国吃亏”论


中国入世之后,中美双方互予最惠国待遇,互为重要贸易伙伴。2018年,双方货物贸易达6335亿美元,是1979年建交时的250多倍,是2001年入世时的7倍多;服务贸易达1250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是互为重要的投资伙伴,2017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约6.8万家,实际投资超过83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存量约670亿美元。


莱特希泽声称,由于中国入世,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在过去10多年几乎涨了4倍,美国吃亏了,并以贸易逆差为理由,挑起贸易摩擦。


先不说双方对赤字数额统计有异议,美国认为4000多亿美元,中国认为是3000多亿美元。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中美贸易赤字的结构和来源,就能理性判断:


(1)中美货物贸易,美国属价值链中高端,资本品、中间品居多;中国属中低端,以消费品和最终产品居多。


(2)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60%是美国企业在华生产的产品返销美国。2007年,福布斯杂志报道说:“中美之间悬殊惊人的贸易赤字很大部分来自美国在华企业生产后运往美国出售的商品上。”


(3)中国对美出口高科技产品被莱特希泽报告确认为“在计算机设备、器具和组件方面,对华贸易赤字已呈井喷之态,迅速增长的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进口已超过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增长量的40%,让美国计算机电子行业减少62万份工作”。


事实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大多是来料加工、代工组装的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值包含零部件、中间产品与国际转移价值。听着很多,实则营业收入和附加值很低。


比如一台销售价为5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从美国等各国各地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成本为250美元,美国的品牌商企业在研发、品牌专利、售后维护等收入为110美元,各类物流销售成本为80美元。


中国代工企业组装加工收入只有60美元,区区12%的代工附加收入,让美国跨国公司获取了丰富的中国制造业的比较利益,却要背负巨额贸易逆差之名,究竟谁吃亏,谁赚便宜?


分析美国贸易赤字问题,不能仅仅看货物贸易总量差额,片面研判中美经贸得失关系,还要从美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特征深入分析,才能搞清为什么美国不仅和中国,事实上和全世界各国几十年来都是贸易巨额逆差的原因。


(1)这是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必然结果。美国国民净储蓄率只有1.8%,必须通过贸易赤字大量利用外国储蓄才能平衡。


(2)这是中美产业比较优势互补的客观反映。


(3)这是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生产布局变化的结果。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生产成本低、配置能力强、基础设施好等优势,来华组装产品、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地。


(4)这是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管制出口的结果。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的产品多达10大类3000多种物品,由于冷战思维,让美国人自己关闭了增加对华出口的大门。


(5)这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结果。一方面收铸币税,几美分成本的一张纸,要世界提供100美元的商品;另一方面,通过逆差不断派出美元,美国逆差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利益考虑和国际货币根源。


2. 关于“中国违反入世承诺”问题


一是关税方面。中国在入世前的关税总水平是15.3%,入世承诺到2010年降到10%以内。事实是中国在切实履行加入WTO承诺后,还主动单边降税,扩大市场开放。2010年中国货物关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到9.8%。


但并未止步,而是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方式,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据WTO数据,2015年中国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率已降到4.4%,低于韩国、印度、印尼等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已接近美国的2.4%、欧洲的3%。


在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方面,已低于日本农产品和澳大利亚非农产品实际关税。2018年中国将汽车整车最惠国税率降至15%,零部件税率从25%降至6%。目前,中国关税总水平已进一步降为7.5%。


二是不断扩大开放。中国入市以来,开放了外资投资领域;开放了商业零售、物流运输、金融业、律师、会计、管理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了东西南北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同步设立了保税区、新区、自贸试验区。


三是深化改革。按照WTO要求,推动了营商环境国际化、法制化、公开化;推动了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40%左右提升到2018年的60%以上;推动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一大批国有集团、大型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股份制改造,IPO上市。


四是健全了法律。全国人大批准了生态环保、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一大批法规。


3. 关于“中国强制美国企业转让技术”问题


众所周知,引进外资、扩大开放不仅会带来外国资本,也会带来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这些都是根据市场契约、企业之间的合同产生的结果。


在中外企业合作中,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强制要求外资转让技术的政策做法。中外企业都是基于自愿原则实施契约行为,双方从中获得各自实际利益。


一般来说,外资企业技术收入有三种方式:


一是一次性转让,按转让价结算或入股折价;

二是销售产品中,包括技术收入;

三是技术许可,收取许可费。

上一页: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

下一页:CAAI理事长李德毅:未来交通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