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准确理解“双循环”,积极开拓谋发展

浏览次数:343 发布时间:2020-11-10 08:56:37


文|罗雨泽

 

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了“双循环”,即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新提法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密集讨论,有的从供需角度理解,有的从工农关系开展探讨,有的从国内国际关系进行解读。

 

7月21日,为统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企业家进行座谈时,对“双循环”做了进一步阐释,明确三层意思: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我们坚定不移的扩大对外开放方向没有变。二是“以国内循环为主,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我们坚定不移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发展路径没有变。三是“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坚定不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追求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澄清了几种主要误解。由于“双循环”是综合国际大变局与我国新阶段发展需要提出的新概念,内涵丰富,在具体实践中仍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第一,准确把握双循环提出的宏观背景

 

从短期看,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当前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在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影响和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冲击之下,世界经济可能面临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衰退,外需市场萎缩,关税壁垒提升,非关税壁垒增多,国际投资环境恶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可增强自主可控性,降低不确定性,规避各种风险。

 

从长期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符合我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作用从2007年就开始下降,出口占GDP的比重2006年达到35%的峰值,随后连续下降,到2017年下降了16 个百分点,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后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速度反而放缓了,所以做出此决策并不是主要出于短期的紧迫考虑。

 

从后发国家追赶路径看,符合我国经济当前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建议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去做些考察。我国早期发展阶段,需要借助国际大循环激活内循环。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我国人口接近世界的四分之一、GDP占世界的2%,人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在我们缺设备、缺技术、缺管理人才又缺资金的情况下,只有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才能把我国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把发展落后转化为发展潜力。我们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出口创汇,用获得资金购买技术、设备,支持工业发展。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虽然令人心酸,但中国人民用辛勤劳动确实换来了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设备物资。

 

现在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既形成了较强的能力,国内还仍存在较大潜力,具备了加快扩大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条件。需求端,我们发展成为超大规模市场,2019年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达5.97万亿美元,已接近美国6.2万亿美元的水平,进口已连续十年位列世界第二。供给端,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一大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不乏新经济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增长动力方面,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升至2.2%,研发投入总额列世界第二位,申请专利数量世界第一,加上我们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及近几年来国家大幅改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在蓬勃兴起。发展空间和潜力方面,我国还有6.1亿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大规模的传统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过程中,数字化改造空间巨大。若能打通内部发展的梗阻环节,加快补上发展短板,畅通升级国内大循环,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走出低谷都意义重大。

 

第二,辩证看待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

 

内外循环容易被片面地理解为相互替代关系。实际上并非如此。以汽车行业为例,早期我国不能生产玻璃等部件,只能靠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完成加工组装,这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随着福耀集团等企业兴起,我们能生产出自己的玻璃,完成了进口替代,这是国内循环代替国际循环;随着我国企业依托国内大市场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开始出口并在海外进行投资布局,国内循环又促进了国际循环。其他的例子还有:我们在东南沿海进行先行开放探索,然后再把取得的开放经验用于沿边内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外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就是国际循环对内循环的拉动。内循环对国际循环显著支撑的例子,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部劳动力向东南沿海的大规模流动,俗称“民工潮”,有力支撑了东南沿海的开放型发展。

 

我们协调用好内外循环、实现双轮协同驱动,需要避免三种错位认识:一是走极端,认为内外循环非此即彼,相互替代,过度强调一个方向、一个方面;二是“两张皮”, 国际国内循环,“你打你的拳击,我打我的太极”,不相互切磋、互促互进;三是静态僵化,将“双循环”刚性化,不会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两个循环之间的搭配关系。

 

第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如果将双循环比喻成两个相互连接、同步旋转的链条,那么在这两个链条上,密集分布着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生产企业,有服务企业,有物流企业,有贸易企业,有龙头企业,有配套企业,有平台企业,有用户企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构成了一张相互竞争又紧密合作的商业网络。只有充分激发这些微观“点”的积极性,“链”才能动起来,“面” 才能活起来,因此,坚持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非常重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要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两个“直接”,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投资持续抬头,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与此同时,我们又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战胜挑战、实现跨越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有力工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加快扩大开放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希望我国企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外资企业放眼世界、聚焦中国,不断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排除干扰、趋利避害,积极融入双循环、利用双循环、运筹双循环、支撑双循环,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服务中国高质量发展和贡献世界开放型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