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需要消除三重困境 | 本期聚焦
浏览次数:41 发布时间:2025-04-07 09:52:30
编者按: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是指导教育工作的又一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本期推出专题笔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新的贡献。
2025年一开年,以DeepSeek、Manus为代表的国产AI新秀先后破圈,不仅引起科技圈震动,更引发全社会关注,人工智能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角力的新赛道。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能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持续输送领军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到产业的关键环节,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链路。卓越工程师群体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桥梁,也是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力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关键阶段,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技术创新需求的适配度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温差”“时差”“落差”三重困境,折射出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与新型工业化需求的深层矛盾。这三重困境的本质是创新要素流动受阻、资源配置低效的系统性问题。破解这些结构性难题,需要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形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消解供需“温差”,建立动态适应的需求响应机制。首先,就具体领域而言,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呈现“千企千面”特征,导致卓越工程师的人才供需存在“温差”。其次,就企业规模而言,行业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其创新研发的诉求也更加体系化,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无论是协同方式还是持续投入,都有较为清晰、完善的思路。而研发更加灵活、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的中小企业,由于很难套用这种培养供应模式,大、中、小企业的体感存在“温差”。解决“温差”问题需要构建多维度的需求“感知”体系。首先,应进一步拓宽校企沟通对接的渠道。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产学研联盟等平台,开展高频对接,打破校企信息不对称。同时,应由政府牵头设立更多的第三方校企交流对话机制,通过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教师双向交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大数据,建立人才需求“热力图”,相应地建立柔性专业调整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培养即用”的无缝衔接,减少企业再培训的成本和时间,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弥合响应“时差”,打造校企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传统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等浅层互动层面,从企业形成系统性需求到高校调整课程体系,往往以年计,而技术路线可能已经更新数代,难以应对技术创新的快速迭代周期。这种响应迟滞导致工程师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变革步伐。破局之道在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校企共建联合研究院,强化有组织科技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课题库;通过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项目场景实践验证平台;通过实施卓越培养项目,统筹校企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创新源头作用和龙头企业主力军作用,利用校企各自人力资源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培养科学家型的工程总师。打造“一院一中心一专项”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进而形成全国性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地区、跨领域流动和共享。客观上看,传统校企合作多依赖临时性协议或单一项目对接,缺乏持续性的组织保障。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长尾”人才需求,还应引入地方政府力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联合体(研究院或中心),对中小企业的卓越人才共性需求进行整合,再协同高校开展合作。同时,这一机构还能为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奖励、融资服务等,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其他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发挥灵活性高、创新力强、细分市场专注度高等优势,选择差异化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填平预期“落差”,构建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最终面向的是知识创新,更关注基础研究突破,企业最终目的则是产品创新,追求技术商业化价值,目标函数的分歧导致合作容易停留于表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结果与双方设想的有很大差异。企业认为参与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比不理想,而高校则抱怨企业提供的实践资源碎片化。这种预期“落差”导致协同育人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应当构建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破除组织壁垒,促进创新资源的化学反应,实现人才培养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破解协同育人的“落差”困境,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介入,从机制重构上升到生态再造。可以通过设立区域产教融合委员会,由政府、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研究型大学共同组成,制定《卓越工程师能力标准白皮书》,打造符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前沿领域人才能力矩阵,适应发展需求。降低育人“三差”的本质是重构产学研协同的底层逻辑。这种变革不仅关乎人才培养效能,更是当前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突破口。当高校的智力密度、企业的市场锐度、政策的制度力度通过机制创新形成共振,中国工程师红利将真正转化为技术革命的战略势能。【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原载202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需要消除三重困境尤 政
2025年一开年,以DeepSeek、Manus为代表的国产AI新秀先后破圈,不仅引起科技圈震动,更引发全社会关注,人工智能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角力的新赛道。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能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持续输送领军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到产业的关键环节,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链路。卓越工程师群体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桥梁,也是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力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关键阶段,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技术创新需求的适配度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温差”“时差”“落差”三重困境,折射出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与新型工业化需求的深层矛盾。这三重困境的本质是创新要素流动受阻、资源配置低效的系统性问题。破解这些结构性难题,需要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形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消解供需“温差”,建立动态适应的需求响应机制。首先,就具体领域而言,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呈现“千企千面”特征,导致卓越工程师的人才供需存在“温差”。其次,就企业规模而言,行业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其创新研发的诉求也更加体系化,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无论是协同方式还是持续投入,都有较为清晰、完善的思路。而研发更加灵活、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的中小企业,由于很难套用这种培养供应模式,大、中、小企业的体感存在“温差”。解决“温差”问题需要构建多维度的需求“感知”体系。首先,应进一步拓宽校企沟通对接的渠道。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产学研联盟等平台,开展高频对接,打破校企信息不对称。同时,应由政府牵头设立更多的第三方校企交流对话机制,通过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教师双向交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大数据,建立人才需求“热力图”,相应地建立柔性专业调整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培养即用”的无缝衔接,减少企业再培训的成本和时间,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弥合响应“时差”,打造校企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传统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等浅层互动层面,从企业形成系统性需求到高校调整课程体系,往往以年计,而技术路线可能已经更新数代,难以应对技术创新的快速迭代周期。这种响应迟滞导致工程师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变革步伐。破局之道在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校企共建联合研究院,强化有组织科技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课题库;通过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项目场景实践验证平台;通过实施卓越培养项目,统筹校企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创新源头作用和龙头企业主力军作用,利用校企各自人力资源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培养科学家型的工程总师。打造“一院一中心一专项”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进而形成全国性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地区、跨领域流动和共享。客观上看,传统校企合作多依赖临时性协议或单一项目对接,缺乏持续性的组织保障。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长尾”人才需求,还应引入地方政府力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联合体(研究院或中心),对中小企业的卓越人才共性需求进行整合,再协同高校开展合作。同时,这一机构还能为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奖励、融资服务等,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其他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发挥灵活性高、创新力强、细分市场专注度高等优势,选择差异化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填平预期“落差”,构建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最终面向的是知识创新,更关注基础研究突破,企业最终目的则是产品创新,追求技术商业化价值,目标函数的分歧导致合作容易停留于表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结果与双方设想的有很大差异。企业认为参与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比不理想,而高校则抱怨企业提供的实践资源碎片化。这种预期“落差”导致协同育人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应当构建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破除组织壁垒,促进创新资源的化学反应,实现人才培养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破解协同育人的“落差”困境,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介入,从机制重构上升到生态再造。可以通过设立区域产教融合委员会,由政府、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研究型大学共同组成,制定《卓越工程师能力标准白皮书》,打造符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前沿领域人才能力矩阵,适应发展需求。降低育人“三差”的本质是重构产学研协同的底层逻辑。这种变革不仅关乎人才培养效能,更是当前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突破口。当高校的智力密度、企业的市场锐度、政策的制度力度通过机制创新形成共振,中国工程师红利将真正转化为技术革命的战略势能。【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原载202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