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双碳”战略为低碳经济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浏览次数:141 发布时间:2023-05-12 10:14: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激发低碳经济的发展活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内涵及其讨论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兴起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降低经济活动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成为人们的“无悔行动”。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一词,最初见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进而逐步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英国的优先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包括构筑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主要是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及储存技术(CCUS)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工业节能减排、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等。


低碳经济,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就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或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耗更少的能源。从这一角度出发,低碳经济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创新等途径,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比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的消耗,积极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和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随着《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相继发布,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中央还在不同场合、不同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降碳”,坚决禁止盲目上马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这为我国中长期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现我国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是重中之重。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先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努力控制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总量,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其次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合理发展天然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努力以非化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消费量;第三要改善能源供给、转化和利用方式,形成少排碳乃至不排碳的新模式;第四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第五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综上,降低碳含量的相关活动均包含在低碳经济之中,包括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去除等,其本质是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及观念创新等,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其评价


下文介绍和讨论的低碳经济,包含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节能减碳、循环经济、自然碳汇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经济的低碳化程度。总体上看,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趋势明显。我国坚持先立后破,近年来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装机规模、利用水平、产业竞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25万亿千瓦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14.5%提升到2021年的25.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提高,明显降低了每度电的碳排放量。煤炭清洁利用成效显著,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低碳煤电体系,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已全部完成改造升级。持续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上大压小、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淘汰能耗高、排放大的燃煤小锅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每小时35蒸吨以下、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基本清零。此外,散煤治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底,完成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散煤治理2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6000多万吨,北方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所用散煤基本清零。


(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减轻经济中碳含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同时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7.3%、39.4%、53.3%。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010年—2020年,节能服务业产值从836亿元提高到5916亿元,年均增长约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1%。与此同时,我国加强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及土地、环保、质量、安全、能效等要求的企业及集群开展综合整治,总量全国累计已超10万家,重点区域已实现污染型企业动态清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目前,全国已累计淘汰和化解钢铁产能约3亿吨、水泥产能近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稳步推进,2021年,全国有23家钢铁企业约1.4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25家企业约5.36亿吨粗钢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两者占全国粗钢产能的65%左右。我国经济的碳含量总体上逐步减轻。


(三)节能减排降碳成效显著


通过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较“十五”末累计下降44%,支撑碳排放强度下降50.5%,节能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重点耗能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燃煤发电、电解铝、水泥等能效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城乡建设和节能建筑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当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77%,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280GWh,全行业收入突破4800亿元。“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累计节能7.1亿吨标准煤。同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产品的供应,居民使用的家用电器主要是节能产品。我国近年来的节能量占同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为加快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仅呈现部分内容,阅读全文请见《新经济导刊》202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