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浏览次数:176 发布时间:2022-06-30 10:08:29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履行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认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视角,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从安全、发展、开放3个层面,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路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在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攻克影响国家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原始创新领域重大科技突破、塑造大国科技竞争全面领先优势中发挥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作用。
从全球百年科技史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均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实现国家全局性、系统性战略目标的“国之重器”。


重大意义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是守住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的基础保障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产业领域实现技术体系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在支撑经济循环市场主体安全、产供储销体系安全、战略性资源安全等基础上,努力在国际经贸体系中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抢占价值高地。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是提升双循环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

要以科技创新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走新路、开新局”,加快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推动内生型、原创性科技创新与超大规模市场空间,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总量丰富的专业人才,相对成熟的金融生态等诸多大国优势产生倍增放大效应,高质量优化供给结构、高起点释放消费潜力、高效率激发投资活力,加快形成要素循环新势能与产业循环新动能,巩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效率水平。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赋能是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抉择

当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区域化实施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双重导向,以攻克解决长期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与培育塑造区域未来发展的新兴优势双轮驱动,以高起点建设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双轨联动,以全国一盘棋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区域创新中发挥主导性基础作用、在国际合作中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高层次发挥比较优势、高水平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


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是要找准支撑着力点、关键发力点与创新突破口,主动担当作为、靠前精准发力、分类靶向施策,高水平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支撑、原始驱动、前瞻引领、赋能使动作用。

总体思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以下3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保安全。围绕中国经济主体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性资源供应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力量破解经济循环发展难点与国家经济安全痛点、打造“非对称”战略优势与“先发制人”主动安全能力,稳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基本盘。二是强发展。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目标,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以及低碳绿色发展打造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以推动高水平制造带动高质量供给畅通循环堵点断点,增强新发展格局的循环动能与质量效益。三是促开放。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科技创新攻克一批制约区域开放融合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打造一批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与开放创新平台高地,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节点的联动发展,提升新发展格局的循环势能与开放潜能。

基本原则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重大任务,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战略引领、问题导向、多链融合、区域联动。


主要路径


   
   


强化建制化体系化支撑保障,夯实新发展格局安全基础

提升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维护市场经济主体安全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体系中基础原材料、核心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性审查,目标与替补市场的风险系统评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布局推进定向性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二是高水平建设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注重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背后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适度超期布局应对断供禁运的“备份”方案研发,加快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三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控、研发主体力量安全可信、科研基础条件安全可靠、科技成果产出安全可用的自主创新体系。四是强化科技领军企业行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重大技术安全风险“吹哨人”、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任务“出题人”作用,上下双向用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五是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领军企业收购并购一批科研院所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一是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全流程主导作用,赋予技术路线制定权、参与单位决定权、任务指标分配权。二是构建跨单位、跨领域的核心攻关团队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外部转化网络,形成“问题-团队”资源精准匹配、“技术-市场”快速迭代循环、“成果-产品”链内协同转化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三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主体投入机制,合理设计出资结构、运维方式、权益分配机制。四是探索创新联合体“单位主体负责制”“行政与技术双总师制”,试行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管理与技术分离以及快速动态立项、项目“经理人”、“赛马制”以及“红蓝军”对抗研发等机制。五是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攻关中保持战略定力、作长线投资,理性看待困难、宽容挫折失败。鼓励企业带动上下游融通创新,发挥链长企业保链稳链作用。科技领军企业不仅要增强自身供应链韧性与创新竞争力,还要勇当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勇担保链稳链的责任。立足链长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产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牵头建设生态联合体,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全链抗风险能力。

加快补齐短板弱项锻造长板优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一是对于国内起步较晚、早期布局不足、工艺数据积累不够、应用市场迭代不足、系统集成能力不强而导致的“卡脖子”问题:发挥组织平台优势,联合院所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发挥集成创新优势,整合供应链产业链创新总装试制整机产品;发挥市场需求优势,加快产品迭代熟化、产业规模提升与产业生态建设。二是对于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等源头底层不清且仅靠市场力量无法自发解决的“卡脖子”技术,应由战略科学家主导,基于行业共性基础问题与优势科研力量共识,部署实施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建立多主体共同凝练需求问题、多部门共同设计实施任务的新机制,逐步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推动重点领域一体化配置。三是依托国家动员力量与宏观手段,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发挥社会资本对于助推产学研力量加快“研发-产品-市场”循环迭代的强效作用,围绕技术从有用可用到好用加快推动风险投资与直接融资早期介入。锻造关键核心技术长板,打造主动安全能力。一是长周期支持一批国家科研机构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颠覆性创新活动,加速成果转化、重构产业格局。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前瞻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注重吸引多主体参与,探索以创新形式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完整链条,创造培育未来产业的新应用场景、新消费需求,包容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三是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产业规则制定的参与意识与主导能力,推动国内战略科学家在国际产业组织中任职发声,卡位国际产业价值链制高点,深化国际技术合作提升产业链韧性。

突破战略供给体系瓶颈制约,维护粮食资源能源安全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着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是通过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监测研究网络、部署重大科技专项、强化院省合作示范等方式,开展粮食稳产增产前提下的土地退化关键过程机理研究、土壤健康保育与土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二是围绕国家现代种业基地组建国家实验室,加强对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加快培育突破性重大农作物新品种,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使之尽快成为与国际种业寡头抗衡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前瞻支持国家科研机构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监测测算与减排控排技术方案研究,确保粮食生产不陷入被动。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一是围绕国家煤制油气战略,探索煤基燃料产品多元化技术路径,打造替代亿吨级油气当量的煤化工技术储备。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突破一批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瓶颈,集中突破关键技术体系,强化前沿科技攻关。二是引导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攻克战略性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以加快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来增强中国在全球市场体系中的话语权与博弈能力。

增强原创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双循环体系的动能与效能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一是建立同频共振、长效联动机制,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有效支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原创性重大问题导向与战略性攻关任务牵引,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复合材料领域、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基础工艺软件,并施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二是围绕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重组、整合提升一批高能级创新基地,发挥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多类型资源一体配置优势,推动政产学研优势力量、上中下游关联企业打出一套科技“组合拳”,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三是聚焦大国战略必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以一体化综合性研究基地开展领域内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以重大创新领域的前沿突破引领带动新兴产业拔节孕穗,构建新一代产业技术底座。四是瞄准战略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与科学工程,以技术群体性突破、产业体系化培育、人才平台化集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基础。五是在新兴前沿领域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造就一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与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完善全链条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六是完善国家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品研发提供普惠性、基础性支撑。七是前瞻部署不同层级的专业化标准研制工作,加快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引领带动数字化发展能力,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引领带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新效能。一是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与具有产业数字化研发能力优势的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联合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形式开展深度绑定合作,面向国家关键行业领域研发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制定典型数字化场景的指导标准与建设指南。二是依托科技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产业数字化标杆,在引领行业与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顶天立地”作用,带动帮扶中小微企业加快实现全链数字化转型。


支撑保障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一是以“行业出卷、院所答卷、企业阅卷”机制,引导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重点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在市场机制下形成自主可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二是围绕前沿技术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并依托产学研深度合作在重点领域示范构建一批新型应用场景。
强化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支撑,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源头供给生态保护治理技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一是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依托战略性创新平台,适时牵头发起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大科学工程,聚焦自然保护地体系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战略性问题,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设计总路线图,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二是围绕大江大河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国家科研机构布局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构建、公益供给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技术体系。


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助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围绕能源供给端、消费端以及固碳端分领域设置国家重大战略研究专项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注重从国家层面研制关键行业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快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在高碳难减排产业孵化培育一批技术服务型的行业研究院,探索新型研发组织形态,面向行业一线需求场景研发供给相关技术以及专业化人才,推进技术跨系统耦合、全链条集成与大规模示范,为重点行业提供专业性、系统性、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

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水平

聚焦区域重大需求与关键瓶颈问题,发挥基础支撑与源头供给作用一是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在事关国家全局的区域一体化联动与开放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针对长期以来的共性关键瓶颈问题,谋划实施科技攻关任务,注重代表国家水平“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源头供给原创型理论与普惠型技术,引导建设跨行政区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二是强化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基础支撑与源头供给,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高起点打造一批产业创新基地与对外开放创新高地,高水平形成一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圈。面向科技强国与世界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高能级开放创新载体平台一是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分多种类型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群、国家新区等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二是统筹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引擎作用,加快完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体系、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产业创新孵化培育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体系,加快打造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三是注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前瞻谋篇布局与卓越科技组织才能的战略科学家,依托战略性创新载体和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围绕相关基础研究与全球性问题适时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四是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组建联合研究中心、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五是鼓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营造敢于质疑、勇于试错、思想自由和文化包容的学术研究风气与开放创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高地。


结 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和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抉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国家队”,应当且必须深刻认识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自觉履行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责任担当,准确把握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不断提升支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眼光与专业能力,依据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制定具体规划、政策和措施,统筹发挥保安全、强发展、促开放的战略性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将新发展格局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