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打造中科院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浏览次数:194 发布时间:2020-10-14 08:56:58


科技创新没有坦途,但中国必须也必将实现突破!

本文共10215字,约10分钟作者 | 高贵萍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承载了更大的期望和更多的责任。
中科院在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指引下,正在打造更具活力和效率的创新发展生态链,努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机融合。设立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以下简称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是中科院加强生态链中资本链建设、服务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科院科技投资方阵生机勃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指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育、智库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发挥了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中科院的科技投资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院、所、企业各层级、各节点涌现出了一批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机构,有效支撑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事业,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科院的科技投资产业发轫于1987年。当时,为改革财政拨款为主的扶持方式,进一步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科院与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设立了“中国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专门向中科院体系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贷款支持。虽然贷款是间接投资,但标志着投资成了推进技术向产品、产业演进的力量之一,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1993年,中国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重新注册为“中国科技促进经济投资公司”,投资方式由间接投资拓展到天使期、早期企业的股权投资。中科院的股权投资蓝图正式拉开了序幕。


2001年,中科院持股的联想集团(现联想控股)设立了联想投资(后更名为君联资本),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VC行业的头部机构,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接近450家。之后,联想控股体系还陆续孵化了弘毅资本、联想之星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联想体系投资机构群体的壮大,对中科院体系市场化投资产业的萌芽、发展和壮大发挥了积极的榜样和引领作用。


2008年,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国科技促进经济投资公司改制而来,以下简称国科投资)设立了第一支10亿元的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基金,标志着中科院直接持股企业也开始正式进军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自1987年设立以来,国科投资累计通过贷款、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了超过360家科技企业,是国内投资科技企业最多的机构之一。


其后,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控股)和东方科仪集团于2011年发起设立国科嘉和,主要投资早期阶段企业,至今已投资了超过100家企业;2017年国科控股设立中科院创投,发起并管理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的方式开展业务,至今已投资了10支子基金、18个直投项目,累计投资中科院体系项目56个;2018年,国科控股设立中科院资本,中科院资本于2019年发起设立并管理目标规模200亿元的联动创新母基金,希望通过母基金管理、产业基金直投和科技创新服务等方式搭建资源整合与配置平台,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与国科投资同样源自1987年设立的中国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也改制为中科院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科技投资领域的一名“老将新兵”。


不仅在直属企业层面,中科院系统多家产业化基础好、实力强的研究所、大学也积极尝试通过设立投资机构和发起基金的方式,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中科算源、上海微系统所的新微科技、沈阳自动化所的中科天盛、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中自投资、微电子所的中科微投资、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中科先进、西安光机所的中科创星、大连化物所的中科化物、上海药物所的上海药创、中国科技大学的中科大资产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国科大资产公司,等等。


中科院系统投资力量日益壮大,在国科控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建华看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科院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投资进行了超前布局,国科控股是国内最早从事基金业务的机构之一,国科投资也是国内存续时间最长的投资机构;二是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对中科院的认可,特别是最近几年,“硬科技”投资日益受到市场追捧,中科院系投资机构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三是坚持市场化原则,很好地解决了对管理团队的激励和约束问题,使得国科控股直接持股的投资机构、联想控股旗下的投资机构以及研究所持股的投资机构都取得良好发展。


国科控股董事长索继栓认为,中科院科技投资产业要体现“六个度”:


广度。虽然外界有声音认为中科院体系投资机构数量过多,但这是基于中科院自身特点和市场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是优势而非障碍。中科院现有100余家研究所,3所大学,2019年中科院专利授权量10853件。如此庞大、复杂且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体系,仅靠几家大型投资机构是不可能有效覆盖的。过去的成果转化长期缺乏资本支持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深度。国科控股不介入持股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但要求坚持科技主航道。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中科院体系各投资机构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投资方向,依托相关科技资源,在选定的科技领域中持续耕耘,做深做透。例如,中科院计算所下属中科算源聚焦芯片行业,已经孵化了寒武纪、中科晶上等多家独角兽;沈阳自动化所下属中科天盛长期关注智能装备领域,已经收获了新松机器人、芯源微两家上市公司;中国科技大学下属中科大资产公司重点投资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其持股的科大讯飞、国盾量子都成功上市并引领了行业发展。


速度。在此前相当长的时期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融资渠道都非常匮乏,缺乏抵押资产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缺乏历史业绩难以获得传统投资机构认可,缺乏长期关注和理解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本,很多有产品转化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因此在实验室里夭折。由于现有各层级、各节点的投资机构的存在,使资本与科技的距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很多处于研发、中试阶段的科研成果就有投资机构在关注和参与,既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也提升了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性。


力度。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科技创新更承载了国家和人民巨大的期待。中科院体系众多投资机构已经吸引了较为庞大的社会资本,为科技成果转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将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只有有了充足的、持续的资金支持,我国才有可能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突出重围。科研是把钱变成知识,创新是把知识变成钱,中科院体系投资机构在这一循环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高度。“中科院投资体系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重点关注‘燃眉之急’和‘心腹之患’等‘卡脖子’问题,运用资本的力量,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和国产化进程,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在社会投资人还没看到其价值,甚至市场还没有形成时,中科院体系投资机构就应该进行投资,并且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由于科技创新的高度专业化和更长的学习曲线、更高的失败率,可能也只有中科院体系投资机构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只有站到了足够的高度,才能挖掘真正有广阔前景的技术方向和产业前景,并最终获取优异的回报。必须承认,可能相当多的技术创新最后是不能带来实际经济价值,虽然它们也能在过程中为科技创新事业的整体进步做出贡献。


开放度。即便自身设立有众多投资机构,但中科院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直积极向社会开放成果、项目和资金。国科控股就是国内最早从事市场化母基金业务的机构,通过向国内众多一线机构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科院体系项目投资,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国科控股投资了20个GP管理的近40只基金,已投基金辐射资金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投资企业超过1200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科控股前述基金投资大部分投向了非中科院体系的院外优秀机构,如红杉、IDG、启明等,并非都是中科院体系的投资机构。

 

科技创新,报国为民,始终是中科院的光荣使命


“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建院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科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国科学院都在积极践行‘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念,致力于科技创新并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使命。”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说。


中科院于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后,立即开展急民生之所急的科研成果开发和应用工作:联合攻关,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填补了朝鲜战争前线部队的医药紧缺;推广科学治蝗方法,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蝗灾历史;后来又集结20多个研究所、数百名科研人员,投入到改造黄淮平原中低产田、新建大粮仓的“黄淮海战役”中。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世界级重大科学工程,中科院都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实现了一大批关键技术突破。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位科技专家颁发功勋奖章,其中21位是中科院院士,17位曾在中科院工作。


不仅在科学研究持续产出成果、出人才,中科院还是我国科技产业化、科技创业的探索者和推动者。


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科研人员陈春先创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被公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雏形。“服务部”的设立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较大争议,但得到了时任中央和中科院领导的肯定,“陈春先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此举大大推进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后来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中关村园区的成立。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柳传志与10名职工,用20万元创办了计算所公司,后发展成为改变全球计算机市场格局的联想集团。80年代,中科院人员创办的“两海两通”(信通、四通、科海、京海)标志着高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崛起,中关村也发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第一基地,并掀起了我国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第一波热潮。


1987年,中科院与国家经委联合设立了中国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累计通过贷款和股权投资方式扶持了280个中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其中诞生了联想、中科三环、成都地奥等多家优秀代表性科技企业。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科控股设立,成为首家中央级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科控股代表中科院统一负责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以直接股权投资和基金投资的结合,更系统、更专业地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经过18年发展,国科控股较好完成了“助力科技创新、实现资本增值”的战略目标,是中央级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的先行者和标兵。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新时期中科院成果转化再上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2014年,中科院启动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简称STS计划),改革现有研发模式与机制,实现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建立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网络。2015年,国科控股发布《“联动创新”纲要》,借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科技保险、科技银行,以及直接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打通一条从科研院所的IP(智本,即知识海洋)到IPO(资本,即资本海洋)的“运河体系”。


中科院在2016年启动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即“弘光专项”。寒武纪的“深度学习处理器”、云从科技的“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中科航星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极端精细制造装备”、国科离子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上海药物所的“抗Alzheimer症新药GV-971”、中科星图的“多源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9年,中科院根据国家“卡脖子”问题的紧迫需求,启动了新一批先导专项,组织全院力量着力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和需要长远布局的心腹之患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