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判

浏览次数:185 发布时间:2020-07-21 08:01:55

引言: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15个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发挥好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激发新的消费市场、就业形态和投资需求,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赛迪智库信软所数字化转型研究团队围绕15个新业态新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基本进展、发展趋势和发展痛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PPT)(点击蓝字,阅读PPT全文)、各方向专题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本文为该研究系列的总体篇。


新业态新模式是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牵引,以数据要素价值转化为核心,以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为方向,经产业要素重构融合而形成的商业新形态、业务新环节、产业新组织、价值新链条,是关系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因子,具有强大的成长潜力。受新冠疫情“黑天鹅”效应倒逼,数字技术与各行业融合“渐入佳境”,以在线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迭代、加速成熟,“无接触”、“宅生活”、“云消费”成为数字生存新常态,正适应、引领、创造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需求,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通过制度集成式创新,将进一步激活消费和就业市场,更好地释放数字化在经济各领域的创新效能,促进经济快速恢复、加速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时代特征
(一)发展机理
1. 技术驱动:数字技术赋能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以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新业态新模式迭代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促进数据融通、资源流动和价值共享,实现配置优化、效率提升和社会协同。云计算实现网络数据的便捷访问和计算资源的按需共享,提高了部门间的协同能力,降低了数字资源管理的技术门槛。大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促进数据资源向有价值信息的转化,已在优化生产、降低能耗、精准营销等方面开展大量应用服务。边缘计算使数据实现本地化处理,减少云端传输里程,实现更快速的数据处理分析,提高应用服务效率。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交互学习的能力,在智能制造、药物研发、无人驾驶等领域融合衍生出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数字孪生促进物理生产与数字制造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帮助制造系统实现敏捷分析、全局优化和智能决策。
2. 疫情倒逼:新冠疫情防控触发数字化生存机制
疫情期间,全民居家带来的生存压力空前,倒逼人们借助数字技术将各类社会关系迁移到线上的数字空间,促进数字化生存发展,加速全社会数字化进程。生活方面,电商平台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的充足供给,直播带货、微经济拓展了“宅生活”的购物渠道,无接触配送极大改善了疫情期间外出受限带来的诸多不便。工作学习方面,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等平台为人们在线上搭建了新的交互场景。休闲娱乐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节目和原创内容开辟了在线播放专区,网剧、网络电影、网综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文娱大餐。信息传播方面,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内容分发等数字媒体已替代传统纸媒,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社交方面,过去单一的基于日常生活的熟人社交转变为基于微博、微信、Twitter等软件的网络社交,进而衍生出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等新型社群。社区管理方面,无人机巡逻喊话、视频通话、智能安防等方式快速推广,有效保障了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需求升级:消费者主权意识升级激发长尾效应
消费者的需求升级,既不再满足于标准化商品,希望在商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注入独有观念和个性,又更加重视产品及配套服务的双重品质。一方面,买卖双方信息更加均衡。借助电商平台、第三方测评等渠道,消费者掌握了透明可靠的商品信息,商家通过掌握消费者的画像信息,提供更为精细化的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场景化、新颖化的长尾需求。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需求受收入、消费理念等影响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高收入人群追求时间、体验、品牌优先,更加关注全生命周期体验和实时消费场景等内容;下沉市场中真正的“大众需求”则更倾向于追求实用,体现出消费升级道路上的理性回归。
4. 本质追求:价值追求引领企业变革创新
在经济规律性减弱的态势下,企业主动寻求数字化手段来突破发展困境,依靠数据、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来挖掘新模式、新价值、新商机。WEF《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供应链的影响》指出,数字化转型使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中,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快速实现复工复产,并围绕疫情带来的新需求快速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实现“危中转机”。比如,一些装备企业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对市场需求、产能、供应链配套等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实现设备、物资和物流的高效匹配对接,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对于可能停产断供的关键环节提前部署、柔性转产、共享产能,保障了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重点物资供给。经“新冠”一役,越来越多的企业直观、深切地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开始更加深入地谋划与发展基础适配的转型路径、方法和模式。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家不断思考的命题,也是推动社会创新、企业变革的不竭动力。
(二)主要特征
1. 从发展理念看,绿色共享主线贯穿
数据驱动的新型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对于汽车、住房等产业链条环节多、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产业,信息传导滞后可能导致产业链上游的产能过剩。新业态新模式则具有数字化程度高、生产周期短、消费门槛低的特点,不会出现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增,甚至还可能随着产值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这将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压力,也不容易导致供给过剩。此外,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也同时实现了清洁生产。如,共享生产、共享出行等平台将社会闲余资源以集约共享的方式统一调配,提高了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在线办公等应用的普及,极大地减少了城市交通出行流量,形成绿色可持续的数字生活新模式。通过分析用电大数据改良产品设计,实现源头上的能耗降低;通过柔性生产、个性定制等生产环节重塑,实现投入产出的精准控制,避免供给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
2. 从要素投入看,数据驱动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全面普及、计算无处不在、要素广泛连接,源源不断的数据得以产生,数据要素打破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有限性的供给束缚,已成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数据可复制性强、迭代速度快、复用价值高、无限供给的特点,决定了数据规模愈大、维度愈多,数据的边际价值就愈高。数据融入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开发中,推动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跨越式创新;数据融入电子商务、金融等业务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挖掘进行用户画像,衍生出精准营销、广告推送、信用借贷、个人健康管理等新消费服务;数据融入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的社会治理中,推动形成了数据驱动决策的数字治理新模式,普惠社会大众。数据流带动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将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3. 从参与主体看,跨界融合主体多样
在经济发展方面,跨界融合是业态创新最直接的路径,企业间跨界协作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引入新的经营理念、技术、方法手段,运用现代化工具激活和优化配置资源,进而创新商业模式,重塑价值链。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府侧重于多主体协调和制度保障,平台企业、社会组织因掌握大量行业数据且兼具市场的灵活性,可以在政府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领域对政府治理手段形成有效补充。此次疫情防控中,平台企业快速上线疫情地图、健康码等产品,借助自身运营物流渠道协调各类资源,在支援前线、后勤保障、服务民生、资源赋能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在民生保障方面,微经济、短视频等通过赋能大众,创造出千千万万个灵活就业岗位,以“大众广泛参与、碎片资源共享、生产消费一体化”为核心价值的新个体经济得以快速普及。如,金融理财、育儿教育、医疗健康、艺术设计、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新个体户”、副业创新人员大量涌现,来自最广大个体主体的供给能力、创造能力被唤醒,凭借个人主体对个性化和高端化的长尾需求的深度挖掘,现有的产品与服务得到不断丰富和细化。
4. 从价值实现看,价值溢出效应突显
新业态新模式借助平台和网络快速实现了技术更新、模式扩散与价值增值,带动上下游行业共同发展,实现价值产出高持续性的循环倍增。在就业方面,电子商务、网约车、外卖、快递、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增加了大批就业岗位。以电子商务为例,据麦肯锡测算,每100元网络零售,其中39元为新增的消费支出。电子商务产业的衍生效应直接带动了广告、营销分销、支付、仓储、物流、快递等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其中,快递行业连续5年实现超过27%增长,50%以上的收入来自电子商务。越来越多的人依托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创客平台等渠道分享知识、兼职创业,其结果是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新场景的不断涌现,产生广泛的溢出效应。
(三)表现形式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新业态新模式分为四大类15个小类(如表1所示)。其中,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等侧重激活消费新市场;产业平台化、数字化转型、“虚拟”产业集群、无人经济等为壮大实体经济带来新动能;自主就业、微经济、多点执业等侧重开辟消费就业新空间;共享生活、共享生产、共享生产资料、数据要素流通等侧重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 



新业态新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类 小类 内涵 特征 案例
激活消费新市场 在线教育 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教育方式 授课地域灵活、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资源共享、互动智能体验;技术驱动升级、市场竞争激烈。 K12在线一对一;直播教育方式;网易公开课
互联网医疗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健康管理、寻医问诊、病情跟踪等医疗项目。 优化资源配置、医疗技术共享;促进医患沟通、提高诊治效果;在线平台便捷、医疗设备智能。 网上挂号、电子处方;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平台。
线上办公 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远程、异地、移动办公的模式。 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收益;业务平台共享、及时反馈沟通;办公环境自由、提高办公效率;缓解早晚高峰、减轻环境压力。 钉钉、腾讯会议实现远程云会议;飞书、石墨等App实现业务协作处理
数字化治理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速社会治理和资源调配的反馈效率。 协同治理价值、多元主体治理;数据融通加速、政企合作增多;定制智慧城市、政务数据闭环。 健康码协助疫情期间人员流通;杭州利用城市大脑亲情在线数字平台提供算力,维护城市运行管理,加速疫情数据协同。
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 产业平台化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整合数据、算法、算力,居中撮合、链接多个群体,提供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服务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以及交流展示等数字交易服务和技术创新服务。 产业规模潜力大、行业运用范围广;平台发展服务化 根据用途产生技术赋能(阿里云、华为云等)、物流配送(顺丰、饿了么)、交易结算(淘宝、京东)等多样化平台,增强构建开放价值网络。
无人经济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基建”优化传统劳动力,打造社会生产总过程的“无人”模式。 从零售业、服务业普及到生产制造业;市场需求旺盛、辐射作用强,区域布局迅速下沉三、四线城市;参与主体壮大、应用领域众多。 小麦铺、宾果盒子的无人超市;疫情期间的机器人消毒;西门子、上海通用的无人工厂;菜鸟驿站无人仓储。
“虚拟”产业集群 通过虚拟化和网络化平台,促进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有机结合,推动跨区域、具有产业链和价值链 跨区域、跨产业集群,具有信息共享、企业分散、开放灵活的特性。 猪八戒、淘工厂等实现供需的匹配与对接,实现创新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跨越。
数字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与规模化数据管理构建完备的数字化组织架构,协助传统企业更好地融入数字经济背景。 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强化平台;平台赋能、企业上云引导趋势;数据资源、平台整合推动升级。 海尔U+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实现用户与生态资源的有效联动。
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自主就业 基于平台型企业衍生的“平台+个人”的自我就业方式。 以互联网营销(电商、直播)和现代物流出行(即时物流、网约出行)应用为主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构建新实体经济生态圈。
微经济 以微商、微博、微视频、微应用为代表的“微经济”,通过社交、自媒体平台等分享知识、兼职创业的模式。 企业组织扁平化、自组织、创客化;大众参与度高、碎片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消费一体化。 以抖音、快手为主的微视频平台不仅将信息资源第一时间共享,同时激发平台价值创造潜力。
多点就业 由疫情引发的共享员工的新型用工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降本增效、降低用工风险。 灵活用工市场仍处发展初级阶段,行业两大核心特点表现为渗透率极低和市场份额高度分散。 疫情期间大量劳动力资源通过“员工共享”方式转入生鲜配送、拣货等工作。
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 共享生活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对接供需双方在生活服务领域的潜在需求。 逐渐养成和固化线上消费、生活产业链进一步优化提升、共享市场领域扩大。 宅经济带动配套新业态、生活服务电商发展迅速。
共享生产 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能力需求方实现对接与共享的新型生产模式。 共享平台为生产动力共享提供基础、行业领域广泛拓宽、共享模式多样化。 沈阳机床i5智能机床、海尔海创汇优化供需结构、激发创新活力。
共享生产资料 通过促进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实现生产资料低成本无限制的共享,实现倍增效应。 由出租自我闲置逐渐转向租赁专业化新趋势;以共享“设备+服务”为主导、共享内容多样化;数据要素共享成为新引擎,综合提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产出效率,加速数字化转型。 摩拜的共享单车、胶州李哥庄“共享工厂”、疫情期间北京市产业链共享云平台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创造更大价值。
数据要素流通 运用数字手段,通过打破内部壁垒、消除外部数据孤岛,实现提高数据供给能力、扩大数据资源利用价值的目的。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硬件支撑、重点领域信息开放加强数据资源积累;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特征维护数据安全共享,数据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流通、共享中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