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技术上被“卡脖子”其根源是我们的科研以跟踪模仿为主

浏览次数:293 发布时间:2020-06-19 09:34:59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的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经费投入少,高水平研究人员奇缺,整体上是科研起点低。在这样的情况下,1983年美国率先推出战略防御计划,紧随其后,法国及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等高科技发展计划相继出台,引起我国科学家对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向国家领导人上书“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并得到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在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投入100亿元专款,即便是在34年后的今天也算是巨款。跟踪模仿和重复的科技发展策略在盟国之间也许问题不大,但在非友好国家就会产生很大问题,跟踪会有跟丢的时候,也许会有设陷阱的把戏,限制或制裁随时都会发生。
当年的跟踪模仿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为了缩小差距。国家发展到今天,科研基础条件大大改善,经费投入增加,科研人员队伍庞大,是时候彻底改变科研跟踪模仿的老路,减少科研重复,真正发展原创性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确保今后的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首先,从科研与知识的关系看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是指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物质规律,为发明新的技术提供理论前提;应用研究是指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理论应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新理论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开发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把科学理论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发现是解释世界,科技发明是改造世界。科学的重大发现将显著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技术的重大发明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科研的模仿重复不但没有意义,甚至劳民伤财,亦步亦趋只能使得我们永远处于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境地,这对于走向科技强国征途的我们国家来说有害无益。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会增加新的知识内容,再把新的知识内容用于教育、传播和新的应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科研是不断丰富更新知识的源头,而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又反过来促进了科研不断自我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科研都在模仿重复,知识更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发展也就会停滞不前。

其次,从科学认知与传统文化的度来看

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局限性,科学也不例外,所以人类不能对科学期望太高。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并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科学本质上是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目前仍无规律可循,往往是极少数科学家的一闪念或者说是顿悟,多数科学家仅仅是个职业而已。因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已有的科学基础理论上研究开发技术才能真正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也绝不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实现了所谓的领先指标,发表了论文,要踏踏实实地保证技术指标的稳定和可规模化生产,并不断提高质量,提高层次。人类社会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皆源自人类自身的行为和欲望。雾霾、流行病、药物滥用、环境污染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同样也必须由人类综合各方力量来解决,仅仅靠科学是难以解决的。科学可以为社会构建者、运行者、评论者、道德观察者提供许多工具,但科学不会,也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不要把所有事物都往科学上靠,例如,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疫情防控期间更成为了焦点,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中医和西医各自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发展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医学的科学性在于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验证,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但西方医学把有情感有意识的人当成无情感意识的物质去研究,并用其结果去治病,从方法论上是存在问题的。人类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要多方面综合研究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形成系统思维方式,这恰恰是中医的优势。中医将人看做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和反复试验提炼,预防疾病和养生。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没有意义,取决于你对科学的定义,但中医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只是顺着西医的路子跑,等于自毁长城,放弃了数千年留存下来的医学文化,最好的办法还是并行不悖,互相补益。

最后,从具体实践中看

屡屡遭受“卡脖子”是原始创新不够,大量科研经费花在重复别人的研究上。美国搞了引力波我们也要搞引力波,美国搞了互联网,我们也要搞特色互联网,别人搞芯片我们也要搞芯片研究等等,跟踪和重复的研究永远都不会领先。美国探索太空我们为什么不花大力气去开发海洋?美国人开发页岩气,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花大力气去开发可燃冰等;别人研究了太阳能发电并用其生热,我们为什么不研究将太阳光直接存储成光、存储成热?攀比与竞争,合作分工,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以互联网技术研究和创新的为例,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其关键创新就在于分组交换的传输模式和TCP/IP协议下形成的“窄腰”结构,如果我们还是沿着美国或者以美国为主导的科研路线走下去,那么无非仍然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中打转转。甚至还有人提议我们打造了相同范式下的“中国互联网”,那只不过是铁道宽轨和窄轨的区别,或者是用220伏与110伏电压而已,还增加了互联互通的门槛和难度,典型的“不帮忙反添乱”。但埃隆·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则颠覆了这种模式。近日,马斯克的“星链”计划第七批60颗卫星发射成功,该计划下已经有420颗卫星运行于近地轨道,他所构建的卫星互联网也即将公测。马斯克的野心很大,想要用卫星互联网补充物理光纤,给全球物理光纤无法触达的地区提供高速、稳定又便宜的网络连接。虽然星链计划所构建的卫星互联网成败依然未知,但震撼我们的恰恰是这种颠覆式创新所带来的更多可能。当然,在涉及到国家安全领域,具有政治价值和政治意义,国防技术等,比学赶超的科学研究是必要的。要攻克国外对我国的高技术封锁,比如建国初期研发的核武器;别人有GPS、有“伽利略”,我们一定要有“北斗”,因为军事需要,政治需要,以防敌对双方互相制裁。从整体来讲,科研是不能重复模仿的,而现在我们恰恰有很多项目是在重复、在模仿,甚至很多人已经陷入了思维怪圈: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只要紧紧的盯着国外,有最新的科研技术“拿来”就好。必须要明白,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跟踪模仿式的科研,只是在我们科技非常落后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它不能支撑中国走上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科研“跟风”的恶劣风气下,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种科研生命的浪费。我们需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但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跳出原有的框架,努力在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提醒我们国家在具体的科研立项当中要拒绝“跟风”,不应盲目追逐国际上的科研热点。比如其他国家升级粒子加速器,我们也要建粒子加速器;其他国家探测到了引力波有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也要投入搞引力波探测……几十亿甚至数百亿的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能仅根据国外的编译文章写个建议方案那么简单,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一定要切合我们国家的需求和实际,组织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论证,而不是某个领域的几个专家小团体进行所谓的论证。(责任编辑王世新,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