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如果失去华为,中国会怎样?

浏览次数:249 发布时间:2020-05-26 09:08:01

作者:肖磊

来源: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关于美国以倾国之力来猎杀华为这件事,我看到很多的讨论和分析,但总体来说偏悲观,大部分知识阶层认为中国跟美国在芯片领域的差距太大,美国这种近乎无耻的“无限追溯”,基本上就是“杀不死华为誓不罢休”的节奏,而同时认为中国可用的反制措施有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强大超乎想象,不要再吹中国厉害了等等。


当然,乐观派也有很多,把美国对华为的猎杀,看成是一种倒逼的激励机制,一时间也激发了诸多科技工作者、消费者和创业者的情绪,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


但我要分析的角度,并不简单的是表明某种立场,因为华为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问题,美国已经将华为的问题,上升到了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这背后一定是有战略性考量的,中国一定要以同等的支持,来帮助华为脱困,这关系到能否保住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问题,也可以说关系到中国国运的问题(别着急反驳,听我慢慢说)


01


作为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我个人的消费观念是,谁率先占领我的视野和体验,我就会一直用谁家的东西,直到哪天被某种体验给恶心到了,才会去换掉。华为做手机其实算比较晚的,直到现在我个人依然没有买过华为的手机,也跟华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不存在对华为这家公司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的分析是基于整个全球发展历史和政治、经济,以及中美问题,而非一家公司或一个产业。


那华为到底代表着什么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中国顶级理工科学府清华大学(也是综合性大学),2019年主要就业去向,在大公司里面,华为排名第一,招聘了189人。



请注意,这个数字接近于第二名至第四名的总和,那第二名至第四名都是什么企业或组织呢,分别是大名鼎鼎的腾讯、阿里巴巴、国家电网、中国建筑集团。而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清华大学的招聘人数加起来,也只有华为招聘人数的一半。


如果你再去看看2018年给华为输送人才的大学,你就会发现,全中国最牛的23所理工科类大学,也可以说未来最顶级的中国理工科人才,仅2018年,就有4621名被华为收入麾下。



华为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家企业,而是中国人才、科技,以及教育等等综合实力的一个承载、发挥和蓄能池,一旦华为在国际市场失败,意味着中国企业吸引国内顶尖理工科人才的能力将损失惨重,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出台那么多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行政政策,其实远远比上建立一家像华为一样的科技公司有效。当然,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只是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华为倒了,还有其他企业呢,请注意,这些科技类人才,不是简单的选择华为的高薪,很多是基于华为的国际化市场和研发体系需求,这种需求给一个人的眼界和发展空间提供了不一样的机会。


腾讯和阿里巴巴,以及国家电网等等,是无法替代华为的软硬件多领域需求和国际化的。腾讯海外收入占比还不到10%,阿里巴巴海外收入占比也就20%左右,而华为海外收入占比一度接近70%,这几年国内市场起来后国内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国际收入占比依然超过40%。更重要的是,腾讯和阿里加起来的收入,还没有华为高,大部分需求也是服务型人才(最近两年才开始投研发)。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想走向国际化的科技类顶级人才,中国企业里面,华为可以说是最综合的一个选择,也是承载能力最大的理工科人才池子。而华为一旦失去吸纳这部分人才的能力,那么这些人才至少会有很大一部分,将加盟美国,以及更多其他国家的企业。


同样的,美国不只是在封杀华为,还在启动对中国理工科输美留学生的限制。因此,美国所实施的,是对中国科技人才从教育、需求、留存到承载体系的全面遏制和封杀。


大家应该还记得中兴通讯吧,被美国打压之后(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立即重启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中兴通讯将被禁止以任何形式从美国进口商品),结果就是,2018年第二季度遭遇了58%的损失,当时中兴通讯的工厂已经停产,随后的第三季度下降了14%,第四季度下降了17%。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兴吸引科技人才的能力以及对科研的投入立马遭到削减,这种损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还是国家层面,是一种战略性损失。


如果中兴事件不足以引起重视,此时美国对华为的猎杀,必须要重视了,如果这还不足以引起各个方面的及时应对,那中国失去的就不是一个华为,而是整个建立起来的高科技人才市场化产业链条的崩溃(我并非危言耸听),以及难以挽回的中国企业国际声誉损失,因为这意味着华为无法给全球170多个国家提供稳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保障,你让人家怎么看中国企业?


对于封杀华为,更大的战略威胁是什么呢,当然是遏制和降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化,永远把中国锁死在中低端加工领域,无法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利润,从而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彻底清除中国对美国各类霸权的战略挑战。


02


很多人可能又要问了,一个华为的问题,能上升到国运和“中等收入陷阱”等层面?那好,我们先来看看关于人均GDP1万美元的问题(中等收入阶段)。


全球来看,目前人均GDP比中国高的只有约11亿人,而全球人口的数量是76亿。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的加入,让全世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增加了130%。


其实全球人均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有很多,总计超过70个,很多国家人均GDP非常高,但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少,比如卢森堡(人口60万)、冰岛(人口35万)、卡塔尔(人口264万)等,对于中国来说,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并没有参考价值。


而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里面,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只有8个,这里面,除了俄罗斯和韩国,其他都是G7成员,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里面,人均GDP超过中国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另外两个墨西哥和巴西跟中国差不多,但去年已经被中国超越。另外,在接近1亿人口的国家里面,土耳其的GDP略低于中国。


请注意,这会我就要说到关键点了,大家仔细去看,除了韩国之外,其他比中国人均GDP高的人口大国,基本都是百年强国,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欺负我们了,即八国联军(除了已经消失的奥匈帝国)。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百多年来,除了韩国,整个地球上其他所有想挑战这几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大型新兴经济体,都失败了。这难道是偶然?难道真的是制度问题?难道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那我们就要问了,中国能成功吗?为什么唯独韩国成功了呢?


其实在大型新兴经济体里面,有至少三个国家努力尝试赶上众“列强”,他们分别是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但经过多轮博弈,这三个国家基本上都被“掐死”在摇篮里了,因为他们都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被锁死在人均GDP1万美元左右这个区间里了。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分别来看一个指标,比如巴西,拥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但其中两家是石油/天然气公司,一家是肉类加工出口企业,一家是矿业巨头,另外四家都是银行。再比如墨西哥,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4家,一家是石油企业,一家是电信公司,一家是饮料食品企业,一家是风电设备公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巴西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实际上都是资源行业和银行业,这些都是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垄断行业,还有一家肉类加工出口企业,也主要是因为农业养殖自然条件较好。而墨西哥,作为紧挨着美国的国家,为美国做了那么多年代工的国家,在全球500强企业里面,竟然只有一家算得上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就是那家风电设备公司,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相比来说,土耳其的产业相对来说更丰富一些,比如Beko及Vestel都是欧洲知名的家用电子产品与电器制造商,土耳其的建筑承包行业也相当发达,目前也是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对手之一,另外船舶制造业也很有竞争力,军工方面有F16生产线等。但土耳其的问题在于,产业规模不够,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一家Beko的母公司考奇集团(KOC)。


那我们再来看看韩国,是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把5000万人口带向发达经济体的。请看下图。



大家估计一下子就能看明白,韩国有16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在这些企业里面,我没找到一家纯粹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也没有一家是纯粹的银行,而大部分是科技企业,以及重工业、汽车等制造业,还有三星等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靠真正的拼杀闯出来的(背后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中国想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做“八国联军”的垫脚石,被踩死在巴西、墨西哥,或者土耳其这个水平上,那就必须要有真正的,拼杀出来的科技类世界500强企业。


03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从去年的数据看,中国(含港台)有129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的121家,位列全球第一。


但请注意,如果去掉港台企业及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房地产企业后,就只剩下47家,而在这47家里面,如果除去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军工相关企业,真正的靠自身技术和营销等方式打拼出来的市场化企业,只有华为、正威国际、阿里巴巴、联想、吉利、腾讯、魏桥集团、雪松控股、美的、苏宁、青山控股、格力、海尔、小米等14家企业,比韩国少两家。


然后大家再仔细看看,这14家里面排在第一的是谁,是华为,而且这里面有最多技术的是谁,也是华为。你可能会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有很多技术,而且是平台级企业,问题是我已经说过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国际业务占比远远低于华为,其实也可以看作仅仅是一家内地公司。


不信你去看,天猫和微信,再加上京东、苏宁,可能都挑战不了亚马逊和WhatsAPP等的地位,因为除了最近一阵子兴起的抖音海外版(Tik Tok),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各类软件,在欧洲等市场,从未进入过下载量的前十,何谈国际影响力?也就是说,如果用国际化来衡量的话,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被美国横扫十次都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