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300 发布时间:2020-05-25 08:44:54
中美科技脱钩国际环境下科创板的定位与改革
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和对抗,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已一己之力发动起来的。而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进入技术进步加速时代,出现了资本过剩和就业不足的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近三十年的全球化,发达资本携带技术和就业岗位流向“价值洼地”,给资本输入国带来了就业和“技术溢出效应”,给本国带来了制造业的萎缩和高居不下的失业率,加剧了全球化受益国和“受损国”之间的矛盾。
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就是这个大背景下的就业争夺战与科技战。科技战更包含强烈的政治意图。美国的目标很明确,一是通过产业回归创造就业,通过供应链转移削弱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二是通过高科技封锁,阻断世界创新资源向中国的流入。
此次疫情和中美之间的对抗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要集中力量解决就业和创新两大问题。可以说所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该围绕这两个目标服务。
中美科技战,最终体现在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的竞争上。因此,科创板的改革是关键。
关于中美科技脱钩的趋势,很多人都有误判。这些误判与对中美贸易战的误判一样,就是不了解中美之间在40年蜜月之后,无论是经济问题(全球化“不公”),还是大国地位争夺(“修昔底德陷阱”),以及贸易平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不是问题的核心。有人把中国当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崛起的日本,认为美国也会像容不下日本一样要搞类似的广场协议,打垮中国。这是对广场协议背景的无知和对美国已对中国产生敌意的无感。
美国在与中国贸易战时,与各国都展开了要求贸易对等的谈判。本来中国想等待更多的利益同盟一同抗衡美国的贸易战,结果各国纷纷与美国签订了对等贸易协定。我们眼见美国正在踢开WTO另起炉灶,建立起局部全球化的“三零”或“准三零”自由贸易体系。刚刚WTO秘书长提前宣布辞职,就是“老群解散,新群重建”的征兆。
比贸易战更有甚的是科技战。中美贸易之间不会全面脱钩,美国的农产品还需要中国市场。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也是世界供应链中不易被取代的部分,跨国企业和各国市场少不了中国的工业品和消费品。但是,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一定会带领西方对中国实施“隔离措施”。这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去中国化”。
针对中国的科技封锁,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直就有行动一致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定”,这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武器、技术与战略物资禁运的一致行动机制。这个机制随着中美贸易战和中美科技脱钩,会在原来禁运的基础上,很容易上升为在协定成员国的深度科技合作与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格局。这就相当于建立了科技领域的“北约”。
美国对中国的科技筑墙趋势,会自发加强其与盟国之间的技术贸易、研发合作,以及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分工协作。由此形成“全球发达国家科技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会在高科技,尤其是国家间科技竞争领域对中国实施封锁,会严重影响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进步的同步。
美西方科技共同体对世界的影响:
(1)美国、日本和以色列,以及欧盟通过它们的自由贸易体系、研发资源共享、外包、联合创新体系,以及技术互相交叉许可机制和高端产业分工配套体系,构建出全球范围的科技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其实早已存在,未来会加强),科技共同体会加速这些国家的技术进步。
(2)科技共同体会拉开科技竞争国之间彼此的差距。
(3)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些具有独立性的大国也将面临进入自主创新或部分融入共同体的选择(印度有可能融入美日欧体系)。
(4)科技进步将与不在科技共同体中的小国无缘(比如越南、墨西哥等国可以分享创新价值链的边缘利益,伊朗和朝鲜将被孤立和远离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
(5)技术进步加速时代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也会根据国家的科技竞争实力重新划分。贸易冲突会让不掌握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国家,受制于掌握该领域“关隘技术”的国家(日韩贸易冲突已露端弥)。
日韩两国去年发生贸易冲突,日本经产省宣布,对日本向韩国出口的三类产品(氟化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实施出口许可管理。这三类产品是生产半导体的必须材料,而半导体是韩国第一大产业。如果日本断供,韩国芯片产业将停产。此举给韩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日韩贸易冲突对中国的警示
一个国家既无法全部脱离世界贸易体系,也无法在所有细分领域做到自主可控,国际分工秩序下的产业供应链既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动力链,也是对这个体系的依赖链。因此,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供应链中,国与国之间只能通过规则来解决贸易争端,而不能把民族主义、宗教、政治、领土或其他冲突引入到贸易争端中。对于小国来讲,积极融入科技共同体是搭便车和分享技术进步红利的聪明之举,因意识形态和宗教等等问题让自己孤立于这个共同体,会让自己的国家在技术进步加速时代成为失去未来发展机遇的科技沙漠。这方面越南和朝鲜、伊朗就是鲜明的对比。
日韩贸易冲突,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我国的科技进步要瞄准两个目标:一是进口替代;二是出口竞争力。进口替代是在被禁止进口领域的替代产品的研发,以及用更高的性价比来代替现有进口产品的技术。出口竞争力就是培育在细分领域和超细分领域的领先技术,以及在国际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根据2019年的GII(全球创新指数),瑞士是全世界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其次是瑞典、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荷兰和联合王国(英国)。丹麦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型的国家之一,排在第7位。中国排名上升至14位。
为什么专利数量世界第一、互联网用量世界第一、大学学历人才数量世界第一、论文数量和科技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却没有成为创新大国?创新能力尤其原创能力与世界科技强国(很多也是人口小国)的差距还有不小的差距?
除了创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外,作为资本大国(储蓄大国),最具优势的资本,并没有发挥创新驱动的动力作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资本大量涌入到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等领域,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局面。
中国的资本去向从全球500强排名前列的中国企业看得很清楚:
央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排名在前的央企是掌握和垄断资源的“两桶油”,以及基础建设和金融企业。
民企:
华为
太平洋建设
中国恒大
正威国际
碧桂园
排名在前的民企除了华为,都是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公司。
通过近二十年资本的去向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特征:
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房价上涨。
通过近二十年优质股票的股价表现也可以看出中国资本的投资逻辑:
贵州茅台:高消费。刚刚达到历史最高股价1901元/股,并在低迷的市场中,继续保持其特立独行的上升趋势。
格力电器:白色家电。2020年最高股价804元/股
万科A:房地产。2018年最高股价623元/股
我们不仅看不到一个类似谷歌的超级科技帝国。即便今年美股大跌,波音公司的市值不及茅台的三分之一时,我们也不会感到自豪。因为通过像茅台这样被追捧的高市值上市公司,我们不仅看不到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提升和科技竞争力有多大的贡献,也对中国资本的投资逻辑感到担忧。
除了茅台,近两年最受资本追捧的企业就是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抖音)和拼多多。
再看看美国资本的投资逻辑:
如上图,近五年,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的股价上涨。最低的是Facebook,最高的是Netflix和Amazon,涨幅分别高达631%和533%。
从此次疫情美股大跌,但到4月20日,脸书、亚马逊、苹果、微软和谷歌的止跌回升的涨幅,已经超过大跌前的历史最高点10%,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减去这5家企业的剩余495家的涨幅为﹣13%。如下图:
特别是特斯拉,其每股收益-0.84美元,严重亏损,但现在涨幅已经接近今年大跌前的历史高点。
不同的投资逻辑体现了不同的资本价值观。纵使茅台的市值是波音的3倍,这市值也和GDP一样,不代表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
资本的价值观,决定了经济的质量和内涵。面对中美大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的经济转型急需资本的转型。而这个转型,国家要从资本市场和政府引导基金开始着手。
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些年在科技投入上,尤其卡脖子领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巨量的资金,但是在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上的差距仍然巨大。原因就是中国缺少科技进步的“内在生长模式”,总是脱离不了“跟随、模仿和赶超”的路径依赖。这种忽视积累和自然生长的“弯道超车”模式,让中国的资本和创业者,都充满了急躁、投机和一蹴而就的暴富心态。
在应用研发领域,尽管国家以财政投入的方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应用研发领域,但是投入产出效果并不佳。很多“成果”并无市场价值。原因就是科技投入没有资本意志,缺少市场导向。大量课题完成后,论文束之高阁。低效的科技投入+低质量的论文和专利+低水平的创业公司注册数量,构成了高GII指标,这个指标如同GDP一样,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应该说,科创板在国家间科技竞争战略中,承担了为科技创新资本赋能的角色。但是科创板目前的定位并不清晰,它既像带着科创帽子的新三板,又像实施注册制的创业板。这样定位最致命的风险是,一旦创业板开始注册制,科创板就会受到巨大冲击。一旦新三板降低门槛,提高流动性,也会对科创板产生威胁。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创板的出现并没有加速资本市场的改革,反而成为制约创业板和中小板实施注册制改革的障碍。
在中美之间科技战的大背景下,科创板如何能够发挥国家的创新驱动引擎的作用,我们的建议就是,要把科创板定位为“技术资本市场”。
什么是技术资本?
我们把国家在应用科技领域基础研发的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品化阶段的投资,都称之为“技术资本”。
在科技成果的应用研发与产品化阶段,一直存在一个市场资本动力缺失的地带,这个地带,不仅风险投资望而止步,国家的引导基金因为错误的业绩考核导向,也不愿意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市场资本进入。
如图所示,一旦度过技术资本孵化阶段,进入到成长期,资本会蜂拥而至。应该说真正的价值洼地或者投资蓝海领域是技术资本孵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属于两高一低:高风险、高收益和低估值。一旦科创企业的财务业绩能够显示其价值时,其市值也会高得没有吸引力了。
中国因科技创新驱动缺少资本动力,使得创新驱动战略成效不显著。因此需要两方面的改革:
上一页:中国电子:重构与崛起
下一页:昨夜今晨全球大公司动态
上一页:中国电子:重构与崛起
下一页:昨夜今晨全球大公司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