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兴产业的危中之机

浏览次数:235 发布时间:2020-04-03 07:26:51

抗击疫情过程中让我们看到新兴产业的成长潜力。网络购物、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线上教育……不少新兴产业挖掘出新空间、站上了新台阶,未来有望实现常态化增长。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增长点,也将带动不少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近日全国各地加大力度推进复工复产,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破“疫”复苏,不少地方复工率超过九成。新兴产业不仅是复工复产的“领头雁”,也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新抓手。在各地重大基建项目提速推进的同时,新兴产业迎来“重仓”布局。


新兴产业率先破“疫”


2月24日,工信部印发了《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复工复产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优先支持汽车、电子、船舶、航空、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继续支持智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产业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重点支持5G、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食品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电子材料等配套产业的支撑能力。

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新兴产业企业复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之间做好平衡,也在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例如,截至2月25日,江苏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76.6%,比江苏省工业企业综合复工复产率(67%)高9.6个百分点。近日,江苏省工信厅会同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服务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融资需求,精准打通供应链,全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各环节复工复产。其中重点支持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及重点项目;卫生防疫、医药产品的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疫情防控相关领域。

3月6日,记者从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市1286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已有11628家复工,复工率达90%,其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高企复工率已近100%。此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105个项目11日通过“云签约”方式,落户上海科创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的嘉定区,总投资额超过276亿元,按下高质量招商引资的“快进键”。项目主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近7成。

除此之外,山东济南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复工率接近9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达到98.6%;烟台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达100%,两个集群在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在重庆重点企业中,100家重点工业调度企业已复产98家,总计复工人数10.8万,返岗率46.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2家,已全部复工……这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破“疫”复苏的一个个缩影。


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


企业复工率虽然提升,但是产能利用率恢复较慢,导致一些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无法及时跟上,产业链协同联动面临困难。

原材料、零部件供应不上,复工达产依然只能“想想”,制造业对疫情期间供应链上下游的衔接之“难”体会最深。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调查数据显示,交通阻断、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不足是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杭州汽轮机公司反映供货率需要达到80%能够正常生产,而目前只达到50%。广汽有494家供应商,其中省外245家,因全国其他省市企业或者没有复工,或者道路阻断,广汽的供应链中断。

企业为了解决问题,也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

在联想集团的最新财季业绩发布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曾这样说,联想在春节前就意识到疫情可能会对原材料供应产生影响,当时就全力调集储存了各种零部件以及包装。目前,联想已储备了几个星期的零部件供应量,并努力帮助产业链上的原材料公司复工复产,以缓解未来的零部件供应难题。

作为医卫原料的主要生产商,中国石化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自2月以来已向市场投放聚丙烯等医卫原料1.5万吨,预计2月继续向各大医卫材料客户保供生产原料约8万吨。中化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1月30日起至2月18日,中化国际下属扬农集团共捐赠消毒液化学原料“次氯酸钠”116吨,可满足环境消毒使用量23200吨的需求。2020年春节以来,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积极组织复工生产,已累计生产聚丙烯1.8万吨。

此外,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企业复工复产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五点困难。

一是人员流动存在“痛点”,企业反映用工短缺依然存在,一些关键岗位员工受困于疫情严重地区难以返岗。二是物流运输存在“堵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三是中小企业现金流存在“断点”,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在一些地方有一些企业反映这些政策看得见摸不着。四是原材料供应存在“卡点”,一些企业原材料不足,部分重要原料企业没有复工复产。五是防疫物资不足存在“难点”。防疫物资产能产量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面对复工复产带来的巨量需求,供给依然存在不小缺口。

同时,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此次疫情中,那些早已布局线上业务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更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发展研究部工程师韩辉撰文指出,生物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需把握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短期来看,全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均提早复工复产,加班加点生产与疫情有关的治疗药物、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一些企业甚至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连续生产,以满足受疫情影响严重省份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同时,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等方面择优遴选项目予以支持。


加速新兴产业变革的进程


抗击疫情过程中让我们看到新兴产业的成长潜力。网络购物、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线上教育……不少新兴产业挖掘出新空间、站上了新台阶,未来有望实现常态化增长。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增长点,也将带动不少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陈志认为,此次疫情可能会加速新兴产业变革的进程和方向。首先是人口健康、生物、公共安全等领域巨大的创新需求,相关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会创造更大的空间;以数字生活、智慧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需要更多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各行业数字转型会提速,这就会加快云平台、5G、工业互联网等的部署与应用,智能制造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当然,社会治理相关的技术、模式和产业有望加快发展,已推进多年的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和智慧交通还需要进一步转换理念、提升效能。

此外,为有效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韩辉建议,短期应急手段与中长期政策规划相结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有关部署,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无人机等技术,建立健全以数据为驱动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疫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推动建立若干国家级生物医药大数据中心,打破生物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壁垒,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防控机制。

二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水平。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企业联合医院、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团队,在共享疫情数据的基础上,以“揭榜挂帅”形式开展新冠肺炎的疫苗和治愈药物研发工作。对推动研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机构和个人,研究给予税费减免、荣誉激励等奖励。探索构建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新型冠状病毒等的基础研究投入,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科研攻关体系。

三是加快应用场景培育,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围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应用场景建设,率先在农业、制造业、能源等领域试点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工程,深化相关技术在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和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激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