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证监会明确:科创板“硬科技”科技属性指标

浏览次数:311 发布时间:2020-03-23 08:28:16

这是一个知识分享和传播的平台,耐心阅读到最后,终将有惊喜和收获。

标题证监会明确:什么样的企业才是科创板“硬科技”企业

科技属性量化指标公布

文 | 步日欣

内容精要2020年3月20日,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明确了科创属性的企业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科创属性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曾记否,科创板甫一推出之时,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符合科创板高贵气质的问题,曾引起社会大讨论。

不但有那些估值几百亿的科技独角兽,更有一些准备浑水摸鱼的伪科技公司,都跃跃欲试,准备享受这一波科技带来的高估值溢价。

至于什么样的公司才属于合格的“硬科技”公司?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以及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毕竟上交所当时给出的六大科技领域,都是很宽泛的定义,大部分企业都可以或多或少沾上点儿皮毛,再经过一系列的包装,野鸡很容易变凤凰。

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好像申报科创板的企业,普遍看上去都中规中矩,貌似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科技”,那些之前呼声甚高的独角兽们,比如人工智能四小龙,自动驾驶三剑客,纷纷缺席科创板……

这不免有些令人失望。

针对这个问题,创道咨询还曾撰文一篇《科创板鼓励的是硬科技,不是黑科技》,很多人对于申报企业流露出“失望之情”,认为很多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度的期望,并混淆了“硬科技”和“黑科技”的区别。“硬科技”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而并非炫酷的“黑科技”。至于那些估值动辄几百亿的独角兽,那是VC们的游戏,高估值,高风险、高失败率,都是二级市场不可承受之重。

而社会普遍的过度的预期,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硬科技”和“黑科技”的区别,同时也脱离了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现状,即,我们科技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遍地“黑科技”的地步。

所以,从科创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中,只要求保荐机构重点推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但对企业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并没有非常严格的量化限定。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截至目前,已有92家企业成功上市。那么,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科技属性到底如何评判呢?

2020年3月20日,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明确了科创属性的企业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科创属性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属性指引》包含了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企业如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即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如不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但是满足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也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

3项常规指标包括:

  •  (1)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

  • (2)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

  • (3)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5项例外条款包括:

  •  (1)发行人拥有的核心技术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定具有国际领先、引领作用或者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 (2)发行人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或者发行人的核心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将相关技术运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 (3)发行人独立或者牵头承担与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 (4)发行人依靠核心技术形成的主要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和推动的关键设备、关键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并实现了进口替代;

  • (5)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且不论这些指标的要求是高还是低,至少提出量化指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严谨度提高了很多。用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比例和金额、营收复合增长率来判断一个企业的科技含量,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个门槛算不上很高,不过如果严格按照这3项常规指标来卡,往回看,已经上市成功的那92家,其实还是有不少难以满足要求的,最典型的就是“零收入”的生物医药类公司。

对于一些确实是高科技公司,却又难以满足3项常规指标,还有5项例外条款来兜底。从国家战略意义、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进口替代、核心技术和专利等几个非定量指标来判断,也算是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