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工智能细分行业应用企业将产生激烈竞争,这些领域成热门

浏览次数:474 发布时间:2019-08-06 08:52:29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 杜壮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表示:“据了解,2018年,在我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层企业占比达75.2%,分布在包括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数字内容和新媒体、新零售和智能安防在内的18个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智能语音鼠标,通过按键就能启动语音识别功能,可以轻松进行查询、翻译、购物、聊天;动态交通违法自动抓拍机器人,自动识别交通违法、自动上传违法视频并进行审核;智能打捆机,自动上料、自动打捆、自动包膜......在近日获批国家信息消费支撑平台的“中国声谷”体验中心,每一处角落都集中了当今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


位于安徽合肥国家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也是全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2018年,中国声谷入园企业从2014年的31户快速增长到433户,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核心产值1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650亿元。2019年,中国声谷预计实现产值800亿元。伴随着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合肥乘风而飞,唱响“合肥之声”。


如今,人工智能正发挥其“头雁”效应,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发挥“头雁”效应


“2018年年收入达9.8亿元。”在中国声谷产业园的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用AI为城市赋能”,其董事长董永东说,希望为城市发展插上AI之翼,让未来城市更具高科技感。


据了解,从2017年到2020年,安徽每年拿出2亿元,合肥市每年拿出6亿元,支持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推广。安徽省经信厅软件处有关人士介绍:“2018年,中国声谷专项政策支持的第一批项目达212个,支持金额3.66亿元。在专项政策的支持下,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做大做精,一批爆款产品走进万家。”


7月12日,“中国声谷”正式入选国家2019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作为中国声谷运营单位,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祁东风说:“中国声谷五年来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见证了‘从无到有’的产业创新,展示了‘从有到大’的发展决心。”


>> 位于合肥国家高新区的中国声谷体验中心内,摆放着一架智能钢琴,它不仅拥有传统钢琴的弹奏与学习体验,更具备如远程教学、智能乐谱、播放音频视 频、网络钢琴教室、智能纠错评分、4D组合学习法、钢琴游戏等智能化功能。 视觉中国


实际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据《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142亿元,同比增长27%。截至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增长至217亿元,同比增长53%。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339亿元左右,比2017年增长56%,远高于全球17%的增速水平。并预测在2019、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710亿元。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各个行业,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盛世智达高级投资经理郑必林对本刊记者表示,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显著提升产业效率,有效推动其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同时,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变革,促进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优化产业结构。此外,可以催生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如机器人操作人员、数据科学家等,引导人类去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应用的多元化成发展必然趋势


在安徽省立医院携手科大讯飞打造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影像科医生原本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看完的数百张肺部CT片,人工智能影像辅助系统在几秒钟之类就作出判断,而且就连医生肉眼很难发现的结节和阴影也不会漏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类似的人工智能诊疗手段正在走向临床。


其实,不只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遍地开花。《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推动爆发式增长,是未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人工智能有望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支撑,赋能各行各业,形成新一波高速发展浪潮。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表示:“据了解,2018年,在我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层企业占比达75.2%,分布在包括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数字内容和新媒体、新零售和智能安防在内的18个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增加。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其在各个细分行业的商业化落地,多元化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必然趋势,智能驾驶、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智慧城市等内部专注于细分行业应用的各个企业间将产生激烈竞争。


李振认为,具体来说,目前,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领域最热,机器人、智能芯片、智慧医疗领域最具潜力。其中,计算机视觉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集中,市场规模最大,商业模式最为成熟的赛道。


“机器人、智慧医疗领域获投企业多但投资金额不大,项目多处于早期,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开拓,机器人、智慧医疗领域发展潜力巨大。”李振解释道。


在郑必林的眼中,从投资领域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无论是智能驾驶、工业智能,还是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市场空间都非常可观。不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市场参与热情较高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过热。“资本市场在人工智能方面持续加注,头部人工智能企业深受追捧,估值已经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郑必林对本刊记者说。


郑必林认为,往往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支撑人工智能基础性框架技术的研发拓展。对于初创型人工智能企业而言,从应用切入,将人工智能技术同具体场景相结合,是更加理智、切实的选择。通过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如在医疗、交通、安防等领域的应用,不断累积应用数据、优化人工智能算法、形成行业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在具体应用领域的不断实践,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产业商业环境日趋成熟的重要动力。”郑必林说。


加强基础硬件建设是必经之路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李振看来,人工智能是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焦点和主阵地,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与强大引擎。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中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计算力明显的提升、多方位的政策支持、大规模多频次的投资以及逐渐清晰的用户需求。同时,科技巨头全产业链的布局正在展开,初创企业则深耕垂直行业,力图打造自身的业务护城河。


李振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相比,在基础理论、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还有一定差距。从整体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在人才储备、数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上具有潜在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但需要长时间的理论、技术积累迭代与顶尖人才的培养集聚。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大数据、算法具备一定的优势。”郑必林在肯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担忧。“目前我国在基础硬件方面仍然较为薄弱,诸如芯片、处理器、高端半导体等基础硬件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距。要想弯道超车,加强基础硬件建设是必经之路。”


“人工智能产业涉及软件和硬件。在软件方面,我国人工智能所涉及的算法、芯片设计及具体的应用,已经不亚于国外。如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硬件工艺上,较国外仍有一定差距。”郑必林进一步说,“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在持续推进,但大规模商业化尚需时日。诸如某些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技术革新不断推进,但整体落地的时机尚未到来,仍然需要较长时期培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