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199 发布时间:2020-03-03 08:44:51
本文字数:2440,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导读:神秘的高新区榜单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
近期,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陆续收到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信函,告知该园区在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中的名次。
对于考核的总体指标,科技部从来不吝公布,但关系到各家高新区的排名,科技部一直是三缄其口,极为隐秘。
正文:
▼
科技部高新区榜单之所以如此神秘,原因有三:
1,因为各个高新区排名有升有降,升高的倒无所谓,但降低的肯定不希望外界知道;
2,国家在原则上不允许官方做此类排名,尤其是公开的排名。之所以做这个榜单是为了督促各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并非要分个伯仲;
3、评价指标中部分数据具有不确定性,不公开排名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高新区给数据“注水”的可能。
所以,即便名次上升,高新区也会刻意保持低调;名次下降,园区肯定按下不表,所以整理名次极为困难。
目前,园区在线收集到了前六名,分别是:1、北京中关村,2、深圳高新区,3、上海张江高新区,4、武汉东湖高新区,5、苏州工业园,6、合肥高新区。另外,长沙高新区(第11)、青岛高新区(第13)、南京高新区(第15)等排名也有上升,而更多的高新区都表示不便透露。
当然,我们可以大胆推测,7-10名无外乎是杭州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广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几个,只是排名顺序暂未可知。
▼
虽然现有排名信息十分有限,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三个趋势。
1、中部地区高新区上升势头较好,如武汉东湖高新区,排名比去年前进一位,来到第4;合肥高新区前进两名,位列第6,平历史最佳;长沙高新区上升一位,目前距前10仅一步之遥;南昌高新区排名第30,首次入围「第一梯队」......这说明具有土地优势、产业转移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中部地区正在强势崛起。
2、「新一线」园区遭遇发展瓶颈,去年排名第三的杭州高新区跌出了前六,近两年发展势头较猛的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这次纷纷对自己的排名避而不谈。可以看出,一些「新一线」城市,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弯道超车的城市,经过高速增长阶段后,出现增速回落,反映了这些高新区正面临「脱虚向实」的转型压力。
3、从第一梯队园区近几年的主要措施看,高新区正在从优惠政策向深层次的产业集群转变,其原因,一是优惠政策往往导致高新区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二是高新区已形成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聚集区,相对于产业聚集因素,优惠政策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
▼
榜单怎么得出的?
根据科技部要求,高新区评价工作分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权重30%)、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权重30%)、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权重20%)、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权重20%)四大模块共计40个统计指标,各级指标权重逐级加权, 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
要说榜单最大的「惊喜」,当属合肥高新区,2019年,合肥高新区全线飘红,GDP突破千亿大关(1033.4亿元),增速达10.2%远超合肥(7.6%);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7家,总数1192家,占全市46%......在全国高新区榜单中,力压杭州高新区....
合肥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当时,无论是面积,还是经济体量,合肥高新区都是比较落后的;29年后,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等尤为引人瞩目。
2019年,合肥高新区主要取得了几个成绩:
1、新技术成果加速涌现。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本源量子诞生;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在中电科38所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
2、新产业形态基本形成。合肥高新区在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等新经济产业形态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智能经济方面,以科大讯飞为龙头,以工信部和安徽省合作建设的“中国声谷”已集聚规上企业3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百家,覆盖了各个产业链环节。此外,高新区积极打造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推动智能经济的全域全产业链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高新区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园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拥有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系统应用领域的上中下游光伏企业近50家,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健康经济方面,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区域中心、省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集聚产业基地,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余家,形成了健康大数据、基因检测、精准治疗、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子产业集群。
3、新主体群落持续壮大。目前,高新区已拥有新经济企业近2000家,其中,集成电路企业150余家,中国声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400家,量子企业20余家,软件企业800余家,信息安全企业200余家,大健康企业近150家;2018年,新经济贡献了全区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工业产值,75%以上税收。此外,高新区的新经济主体表现出明显的创业驱动和爆发增长特征,近三年,高校院所相关人员创办企业914家;园区上市公司中,科大讯飞、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科大国创、安科生物、华米科技等9家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企业。
4、新经济生态不断完善。服务新经济的平台、人才、载体、金融等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已形成基础框架。平台方面,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为依托,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园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合肥先进光源等一批重大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全面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着力推动企业研发平台的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方面,推行“基础支撑人才—关键技术研发人才—产业领军人才”聚集培育,突出产才融合、多元化育才和项目用才导向,近两年年均引进各类人才约3万人,80%以上高端人才集聚在主导产业;载体方面,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程双创载体链条,累计建成众创空间36家(国家级17家,占全省38%),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国家级9家,占全省35%),加速器8家,孵化面积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200余家。金融方面,打造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高能资本精准滴灌中小微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