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科技创新随想|概念验证

浏览次数:69 发布时间:2025-04-18 09:39:17

概念验证如火如荼,很多地方/机构把概念验证作为非标政策工具支持项目。以往通过各类一事一议形式给到项目的资金,如今可以通过“概念验证”名正言顺的给项目,反正没有规模化销售的项目/公司,都需要各种各样的验证(比如:原型验证、产品验证、技术验证、市场验证、商业模式验证等等),因此,总能找到一个给钱的理由。

另一方面,项目也越来越深谙此道。PPT像模像样的把从技术到商业的各个维度都写了一遍,最后发展规划提出,要做小试/中试/原型制造等,需要500万(附有详细的预算清单,包括设备、材料、人员和能耗等),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合理和正确。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概念验证这个创新的政策“术语”很快将成为历史的尘埃,因为它既没有肩负起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没有对项目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仅仅是低息贷款/廉价股权投资的作用)。说得更极端一点,在没有建立概念验证立项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必须要有明确且区别传统科研项目的使命、原则和判断标准)的情况下,概念验证中心对项目的资助都是盲目、低效的,甚至只是过去某种失败政策工具的变体。概念验证是为科技成果转化而服务的,因此,其内涵应该始终聚焦于如何帮助项目去识别和跨越“死亡之谷”。这种努力当然不是“给钱”那么肤浅,换句话说,如果“给钱”能解决问题,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就不会这么难了,只需要一类政策——零/低成本经费支持,就能解决问题。这并非要否认资金支持对项目发展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发现精准的资金资助点才是当前概念验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此,在项目上来就开口要钱的时候,不妨建议项目方静下心来,思考以下问题:1.为何当前融不到资金?难道只是经济环境不好?2.是否还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在现阶段(即没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就可以去发现和验证?哪些渠道可供验证?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验证程序才能得到答案?3.还有哪些因素,是在现阶段可以进一步优化/熟化整个项目?这些因素在多大范围、多长的周期内影响项目?4.目标资方看中的是什么方面,是否能通过合作等方式,强化这方面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引导看似简单,但要让项目方真正体会到背后的逻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以“给钱”为目的大环境下,“不给钱,先验证”往往会成为那个被驱逐的“良币”。另外,“既有智慧效应”也会形成障碍,毕竟知识和傲慢往往是并存的。但如果能够和项目方对上述问题形成一定的共识,那么后续的验证合作,将事半功倍,因为概念验证的输出,本质上是双方/多方合作下共创的结论。无论如何,在笔者看来,当前概念验证若真要发挥其想象中的作用,需要回归到“对问题的验证”、“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和“对转化的理解”上,这些才是根本。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