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396 发布时间:2020-01-10 08:43:21
中德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比研究
作者:杜明芳
2012年写于德国学习期间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随着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呼声而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国内外叫法上可能不太相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内部教学的有益补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高校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
我国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三是高等职业学院[1]。应用型大学属于第二类,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大致可这样表述: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德国的高等学校也分为三类:综合大学,实用型大学(或说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在工程师的培养方面,这三类大学都可以做到,但有区别。综合性大学工程师的培养侧重于产品开发、科研,但企业需求量并不是最大的。其他两类大学培养的工程师侧重于应用技术,可称作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无论中外,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都由相应类型的大学去完成,这种人才更加贴进生产实际,更具实用性。因此对大学的培养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即如何突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探索应用型大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能使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稳定,能大大促进课内实验、课设、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建设,能使教师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执教能力、增加自我价值感。从长远来看,还可逐步提升学校、专业的社会品牌效应,促进学校发展。
二、德国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的做法
在与校外产业界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德国大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德国实用型大学的做法是:聘请比例较大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员,并在特定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高等职业学院则实行“双元制”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前必须先签约一家企业,上学期间边工作边学习,企业实习和大学学习一直交替进行,持续3年直至完成学士学业。德国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比较成功的原因或说背景在于:
1)德国人口负增长,人口减少的趋势迫使国家不得不让每个人都掌握高技能,成为精英。人才在整个社会中是稀有资源,因此受到企业珍视,企业会主动接收甚至想法吸引。
2)第三方资金在德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中占有相当大比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方资金包括德国科学研究会、企业、基金会的资金,其中企业资金又占相当大比例,因此企业与大学的合作非常紧密。
3)德国大学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大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参与的一体化的体系,企业、企业界代表及国家人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学中的教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兼职的企业专家,高校理事会(高于高校管理的一个监督管理机构)的成员必须有一部分来自于经济界或国家人员。
三、国内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途径
中国的高等教育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有关部门或者省级有关部门,这与德国高等教育系统具有较大自主权和自治性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经济、历史、人口等诸方面的制约因素,中国应用型大学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不可能与德国完全一样,应该在充分考虑国情、市场情形以及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中国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更应积极拓展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途径,加大合作力度。建立并加强合作的可行性途径有以下几种:
1)积极准备,申报、争取政府认定与资助。近年来,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零过渡”,我国教育部和各级教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政策并有专项资金支持,如2009年北京市首批认定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19个京内外单位为首批“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型大学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与校外的合作能力,注重积累,争取依靠政府认定的渠道使合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长远化。
2)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使之更有利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从理论上讲,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应该明显体现应用性的特点,即特别突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减少基础课的比例,加大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的比例。考虑到现实中企业一般希望学生能够连续实习一整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最好与就业相衔接,专业培养计划可在大四上半学期设置大段的可与校外联合培养的课程,如12周的专业综合实践,12周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校内外灵活安排实践地点。
3)加强产学研合作,带动校外人才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是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更应重视该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可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个重要的效应是可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开创、运行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基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系统模型
借用随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可建立由大学专业培养计划、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过程组成的实践教学随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该系统中,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反馈回来的信息与专业培养计划形成误差值,用该误差值作为实践教学大纲(视作调节器,因为是指导性的东西)的输入量,经“调节器”运算后输出一个控制量给教学实施过程(作为驱动器,因为直接去驱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驱动器”的输出值直接送给被控对象——学生。学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组成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二者反馈信息相加才是最终的反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正如随动控制系统给定值的特点,这里的给定值是随机的、频繁变化的,即专业培养计划应该是随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反馈信息而不断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强调了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的特点。用“误差”不断修正、调整实践教学系统,改进专业培养计划,从而使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注入社会因素,更加合理化、客观化。
五、结语
以***大学为例,现阶段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新世纪初将办学宗旨确定为: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近年来,注重结合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努力寻求以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逐渐产生结构性矛盾,今后以市场对人才类型需求为导向配置生源的方式将会越来越明显,市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加大,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其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尤其应该得到各部门、各环节的大力支持,应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作更加深入、广泛、持久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