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4年6大热门产业解析

浏览次数:93 发布时间:2024-12-31 09:53:21

1、低空经济
  • 产业概况
目前,民用无人机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机型,截至8月底,我国无人机实名登记达到198.7万架。2024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约为32亿元,2026年有望增长至95亿元,eVTOL或能复制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奇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广州、重庆、苏州在内,全国已有20个省市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我国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活跃,无人机和eVTOL为主要投资赛道无人机单笔项目“吸金”能力持续走强。截至2024年7月,我国无人机领域共有524起投融资事件,总投资金额达455.2亿元,涵盖无人机整机、系统及零部件制造等各个环节。根据赛迪顾问统计,截止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企业超5.7万家,从成立时间看近五年新成立的企业数达到近2.1万家,近十年成立的企业数占比接近80%。从区域分布看超六成企业分布在中南和华东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山东省等地区,华北地区占比约12.6%,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地。
  • 未来前景
得益于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商业应用的推广,包括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低空旅游、物流和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预计到2026年中国的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从全球市场来看,低空经济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显著增加,其中eVTOL市场将从2023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2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52%。2、数字经济
  • 产业概况
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呈迅猛增长态势。从产业分类来看,我国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数量达216.69万家、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数量达196.25万家、数字产品服务业企业数量为23.63万家、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数量为20.82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7.60%、19.64%、16.70%和8.92%。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山东三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位于全国前三,分别为75.35万家、44.04万家和40.03万家,占全国总量比重分别为16.47%、9.62%和8.75%,与202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6.68%、21.31%和14.69%。
  • 未来前景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增强,数字经济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金融等领域,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遇。3、新能源汽车
  • 产业概况
2024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012.1万辆,同比增长40.3%;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012.1万辆,同比增长40.3%,占汽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4.8%;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965.9万辆,同比增长40.8%,占乘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48.5%;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46.2万辆,同比增长31.1%,占商用车国内销量比例为17.2%。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其中,珠三角重点布局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在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整车的推动下,珠三角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自主品牌和相对完备的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长三角重点布局在安亭、临港新片区、金桥、张江、杭州、宁波、温州、湖州、金华、台州、南京、徐州、苏州、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六安等地。京津冀重点布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昌平、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保定、沧州等地。
  • 未来前景
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同时,新能源汽车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也将进一步推动其市场需求的增长。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功能提升,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这些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将大大提高。这将促进更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4、人工智能
  • 产业概况
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数超过4700家,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等各相关环节。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体验。各类人工智能产品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极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集聚发展区。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京东等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 未来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应用场景的深度发展,牵动着以AIGC、数字人、多模态、AI大模型、智能决策为代表的技术浪潮。这些尖端技术为市场注入广泛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潜力,同时,企业对自身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推动也催生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多样性的需求。据测算,2024-2029年期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2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5、人形机器人
  • 产业概况
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市场。2021年后,中国人形机器人投融资数量和金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融资数量为30件,同比增长200%;投融资金额为54.1亿元,同比增长153.5%,行业整体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从京津冀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其最大特点在于优势互补、交汇互通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程度在三地居于首位,而天津与河北工业基础也较雄厚且传统产业转型需求旺盛,故许多机器人企业采取北京研发,生产、落地在天津、河北的模式,且河北发展成为京津机器人企业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地。从长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其最大特点在于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庞大,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长三角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完备的区域之一,产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产业投资集聚度高,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当其时。从珠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该地区是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重要集聚区,控制、伺服系统技术较为领先。广东深圳、广州、东莞等地聚集了优必选、乐聚机器人等全球领先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里工实业、本末科技、汇川技术等涉及减速器、电机的核心零部件企业。
  • 未来前景
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技术的迭代,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会形成一个更加协同的产业链网络,促进原材料供应商、部件制造商、整机组装商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将渗透到家庭服务、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6、新能源
  • 产业概况
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快,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13年以来,风电装机增长6倍,年均增长约20%;光伏装机增长180多倍,年均增长约60%。年度新增装机全球占比均在40%以上,为全球绿色发展持续提供动力。近年来,在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新能源保持高比例消纳的良好态势。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发电量不断增加,占比稳步提高。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光伏平均利用率98%,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1.43万亿千瓦时,超过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5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1月至7月,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3%、光伏平均利用率97.1%,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0549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10396亿千瓦时)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482亿千瓦时),能源“含绿量”显著提升。
  • 未来前景
面对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挑战,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分布广泛性等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各国可以增强能源自主供给能力,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性。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新能源产业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降低能源安全风险。随着新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将成为更加经济、可靠的能源选择,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